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不敢用力走路,说说暴风雪与向日葵

2024-07-05国风

最近在读【

艺术的力量

】,特别针对透纳和梵·高的两幅画感慨了几句。一个曾经高中时代「学美术」的哥们儿留言:

这是改方向了咋地?

方向肯定不会改,也用不到改,正所谓殊途同归。

不论是读一部小说,还是品味一首经典古诗,不论是看一件出土文物,还是欣赏一幅西方的画作……最终的目标,无非是让自己有所感触,让自己自我觉察的苍白一点一点缓慢减退,让自己慢慢有了一点充实和快乐的感觉。

这一切,生不带来,死要带走。一个人,落幕之后能带走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呢?

说到标题,是因为所在的江南连续大雨暴雨之后太阳乍现,户外立刻进入无所顾忌的高温状态,热得人透不过气来。外出走路根本不敢跟平时一样用力,索性记录一下。

接下来,分享对两幅画的「想到就说」。

1.

透纳

领会西方绘画大师的一幅画,远比领会中国古代一位大诗人的一首诗更难。不论如何使用典故和技巧,一首诗最终仅限于文字的构建,而一幅画不是。一幅画不仅囊括文字,它还包含光影、构图、色彩、风格、技法……诸多元素。

透纳

在他这副【

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

】中,题目中有他格外的文字说明,以诗歌的方式:

……向前,总是向前,带着希望看向太阳,看低地上的一切孱弱

而这衰退的年景,它用残忍的激情

用风暴,染污了意大利,漂白的藩篱

不论画作本身,还是这些文字,经由复制和翻译,势必都失去了太多「本色的东西」。这一点没有太好的解决方式,对一个语言不通的欣赏者来说。

不过,

如果站在这幅画原件面前,至少可以以自己的眼睛去好好端详这幅画,去用自己的心好好感受和回应这幅画。这是印刷品无法做到的事情。

希望有生之年还有这样的机会。

2.

梵·高

昨天朋友圈里提到了透纳的一幅画,今天感慨几句梵·高这幅【

向日葵

】。我不清楚梵·高一生到底画过多少幅「向日葵」,这幅「被砍掉的向日葵」恐怕是唯一的一幅吧?(作为梵·高作品的「打酱油级别」欣赏者,确实需要行家指点)

说实话,我小时候见过这幅画中的场景,就是被砍下来的向日葵「盘子」,放在地上,等待统一拿到院子里收集上边的「种子」(葵花籽)。甚至,印象里有与梵·高这幅【向日葵】画作上颜色一样的颜色。

我暂且把这种颜色称为「太阳黄」,这格外贴合向日葵这种植物的名字。顺带问一句,是谁最初给这种植物命名为「向日葵」?简直就是天才。

「阅读」一幅画(尤其处于17-19世纪之间的西方画作),就像阅读一首中国的经典古诗一样,千万别被各种「后人评说与解构言论」所干扰和左右,就专心致志看自己的,别管看得懂还是看不懂,看就是了,感受就是了。

要相信,自己所见所想才是因此而来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点上,不存在幼稚与轻狂。相反,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才是上不得台面的事。

梵·高,算得上真正特立独行的人。他的人生几乎让人匪夷所思。如今的人也并不能从一本或几本传记中清晰准确的了解他。借由他留存下来的画作,也同样不能完全了解他。

也许,从他写给弟弟的信件中,从他只言片语中,更能领会和感悟他的内心。这一切当做课题的话,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梳理。

「被砍掉的向日葵」,它的天性还会借助种子延续下去,太阳不灭,向日葵种子不灭。

至于梵·高在创作这幅画时他到底在想些什么,他到底想表达什么?除了他自己之外,没有人能洞悉这一切。再高明的经纪人,再高明的鉴赏和评论家,也都无能为力。

向日葵的种子扎根大地,向日葵的花朵朝向太阳,这样的过程,让人类自惭形秽。

梵·高本人,可能对这种「自惭形秽」感受更深,所以他有与生俱来的癫痫症,所以他最后用枪结束了自己「我笔画我心」的一生。

2024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