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好绝!这惊艳世界的「釉」惑

2024-06-17国风

没有青花的蓝白相映,没有彩瓷的繁复缤纷,纵然仅纯净一色,却不输于「浓抹淡妆」,这就是单色釉。

单色釉 指瓷胎外施单一色彩的釉 ,而单色釉瓷,常被认为是 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 。它至纯至简,归于本真,是最为纯粹的美。

历史上,单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 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含不同的化学成分,烧制后,即呈现出不同的釉色。 许多时代都有单色釉的杰出代表作, 炙热的红,到清冷的白,再到神秘冷峻的蓝,娇俏可人的黄, 葱翠清新的绿 …… 古人将自然之色幻化于瓷器上,构筑出中国美学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或者可以说,中国最美的颜色,皆凝结于瓷器之上.....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釉惑:青翠天成 取法自然

单色釉的「五色之路

单色釉,指瓷胎外施单一色彩的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一道釉」。

纵观历史,单色釉瓷的发展,从「青釉」破土,到「各种颜色釉」开枝散叶,美轮美奂,五色俱全……一举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

原始青瓷:釉之生,始于

这是最早的青釉诞生的想象复原场景:将近4000年前,一只刚刚做好的陶坯,意外沾染到草木灰,之后经高温烧制,竟闪现出美玉般的青色光芒。 摄影/黄小黄 李谦 ,制陶/王宏伟

史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 陶器是世界的,瓷器却只属于中国 。华夏文明最早孕育出瓷器,并独领风骚数千年。

中国最早的瓷器是 原始青瓷 ,之所以称 「原始」,不仅因为出现年代早,也因为这青色始于「意外」,成于天然。华夏祖先在机缘巧合下,用 草木灰 制釉,又因烧造时的天气、窑温等因素的随机碰撞,创造出变化多端的青釉。

青色激滟:从越窑到龙泉窑

唐代,中国形成了「 南青北白 」的制瓷业格局,「南青」是指南方的 越窑 青瓷,到了宋代,同在浙江的 沙埠窑 ,迅速吸收了 越窑的工艺,之后又传递给浙江西南部的 龙泉窑

青瓷的釉色之美,在这三座窑的演绎下,层次分明,丝丝入扣。

影青:青天碧流 如影随形

宋代,南方地区出现了一种质感如玉,白中微微泛着青色光泽的瓷器,称 青白瓷 (或 影青瓷 )。

青白瓷那种 淡泊虚静、自然天成 的意趣,与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不谋而合, 于是很快风靡大宋, 成为时代的宠儿,行销数百年不衰。

祭蓝釉:生而高贵

霁,是雨过天晴的样子,因此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霁月难逢」「夜雪初霁」「霁虹初现」等清词丽句。

而在中国瓷器中,以「霁」命名的釉色不多,其中就有霁蓝,也称「霁青」「积蓝」。 霁蓝以钴为呈色剂 ,烧出的釉色近乎深蓝,在明嘉靖时期,升级为 祭天 礼器之色,所以也称 祭蓝

瓜皮绿:草根闲色的逆袭

瓜皮绿,堪称绿釉中的当家花旦 。自明宣德时创烧,至嘉靖时才取得技术突破, 这与嘉靖帝崇尚道教密不可分。

当时艳丽的 五彩瓷 备受喜爱,配色尤以「红浓绿艳」取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景德镇陶工着意提升绿釉的表现力,也因此成就了瓜皮绿的高光时刻。

白黑之道 大道至简

邢窑白:一场大唐的雪

所谓白釉,并非白色的釉,而是要将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或含量极低)的釉料,施于洁白的胎骨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的透明釉。所以, 人们只是习惯将 透明釉称为白釉

白瓷, 萌芽于北朝,在隋代走向成熟,鼎盛于唐宋。这其中, 邢窑是唐—五代时期最著名的白瓷窑口 ,窑址在今河北省内丘县和临城县一带,因唐时地属邢州,故名邢窑。

大唐盛世, 邢窑白瓷的走红,像下起了一场大雪,让白色席卷天下 。而其他色彩的瓷器,也因此有了发展机会。单色釉的概念开始丰富起来,瓷器的世界也变得多姿多彩。

化妆土 瓷器的 粉底

化妆土,是一种含铁量较低的白色黏土, 将它调成浆,薄涂抹于瓷胎上,可 遮盖胎体的粗糙、暗淡 ,从而 烧出较为光洁的白瓷。 这波操作就像爱美之人化妆,所以这种色浆得名化妆土。

