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杜甫首创「细柳新蒲」意象,这有何深意?对宋代诗词有何影响?

2024-03-29国风

文字/编辑:夏有喃风

杜甫是一位具有 浓厚儒家情怀 的诗人,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变化时代,今存诗歌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包括了许多反映国家兴亡、民生艰难的诗篇。

而杜甫在至德二载春写的著名诗歌【哀江头】中,用 「细柳新蒲」 这一意象表达对国家的兴亡之感,抒发哀伤愁苦之情。

这一意象的使用及内涵表达是杜甫首创,影响了后世的诸多诗人。

今天,笔者就带着大家,走进杜甫创造的这一个意象——「细柳新蒲」意象。

了解其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意,以及到了宋代,宋人在杜诗基础上,如何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意象内涵?

一、「细柳」「新蒲」意象的缘起与演变

中国古典诗歌以及文化典籍中存在不少关于「细柳」与「新蒲」的记载,它们被赋予了 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在杜甫将「细柳新蒲」合并为一个新的意象使用之前,「细柳」与「新蒲」作为 植物意象 很早就出现在古代典籍和文学作品中,是历代文人墨客喜闻乐见的吟咏对象。

1、 「细柳」「新蒲」意象

「细柳」这一植物是古代文学作品中 古老而又源远流长的意象之一

虽然早在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枚乘【柳赋】「于嗟细柳,流乱轻丝」,但在诗歌中出现得极少,还未正式成为一种诗歌意象。

直到魏晋以后,「细柳」才逐渐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如虞信的「水向兰池泊,日斜细柳园」「细柳望蒲台,长河使一回」等。

诗中的「细柳」逐渐具有了 浓厚的文学意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多善于发现 自然之美 ,喜作咏物诗,「细柳」便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极好对象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细柳」在诗歌中的发展。

刘桢【赠徐干】「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就细致描写了 「细柳」的生长状态

入唐后,诗歌中频繁出现「细柳」的身影,其背后的审美意蕴也更为丰富和深刻。

今所见诗歌中,最早出现「新蒲」一词当属魏晋时期 谢灵运 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其中有「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句。

此后,「新蒲」逐渐作为植物意象在诗词歌赋中频频出现。

庾信【陪驾幸钟南山和宇文内史】之「新蒲节转促,短笋箨犹重」就学习了谢灵运描写「新蒲」的写作手法。

后世大部分诗歌只要涉及「新蒲」植物意象,注家大都会引谢灵运 「新蒲含紫茸」 句来进行注解。

可见,「新蒲」自魏晋始已作为一个正式的意象广泛运用于诗歌之中。

至唐更为普遍, 白居易、储光羲、杜甫 等诗人的诗作都大量运用这一意象。

如储光羲【闲居】「步栏滴余雪,春塘抽新蒲」、白居易【春题湖上】「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等。

2、「细柳新蒲」意象

杜甫之前,不论是汉代大赋作家枚乘,亦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灵运、庾信,他们在写诗赋时都将「细柳」与「新蒲」作为独立的意象使用, 未有将「细柳新蒲」合用者

至唐,诗歌中对「细柳」与「新蒲」意象的使用已经臻于成熟与完善。

杜甫作为善于学习与创造的诗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将这两个成熟的意象合并,创造了一个新的 「细柳新蒲」意象

并且将其在名篇【哀江头】中使用,寄蕴 对家国兴亡的悲伤痛苦之感,表达哀伤愁苦之情

自此,合并后的「细柳新蒲」意象在杜甫之后逐渐被宋元明清时期的诗人广泛运用于诗歌作品中。

他们对「细柳新蒲」的使用,有延续杜诗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亦有将其作为纯粹的自然景观进行描写。

另外还有将其变形为 「新蒲细柳」 以避免重复等等。

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因 时代的不同和创作个体的差异 被赋予独特的审美意蕴。

然而,不可置否,后世诗人在诗中运用这一意象时,无不受到杜诗的极大影响。

二、「细柳新蒲」意象内涵在宋代的生成与影响

「细柳新蒲」意象是杜甫的首创,用来表达 爱国情怀以及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之情

