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促进社会美育高质量发展|「社会美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

2024-05-10国风

5月7日,「社会美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召开。论坛由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华美学学会指导,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承办。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致辞,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高建平,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杜卫,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师范大学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郭声健,清华大学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李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宝贵,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姚文放,山东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孔新苗,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主任杨应时,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竺照轩等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社会美育的理论基础、历史演进、核心价值和实践经验,共商新时代社会美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金一斌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促进社会美育」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的宗旨之一,近百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继往开来」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推动艺术与人文的融合,既传承和发扬传统艺术的精髓,又不断吸收和融合现代艺术的创新元素,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AI时代的到来,社会美育需要「开拓创新」,聚焦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艺术教育的国际化和终身化发展等,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相信「社会美育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结出丰硕成果,激活社会美育「新生态」,增强社会美育「动力源」。

论坛上,与会嘉宾共同发起了【促进社会美育高质量发展的倡议】,指出社会美育是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美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追问,始终是一个关乎实现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课题。为促进社会美育高质量发展,应当构建健全的体制机制、统筹好经济社会效益、坚定服务社会的宗旨、发挥学术的增益作用,真正提高社会美育的质量与实效,让社会美育成为人民群众丰富精神世界、提升道德修养、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渠道,成为提升城市面貌、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助力,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主旨论坛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许江

【美的感性之学】

社会美育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一个常话常新的命题。在中国宏大而精神的传统思想观念体系中似乎并没有专门关于美育的一块。但是在贯穿始终的关于本源与信仰的天道学说中、在繁复的人伦修身的伦理说教中、在漫长的问学之道中,美的问题讨论往往是化合在伦理述说与德性、智性塑造中来实现的,因此似乎又无所不在。社会美育这个美,也是大道,既要有大道的内涵——那抽丝剥茧之后的真正内核,又要有大道的风情——那个载沉载浮的众人皆可共享的道上风光。美的感性之学不仅仅在艺术的作品中,更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在可见的现象中,更活在不可见的深处。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高建平

【城市对美育的意义】

城市美育应该成为社会美育的起点和核心。城市存在着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优势,给人更多自由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产生新的生活方式,形成新的社会秩序和市场,是走向现代社会的一种力量。城市的美是一种新型的美,建立在理性的设计、人造的奇迹、历史故事的讲述,以及效率和便捷之上。艺术是美育的抓手,照亮人心,发展城市的美育也是对艺术的普及,城市美育应以艺术教育作为抓手。城市推动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也推动了品味教育的发展。我们要通过美育改造社会,改造城市,并以此为示范向乡村延伸。这种城市美育的先导作用,必将推广到全社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

李睦

【学校内外的美育实践】

美育工作墙内花开,最终的意义还是要墙外结果,否则只停留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近年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在贵州大山里排演戏剧,在北京大兴外来打工子弟学校里带领孩子们制作自己家庭的模型,连续八年开展全国乡村美术教师的培训。在开展社会美育实践的同时,思考如何促进学校内的研究,让墙外结果促进墙内开花,如实施美育研修计划、「校友终身学习计划」,开展虚拟现实技术绘画的横向课题研究和「以美育代专业说」的探索等。社会美育的成果将会是人心向善。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

【「社会美育」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双线结构】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其实是一个双线结构,「以美育代宗教」与「社会美育」贯穿始终、并行不悖,构成一主一从两大线索。1917年蔡元培在神州学会演说首次明确提出「以美育代宗教「,1919年大声疾呼「文化运动不要忘美育」,1922年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明确提出了社会美育的概念,1930年为商务印书馆编印【教育大辞书】撰写「美育」词条,强调「美育」一事尤其必须对「社会美育」予以高度重视。1930年和1932年,分别发表同名【美育代宗教】的文章,均对社会美育有充分论述,使得「社会美育」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在这双线结构中,前者是现实的,后者是理想的;前者是批判的,后者是建设的;前者是论理的,后者是实施的。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

谭好哲

【社会美育本义:审美心之陶养】

倡导社会美育,研究社会美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首先应该回到李石岑所提出的美育本义即「审美心之养成」上来。所谓审美心之养成,就是在对自然美、人类美、艺术美的观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陶养人的精神心灵,发展人类的精神生活,使人类的心灵世界依其本然性之要求,向真善美的境界不断提升。「审美心之养成」主要包含着两个要点,首先是要有对待客观世界的审美态度,其次是要有对于自我人生的审美追求。前者是审美的世界观,后者是审美的人生观。审美心的养成与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社会美育主要是通过对民众审美能力的培养,来发挥人生教养或人生美化的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

竺照轩

【美育,走向心花怒放的人生】

中国美术学院的社会美育理想已有百年历史。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是全国目前唯一一个以社会美育命名的学院。社会美育学院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告诉人们如何用艺术的方式过一个极好的人生。真正的美育就是浸润心灵,享受和拥有幸福生活。美育不应该是一种知识化的体系,而是日常的点滴感知。美育与培养人的任何一种单一的技能无关,而在于全面打开人的感性能力,以审美为途径来舒展人的天性,促进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协调,更好的了解自我,打开自我。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

张宝贵

【此岸牧歌:社会美育的逻辑与实践】

社会美育和艺术美育不同,它应该尊重社会机体本身的特点,从中发现社会审美的性质、结构及其特征。由于社会群体性、主从性及行为性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审美不可能也不应该僭越社会物质生产的基本生存需求,而只能附着于这种需求之上,在功利性的社会活动中创造出非功利性的亚审美状态。今天的社会美育应该根据社会审美的亚审美性质与特征,在教育中渗入职业生活实践的内容,在经济效益和审美效益的平衡中寻找结合点;同时也应在教育中渗入日常生活实践的成分,在自由时间培育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湖南师范大学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教授