隋唐时期,邢窑以烧制白瓷著称,其中又分为无需涂抹化妆土的精细白瓷,和 需要 使用化妆土的粗白瓷 。后来, 巩义窑、定窑白瓷都曾使用化 妆土。

德化「中国白 白有白的道理

德化白瓷,被誉为 世界白瓷之母 」。 与其他白瓷相比,它有洁净细腻、温润典雅、如脂似玉等特点。出色的表现,得益于 德化当地的瓷土有着 低铁高硅 的特性,天然适合烧白瓷,有些德化瓷甚至可以不施釉,单纯以白胎悦人。

明代,德化白瓷获得空前的发展, 不但行销全国,还 远销海外 同时,德化窑涌现出 何朝宗 等著名工匠,创作出栩栩如生的瓷质雕塑作品。

黑釉 极简之中无尽藏

这件黑釉鹧鸪斑碗,出自著名的定窑。在乌黑光亮的釉色之上,布满放射状的金褐色斑纹,仿佛夜空中划过的流星。 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就瓷器而言,唐代追求秘色与白釉,而宋代茶盏则以黑色为上。

两宋时期, 黑瓷的文化和美学内涵 ,大多通过 茶文化 来体现,但是,随着宋徽宗等人的远去和斗茶文化的衰落,黑釉盏为代表的黑瓷,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紫定之谜

宋代名窑 定窑 ,以烧制白瓷驰名于世。不过,定窑也烧制黑釉、绿釉、黄釉、酱釉等多样釉色。明初【格古要论】中,记载了一种叫做「紫定」的釉色。但紫定到底是什么颜色,一直众说纷纭。

经过专家调查研究,或 许宋人眼中的「紫」,并非我们熟悉的「紫」,而很可能是酱褐色 。酱釉瓷器模仿酱色漆器烧制,遍及大江南北,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乌金釉的创新密码

在瓷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黑瓷并不怎么起眼,但它的存在,与其他单色釉瓷器一起,构建出一个缤纷世界。

清康熙时期,御窑厂开始烧制一种名为乌金釉的黑釉瓷,它 乌黑如漆,亮丽如镜 ,由上等的青料、白釉、紫金釉,和少量的石灰、凤尾草配制而成。其中, 紫金釉 青料 是发色的关键。

乌金釉 开创了混合呈色剂的先河 ,在釉料配置上达到了技术制高点。

繁花:五色具备 始有大千

永宣红釉 一瞥

在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吉祥、富贵,而 红釉瓷,则因为 烧制难度大、传世范围小而倍显名贵,被誉为「 千窑一宝 」。

历史上,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永宣时期(永乐、宣德)创烧的 鲜红釉 ,它色泽如 红宝石般鲜亮 。到了 明后期,红釉瓷器烧制技术失传,直到清代康熙早期,还无法烧制出好的红釉瓷器。

清康熙年间, 郎窑红 独树一帜,最可爱的红釉,当属 豇豆红 ,有 娃娃脸、美人醉、桃花片 之称······

明清以来,红釉瓷的世界形形色色、千娇百媚,但曾惊「红」一瞥的 永宣红釉 ,始终是公认的「标杆式」釉色。

黄釉 以黄喻 一枝独秀

传统文化中,黄色是尊贵皇权的象征。而在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中,正黄釉的烧制成功,则要到明代。

弘治帝 重视祭器,令御窑厂全力以赴烧造单色釉瓷器,由于工艺上不断创新,便有了「 娇黄釉 」。到清康熙年间,御窑厂又创烧出具有粉彩质感的 淡黄釉 (也称「蛋黄」或「柠檬黄」)。

一色干秋 雍正的境界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 崇尚简约、素净、纯粹, 瓷器品味极佳。他 在位期间,单色釉瓷器的烧造最为鼎盛,其品种之丰富、水平之高,达到了历史顶峰。

雍正时期,创烧出一种名贵釉色—— 胭脂水釉 ,它以微量 黄金作为着色剂 ,经低温烧制,所得颜色绮丽如胭脂,娇艳欲滴。

雍正皇帝高超的个人审美,是中国陶瓷烧造技艺的成熟,也是时代的美色追求,创造出古代陶瓷史上 最具欢愉与活力的「多巴胺之色」

关于【中华遗产】新刊

你最期待、想看到哪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