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道教史:北宋道教的高涨

2024-04-07国风

北宋王朝的建立,中国又归于统一。北宋的统治者继承了唐代儒、道、佛并用和对道教的崇奉、扶持政策,真宗和徽宗两帝统治期间是前后两个高潮。

宋太祖赵匡胤在未做皇帝之前,便与道士有所交往。在夺取后周政权时,就曾利用符命为自己制造夺权舆论,特别是利用华山道士陈抟为他争取群众。称帝以后对道教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不仅召见道士赐赠封号、财物,还召集京师道士对其学业进行考核,将品学不良者斥退出道门,以提高道士的素质;又对张陵以后道教的「寄褐」等陋习进行了整顿。

太宗赵光义不仅继续实行太祖对道教的政策,对道教的崇重远远超过了太祖。首先,在政治上崇尚黄老之治。其次,在崇重道教主要表现在:一、频繁召见道教徒,对黄白术、养生术相当感兴趣;二、不断地兴建宫观,对道教宫观予以经济上的优待;三、崇奉道教尊神和大搞斋醮祭祀活动,扩大道教尊神的崇奉范围。此外,太宗还积极 搜集 道书,校正,筛检后共得3737卷。

经过宋初太祖与太宗的扶持,五代末道教低迷的局面遂得以改观,逐渐恢复。

宋真宗赵恒之时,为了更好地利用道教为赵氏王朝服务,宋真宗用了较多的精力和财力来扶持道教,宋朝的崇道政策便被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其具体表现为:

一、制造天神降临、赐语及天书下降以维护赵宋王朝统治之类的神话,仿效唐代宗祖老子为圣祖,从道教中另创了一个名为「赵玄(元)朗」的神作为圣祖,尊其圣祖号曰「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圣母号曰「元天大圣后」。二、兴修宫观,塑造神像,制定节日。三、制订节日、敬神乐章和造作道书。真宗制定的节日主要有:(1)天庆节:正月三日,即天书下降于左承天门的日子。(2)天贶节:六月六日,即天书下降于泰山的日子。(3)天祯节:四月一日,即天书下降于大内功德阁的日子。(4)先天节:七月一日,即圣祖赵玄朗下降的日子。(5)降圣节:十月二十四日,即圣祖赵元朗降临延恩殿的日子。同时,还造作了一些道书。

仁宗赵祯继位之后,将「天书」陪葬真宗,并在崇道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节制。但是,他对开国以来的崇道政策并无任何根本性的改变,朝飨玉清昭应宫、景灵宫的制度被承袭下来;宫观的兴造仍照常进行;道场斋醮之事也甚为频繁;许多道士仍旧受到宠信。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在崇道方面大体承袭旧制。

徽宗赵佶即位后,又形成了北宋的第二个崇道高潮,徽宗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道君皇帝」。他的崇道举措,主要提现在:

第一,编造「天神下降」的神话,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将佛教视为外教,道教为「正教」,因此,他自己必须「令天下归于正道」。这样,道教的地位得以大大提高,几乎成为国教。

第二,大兴宫观土木。在国家财用匮乏的情况之下,不惜耗费巨资,大动土木,兴建宫观。

第三、热衷于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和制定道教节日。徽宗十分信神,特别是崇信道教神仙,他为了崇奉道教正神,于政和三年,下令毁灭京师淫祠1038区。七年,再次下诏禁巫觋。同时,又不断地为道教神仙人物加封赐号,对玉皇、地祇、庄子、列子、三茅兄弟、张道陵、陆修静、陶弘景、翊圣、真武、关羽或加封,或赐字。并对岳渎、城隍、山神、龙神,以及江河神等神灵也大加封赐。徽宗制定的道教节日就有:天应节、贞元节、元成节。

第四、仿照朝廷官吏品秩,设立道阶、道职。

第五,对道士给予优宠,提高道士地位。徽宗多次诏令天下搜访晓道法、有道术的道士,从各方面给予优待。

第六,提倡学习道经,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每年还进行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分别授以元士、高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隐士、逸士、志士等名号,按官品的五品到九品拨放。

第七,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编修中国第一部【道藏】。

正当徽宗崇道达到高潮的时候,金人已兵临城下,徽宗连同他的儿子钦宗赵恒及全家妇孺被金人「悉虏以去」。

就道教本身来看,北宋时期的道教是符箓科教道法特别兴盛,不仅统治者重视和支持,每逢重要事情都要请道士设醮建斋做道场,而且是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百姓也经常需要道士为他们做法事。当时,符箓派中最有影响的名山是龙虎山、茅山和阁皂山,合称「三山符箓」,分别代表符箓道教的三种不同教法。其中,以龙虎山和茅山的影响为大。

就道派而言,茅山的势力仍居首位,与统治者的关系亦最为密切。江西龙虎山张天师一系,唐代已见其活动踪迹,唐玄宗曾诏封张陵。至北宋,与北宋统治者的联系逐渐加强。阁皂山虽为三山符箓之一,但没有出现十分杰出的道士,与统治者的关系并不密切,只是活动于民间。

这一时期,还有新的道派出现。一是以林灵素、王文卿二人为代表的神霄派,二是以饶洞天为代表的天心派。二派均为符箓道法别派,前者重五雷符,后者重三光符、黑煞符、天罡大圣符。均有道法书多种传于今。

在道教理论方面,有许多著名道士诸如陈抟、贾善翔、张伯端、陈景元、张无梦等,他们从各个方面发展了道教理论,有的对道教内丹理论的 发展作出 了贡献,促进道教内丹学的渐次兴起;有的对儒家士大夫及其理学的建立,起了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

从道教修炼术方面来看,在唐代发展到极盛的外丹术,自北宋后便开始逐渐衰落。在外丹术衰落之时,内丹术却悄然兴起。内丹是与外丹相对的一种内修方法,源于行气、导引、胎息等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