但这一意象在唐代并未有其他诗人模仿和使用;而是在宋代崇杜、学杜的背景下,才逐渐运用于诗歌作品中。

在宋代,杜甫有 「千古第一诗人」 的崇高赞誉,其影响辐射到宋代诗坛的各个方面,成为诗家广泛学习的「祖师」和典范。

宋人作诗喜用杜诗典故,并经常加以 借鉴、模仿和转化

在使用「细柳新蒲」意象上,不仅将其作为典故广泛学习与化用,于杜诗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意象内涵。

而且在此基础上改变顺序,生发出「新蒲细柳」意象,使得这一意象的形式更为多样。

总的来说,「细柳新蒲」在描写自然景观、感慨国家兴亡方面的内涵在宋代得到丰富与拓展,同杜甫一起影响了元明清时期的诗人。

1、自然景观

「细柳新蒲」意象在宋诗中的使用最早出现在描写自然景观上,他们把「细柳新蒲」作为一个描景短语应用于题画诗、次韵和诗中。

李廌的【题王摩诘曲江春游图】「新蒲细柳春风里,万户千门佳气中」即是诗人在题曲江春游图时,联想到杜诗「细柳新蒲」这一意象。

因而将其改变为「新蒲细柳」运用在诗歌中, 既描写春日景观,又避免重复

自此诗后,元明清三代的诗人诗作,但凡描写江河边上的春天景色、提及曲江及杜甫,便多在诗中运用这一意象。

李廌 是宋代第一个在诗歌中改变「细柳新蒲」形式的诗人,但严格意义上说,其所使用的意象内涵都 源于杜甫「细柳新蒲」

只是因时代的差异,其形式和内涵也随之变化和不同。

除题画诗外,「细柳新蒲」这一意象在写景方面也出现在次韵和诗之中。

宋代亦有许多描写春天的诗歌都用到「细柳新蒲」这一意象:南宋诗人岳珂【漫成四绝】「曲江西畔锁离宫,细柳新蒲日日风」也有杜诗的影子。

从以上诗歌来看, 「细柳新蒲」是春天特有的景色 ,而不管宋代诗人是想象虚构,还是所见实景,他们大多会用到「细柳新蒲」这一意象,或描写眼前的景色,或抒发自己的感悟。

2、国家兴亡

运用「细柳新蒲」抒发对国家的兴亡之感,南宋末年诗人汪元量是宋代最为突出的代表,其处于宋元易代之际,因而诗多 慷慨悲歌,有「故宫离黍」之感

李鹤田在【寄李鹤田】诗中「回首西湖湖上路,新蒲细柳为谁妍」,极见杜甫「细柳新蒲为谁绿」之旨。

在用字、句式,甚至于情感的表达上,都类似与杜甫,抒发了作者对国家灭亡的无奈与悲伤。

对杜诗「细柳新蒲」意象的使用上,元代诗人承接宋代余韵,在内容与写作方法上都有向宋诗学习的痕迹。

无论是题画、次韵等形式,还是描写自然景色,蕴含 家国兴亡感慨内涵方面 ,元诗人都有所吸收和借鉴。

胡长孺【题风雨渔舟图】「细柳新蒲春已满,飘风急雨乱如颠」、吴景奎【拟李长吉十二月乐辞】「新蒲细柳自年年,曲江流恨波声小」等诗人们都使用了「细柳新蒲」来 预示春天的到来

而在哀痛国家覆灭、表达对国家兴亡的感慨时, 宋末元初诗人赵孟頫 是比较突出的例子。

其在南宋灭亡之后受元庭赏识和重用,但他作为宋室之后,内心对故国的怀念不可谓不深。

在【次韵舜举春日感兴】诗中用「沙头春日已暄妍,细柳新蒲色共鲜」句,表达对故国已去的哀伤。

总结

一开始,著名诗人杜甫用「细柳新蒲」这一意象表达 对国家的兴亡之感,抒发哀伤愁苦之情 ,这一意象的使用及内涵表达是杜甫首创,却影响了后世的诸多诗人。

宋人在杜诗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意象内涵,在描写自然景观、抒发兴亡之感方面,使其成为典故使用流传下来。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404.

[2]康骈.剧谈录[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1986:693.

[3]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1.

[4]刘歆.西京杂记[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葛洪,辑.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7.

[5]庾信.庾子山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倪璠,篆注.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萧统.文选[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李善,注.台北:台 湾商务印书馆,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