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赵州从谂禅师说的「好事不如无」到底是什么意思

2024-03-12国风

文远待者在佛殿礼拜次,师见以拄杖打一下曰:「作甚么?」者曰:「礼佛。」师曰:「用礼作甚么?」者曰:「礼佛也是好事。」师曰:「好事不如无。」

——【五灯会元】第四卷赵州从谂禅师

白话直译:

侍者文远独自在佛殿拜佛,赵州从谂看见了,就走过去用拄杖敲打了一下他,并问道:「你在这里做什么?」

文远回答:「我在拜佛。」

赵州从谂说:「为什么要拜佛?」

文远回答:「拜佛也是好事啊!」

赵州从谂说:「好事不如无。」

鉴赏评说:

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等一切「二元对立」都是相对的有为法。为什么是相对的?因为没有绝对的标准可以用来衡量它们。

有人肯定会说,善恶还不分明吗?诚实守信是善,说谎骗人是恶;助人为乐是善,冷漠自私是恶......

如果说谎算「恶」,那么医生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而对病人隐瞒病情也算「恶」吗?帮助他人就一定是「善」的话,那考试的时候给同学抄答案也算行善了?

只要谈到标准其实就是没有了标准,因为标准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甚至在不同的境遇下,善就成了恶,而恶也可能是善。

人们常常念叨一句话:这样做,我是为他好!在你看来的确是对他好,但在对方看来呢?也许是桎梏也说不定啊!

所以,任何「标准」、「规定」都会是有局限性的,不管如何更新,终究会落后于「当下」。也就是说,「标准」永远都是部分人的、过去的经验、私人的感受,注定是不完善的。

因此,佛教教导人们为善 去恶,也仅仅是有为法而已,因为如果分不清「善恶」又怎么为善去恶呢?如果搞错了「标准」,你认为在行 善,或许成了助 纣 为虐也说不定呢?

而禅宗则要人们不执于善恶,有为法而带来的人天福报在禅师的心中也掀不起任何波澜。只有没有分别心,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方能找到那片真正的净土。禅宗倡导的就是无为法。

在梁武帝见达摩时,两者的对话就很能说明有为法与无为法的区别。下面还原当时的场景,来看看什么是人天福报,什么又是无漏之果。如果能体悟其中义理,自然就明白赵州从谂所说的「好事不如无」了。

梁武帝问达摩:「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何止千座,供养僧人不下十万,译写经书无数,那依你看我有什么功德呢?」

达摩极简的回答:「没有功德。」

对于「功德」,梁武帝自问还是有几分的。他在位时,大兴佛事,建设寺院,自己曾三次舍身同泰寺,自己连国家都不要了去出家礼佛,每次都还是下属花钱把自己赎回来的。可以说是无比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但没想到达摩却来了一个完全否定,梁武帝对此无法理解。当然,就算现在的佛教徒也不会理解。烧香、拜佛、诵经、放生、素食哪样没有功 德?更别说兴建佛寺和供养僧人这些大善事了。

「没想到自己日等夜盼的高僧,一句话就抹杀了自己为佛教事业所做的一切,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梁武帝明显有点不高兴了,但还是想知道为什么。

于是梁武帝继续问道:「为什么会没有功德呢?」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为法,是有漏之因,就像影子一样,虽能看见但不实在,随时都会消散,所以只能得人天小果。」达摩说道。

「什么是人天小果,什么又是有漏之因,能不能说明白一点?」梁武帝还是没有明白,请达摩进一步解释。

「人天小果也就是人天福报,是修行境界对应福报的一种。修行共有五个境界,叫做「五乘」,分别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五乘分别对应不同的修行层次:人乘对应五戒,天乘对应十善,声闻乘对应四圣谛,缘觉乘对应十二因缘,菩萨乘对应六度法门,层次越高要求就越高。最低层次是人乘,最高层次是菩萨乘。」

「建寺庙、译经书、持戒礼佛、供养僧人等等都是属于「五戒十善」的范畴,这样的修行只能算人乘、天乘,所以就对应人天小果了。」

「而有漏之因,就是说因五戒十善而获得的福报是不长久的,是会逐渐消耗、消散的。只是暂时的福报而已,终会耗尽,富贵终有头,不可解脱生死。而对应的无漏就是可以解脱生死的无尽法门。」

「那人天小果在我身上是怎么体现的,为什么我没有感觉到?」梁武帝大概听明白了怎么回事,但总想知道自己修行的果在哪里,就好像大家做了好事总要等着别人夸一句那样。

「你作为一国之君,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就是一种福报,但不可长久,这就是人天小果,就是对你一切「善行」的回报了。」

「你做的这些所谓善事,虽然能得到一定的福报,但这些福报是可以度量的,是会耗尽的。就像影子一样,虽然存在,但不是那个真正的实体,终归虚幻一场。」

听了达摩的解释,梁武帝似懂非懂,但还不打算放弃,继续问道:「那你说怎样才算真功德?」

「真正功德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用世俗的方法求得的。」

达摩所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就是赵州从谂所说的「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不是执于某一端。

其实,当你为了福报而修行时,已经坠入有为法了,哪里还能得到无漏之果。扪心自问,你烧香拜佛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然,世间人做世间事,不要以「有为法」而耻,烧香拜佛有其目的性又有何妨;也不应以「无为法」而傲,修行就一定要万事皆空吗?

在为人处事上向「为善去恶」努力,在禅理修行上向「好事不如无」靠拢,才不会「以理废事」。不排斥俗世中的「好事」,也不拒绝出世中的「空无」,只要心中没有对某一的执着与偏爱就够了。

烧香就烧香,拜佛就拜佛,没有这是行善积德的执念;行医就行医,教书就教书,没有这是服务大众的想法;吃肉就吃肉,吃素就吃素,没有谁优谁劣、谁健康谁不健康的分别......

一切是怎么样就怎样,该怎样就怎样,当下的存在就是最应该的存在,不添加自己的感受或见解,才是真正的不执于「有」,也不执于「空」。「好事不如无」,既不能执于「好事」,又不能执于「无」,方能在三界中进退自如、逍遥自在。

对于赵州从谂所说的「好事不如无」,留存很多高僧大德的评说,个中滋味值得细品,现摘录如下:

永嘉玄觉禅师: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黄檗希运禅师: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亦无道理可说,无事散去。

临济义玄禅师:设解得百本经论,不如一个无事的阿师。

大慧宗杲禅师:文远修行不落空,时时瞻礼紫金容;赵州拄杖虽然短,分破华山千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