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寺院敲钟仪轨是怎么来的?钟声有什么意义?

2024-01-24国风

在万籁俱寂的清晨或黄昏,每当那悠扬的钟声响起的时候,便会使人产生一种清韵悠静的深远遐想,所以文人墨客咏钟的诗词,历来是很多的。唐人张继著名的【枫桥夜泊】,其中 " 夜半钟声到客船 " 一句,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俗话说,"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句话从另一个解读意义上,也说明了钟在佛教寺院生活里,是最具有标志性的礼拜法器了。佛钟的起源 在印度佛教中,钟原是用木制的,叫做 " 犍椎 " 或 " 犍稚 "。据佛经记载,七月十五,是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日子,称为受岁日。于是佛陀就告诉侍者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以召集僧众。阿难随即升上讲堂,手持犍椎说:" 我今天来击此如来信鼓,凡是如来的弟子们,都应该闻声而普集于此。" 从此,钟就成为佛教寺院中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法器之一了。 大钟和小钟 在佛教里,钟分大钟和小钟两种。大钟,又称为梵钟、洪钟、钓钟、撞钟、鲸钟等等。因为它在撞响的时候,能够清净寺院梵刹,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它的声响洪亮致远,所以称为洪钟;因为它是吊在钟架上被撞击而响的,所以称为钓钟、撞钟。至于它又被称为鲸钟,则是因为在佛经中记载,海边有一种动物叫蒲牢,它在遇见鲸的时候,常常会害怕地发出像钟一样的叫声,因此人们就将蒲牢的形状铸在钟身上,把撞槌做成鱼形。由于蒲牢是遇见鲸才发出叫声的,就用鲸来为钟命名了。小钟,又称为半钟、行事钟、唤钟等等。因为它只有大钟的一半大小,所以叫做半钟;因为它通常挂在大雄宝殿的左边,或挂在禅堂的门口,用来击鸣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叫做行事钟;另外它还叫做唤钟,因为它常悬挂于方丈的寮外,由侍者击呜,传唤学人单独入内参学。

佛钟的定制

佛钟有木、石、铜、铁等各类,一在多以铜类为多,其次是铁类。大钟一般高约一百五十厘米,直径约六十厘米。大钟形式是,在上端雕成龙头状的钧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花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成草间,下缘成驹爪,中间部分则分为池间和乳间,乳间上并列环绕着小突起物。联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举,又叫做六道。另外,在钓手旁有呈圆筒状的筒插通内部。小钟则多以黄铜铸造,一般高六十至八十厘米。

佛钟的意蕴

佛家的现实生活中,设立佛钟的本意,就是用来通报时辰,召集僧众的。如【百丈清规 · 法器章】中就说:" 鸣大钟及僧堂前钟集众,列殿上,向佛排立。" 还说:" 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但是,在佛教的各种经典中,还有许多包含其他意蕴的说法。如有的佛经中解释,佛钟之所以要撞击一百零八下,一说是对应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的各数总和;一说是能够祛除人生的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人清醒觉悟,获得安顺吉祥。再有的佛家偈语说:"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 所以,佛钟既是报时的工具,也是智慧的象征。又有的佛经中说,在鸣钟的时候,如果能够观想觉悟一切众生,就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鸣钟行者,想念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仍称观世音菩萨名号,随号叩击,其利甚大 "。还有的佛经中说,叩击闻听钟声,能够止息一切恶道诸苦,能够使一切众生 " 俱时得离苦 ",使一切受难者得到解脱。

佛钟的鸣法

一般说来,佛钟有三下、七下、十八下、三十六下、一百零八下的叩击鸣法。在僧众们斋粥下堂、参禅完毕、早晚巡视或吃茶下床的时候,鸣三下;在住持早晚到佛前行香、住持进入僧众讲堂的时候,鸣七下;在斋时僧众进入斋堂的时候,鸣十八下,叫做 " 入堂钟 ",入堂钟是按照进斋的次序而逐次完成的;而三十六下则是集三通击鸣之和,总成一百零八下。

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活动,以一百零八下为准,所以佛钟又称为 " 百八钟 "。百八钟的撞击之法,佛经中说:鸣钟 " 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紧 "。就是说,击钟的时候,应该缓引钟槌,使击出的钟声悠远深长。通常是以三鸣为始,二鸣连续为终。分三通击完,每通三十六下,快十八下,慢十八下。

如果是晨钟,则是先快十八下,后慢十八下。先快十八下,应念 "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共十八下。后快十八下,应念 " 南无大乘妙法莲花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共十八字,每字鸣钟一下。早晚如此叩击三通,三通鸣毕,最后念 " 南无当山护教伽蓝圣众菩萨 " 三遍,再击钟三下,接三下板。这样,鸣钟的过程才算是全部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