郭声健

【走向美育浸润的社会艺术培训】

艺术培训是社会美育领域影响较大的重要方面。正在全面实施的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为社会艺术培训提供了改进思路,当社会艺术培训的属性明确为素养教育时,美育浸润便是其改革抓手与目标追求。基于美育浸润的社会艺术培训具有以下教学特征:链接真实生活的教学内容,适合交流展示的教学形式,注重以情激趣的教学方法,关注个体增值的教学评价。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博物馆馆长

孔新苗

【对社会艺术考级问题的三点的思考】

第一,「五育并举」与艺术教育。美育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三个核心素养,是人的内在需求,难于量化评价,独文化理解需要教育养成。如此,美育具有与其它四育不同的比较特点:其它四育偏于外在要求,美育偏于内在需求。第二,社会艺术考级是「单维聚焦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美育培养感受力、创造意识和表达力有龃龉。为此,我们要生成美育话语自觉,建设社会美育专业共同体,开展「有研究支撑的艺术评价」工作。第三,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人工智能的新发展对艺术教育的创新意识培养功能提出新的需求,艺术教育或许是人之为人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后防线。艺术经验给我们创新力,艺术思维给我们创新力。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馆员

杨应时

【乡村美术馆:都市美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作为重要的社会美育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美术馆在我国发挥着日益活跃的大众美育作用,不少美术馆成为所在城市新兴的文化地标和热门「打卡地」。然而,在占我国国土和人口大部分的广袤乡村,美术馆建设发展则远远落后,发挥的社会美育作用更是极为有限。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倡导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当下,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乡村美术馆现象成为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实践探索。都市美育资源应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美术馆大有作为,任重道远。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

王宜梁

【作为美育的博物馆展览叙事】

博物馆展览的叙事转向是博物馆界出现的新趋势,叙事与人的本体性深度关联,有效建构了「物」与「人」的意义连接。博物馆美育以提升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以情感体验为特征,将感性教育、创造教育融入学习体验,不断深化和丰富展览叙事的内在结构。博物馆美育重视个人意义的创造性发现,以「展览的美育阐释」「建构对话与参与」「从预设到生成」「走向自成的个体叙事」探索展教融合的美育路径,进一步实现博物馆全民终身教育的目标,助力推动博物馆社会教育事业全面蓬勃的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

孔令伟

【貌写家山:地景塑造与社会美育】

中国的美育或者说自然美育主要围绕山水文化展开。家山文化,即由地方官员、文人、艺术家所塑造的家乡地景、形貌,形成中国山水文化中的新传统,如姑苏十景、西湖十景等。这个传统在今天的乡村振兴中有很多值得我们考量、挖掘和阐释的地方。社会美育是在社会生活中展开和完成的,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一直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家山文化让我们对艺术最最古老的含义产生新的思考。今天,艺术的本真含义已经远远不是画院、画廊、设计事务所所能规范,它应该和社会本身重新发生关联。至于艺术美育,其核心还是应该围绕古典主义传统,以现代手段做好阐释与传播工作。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

刘潇

【美育如织——国立杭州艺专西迁时期「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钩织】

制度与自发,是机构与组织时常会面对的争论。以「编织」为喻,通过现代国家的制度与政策视角,来理解20世纪上半叶社会美育的发生与进展。通过回顾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迁时期兼办「社会教育」的工作、国民政府教育部兴办「社会教育」的政策过程,以及艺术家个体深度嵌入持续性制度环境的自我实现和艺术表达三个部分,讨论在制度政策与个人之间,「美育」是如何将「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融于一体的。「美育」作为一种制序(制造新秩序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只有与真实生活打拼到一起,时时刻刻,人人处处,才可能建立起新的审美引导下的教育观念与实践。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宣传部副部长

徐元

【让美术馆中的文化符号「活」起来】

美术馆不仅是文化艺术的展示场所,更是社会美育的重要载体。近代中国的美术馆从引进伊始,就被赋予启迪民智、宣扬科学、唤醒民众、培养爱国主义等社会使命,成为中国新文化的催化器,参与近代中国的公共教育活动,促进民族和文化认同。中国美术学院自创办之始,便经常以各种展览传播艺术、影响人们的生活。高质量的展览需要让更多普通人能读懂、看懂,理解作品的意义与价值。要凝聚学术的力量、专业的能量,结合开展跨圈层的叙事,将「人与人」的个体层面和「文化与文化」的群体层面进行连接,以高水平的展览开展最高规格、全民参与的社会美育行为。

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

杜卫

【社会美育的理论和价值取向】

「社会美育」一直没有系统的理论,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社会美育概念,属于一个范围的概念。今天哲学、文学、美术、音乐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从学理的角度共商社会美育,开展学术研讨,可谓是第一次,非常难得。感谢与会专家对本次论坛和倡议的支持。社会美育需要理论建构,如何通过社会美育建立审美感知、情感体验,培养审美之心,进而改造社会?开展社会美育的具体方法也需要理论建构,探讨博物馆美育、乡村美育、城市美育的生成机制和基本逻辑。社会美育要高质量发展,高校要参与,学者要参与。

(以上内容按发言顺序排序)

来 源 |美育研究院

摄 影 |申 博

责 编 |童戈辛 陈宜芳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