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难怪释迦牟尼能成佛祖?看他悟出了什么!

2024-08-18国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神秘的菩提树下,释迦牟尼到底悟出了什么?他何德何能成为佛祖?

释迦牟尼,是世界上第一个看清「人」之真相的人,而且早在2500年前就做到了。

但是,关于释迦牟尼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晓。

关注我,今天就为大家讲解一下释迦牟尼其人其事。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印度语中,乔达摩·悉达多是「心想事成」之意,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些小孩的名字:梓豪、思涵、子琪等。

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的释迦族人,释迦族是印度最高贵的族群,当然,这个族群后来被灭门了,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今天我们所说的释迦牟尼是音译,这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佛家经文中,称他为佛陀,意为「觉悟的人」,或者说,世界上第一个觉悟的人,这个评价就非常之高了。

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623年,出生地是古印度的加毗罗卫城,就是今天的尼泊尔地区,所以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今天的印度对尼泊尔有那么强的渗透力了吧?

从史料来看,乔达摩·悉达多生活的时间段,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期,在古希腊,则是雅典城邦逐渐衰落的时期。

这一时期,人类哲学思想正是群星闪耀时,用董网红的话说,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老庄、古希腊的柏拉图,「众神归位」了。

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他的母亲是来自邻国拘利族天臂国的公主摩耶。

因为出生于的王室家庭,乔达摩·悉达多从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同时,他从小聪颖,对婆罗门教的经典常有独到见解。

后面这一点,对他将来的人生走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因为长大后的释迦摩尼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过着和他一样的生活:有人醉生于「朱门酒肉臭」,有人梦死于「路有冻死骨」;有人隐居深山不问世事,有人因为绳头小利刀剑相向,就连贵为王子的他,也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

他开始翻阅教义,想找到造成这一切的根源,以及摆脱法则禁锢的方法。

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意识到,他所找寻的「解药」,并不在教义之中,而是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内心觉悟,一步步求证出来。这个,就是「般若波罗蜜」,即智慧到彼岸的境界。

这时的乔达摩·悉达多,已然尝尽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当他开始将目光探索更大的世界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让温柔富贵乡来得更长久一些;要么抛弃眼前的膏粱沃土,寻求永恒的内心解脱。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会选择前者。但是,乔达摩·悉达多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后者。

为了探索人的真相,他抛弃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毫不犹豫地进入修行之门。

他从王宫中出来后,一步步远离家乡,走向一个个陌生的城市和乡村,过起了挨家挨户乞讨的生活。

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先体验众生之苦,才能找到免除众生苦难的方法。

他还去拜访了几位隐者,从他们那里学到了禅定之法。

说到禅定,很多人是不是第一时间会想到冥想?

但是其实,禅定和冥想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冥想,就是打座,是一种让人心静的心法,英语中所谓inner peace。而禅定则有点相反,就是聚精会神地专注于一物之上,直到将这个东西的前因后世都参透了。

就像纪昌学射,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挂在窗户上,每天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三年之后,那小虱子在他眼里像车轮一般大了。

学习完禅定后,乔达摩·悉达多开始严格的苦行。

这个苦行有一个基础的理论支撑:五谷杂粮,是克制人类智慧的源头,所以,人类苦行的前提,是拒绝五谷杂粮的侵蚀。

这种理论,在【庄子逍遥游】中有更生动的描述: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看来,在不食五谷而能成神人这一点上,中外的哲学家是达成了共识的。

而乔达摩·悉达多开始苦行之后,就开始主动减少饮食了。据说他每天只吃一粒米,或者七天只吃一顿。

晚上,他和动物们睡在一起,为了让自己睡得不踏实,还故意睡在尖石头或荆棘之上。

这样的苦行,他一直持续了六年。六年后,他衣服破烂,胡子遮面,骨瘦形消,和原始人无异。

但是,他还是发现,就算如此极端的苦行,还是不能找到人生的真相。

他开始反思:极端苦行是不是真的能找到人生真相?

有一天,他经过一个城邦,听到不远处的琴师在弹奏,他注意到,琴师在弹琴时,如果琴弦太紧,琴声就很会很闷,而如果琴弦太松,又会找不到音调。

他领悟到:极端的做法,会失其本心,何谈找到真理?

他决定结束自己的苦行之旅。

但是,当随行的五位同伙知道他不再苦行时,纷纷用悲哀的眼神看着他。因为在古印度,苦行一直被认为是最可能接近真理的方法。

这五位伙伴,最终离开了他。

这时候的乔达摩·悉达多,不知不觉直到一棵菩提树下,他被菩提树的肃穆和庄严所触动,席地而坐,开始了禅定。而这次禅定,对准的是人这个本体。

在哲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往何方?

有些人可能会说,活在当下就好,想这些不着边际的事有什么意义?但是,对哲学家而言,人,却是一个宏大得不得了的命题。

菩提树下的乔达摩·悉达多,就这样陷入了无尽的沉思,这一沉思,就是七天。

就像圣经中,上帝在第七天终于搞定创世的一切,乔达摩·悉达多也是在第七天醒了过来,他顿悟了。

他找到当初弃他去者的五个人,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所悟,五人听完之后,深受震撼,很快就皈依了他,成为最初的五名弟子。

从这时开始,乔达摩·悉达多再也不是乔达摩·悉达多了,而是佛陀(buddha)。那五名弟子,则成为「五比丘」,一个影响全世界2500多年,并且还将影响下去的教派——佛教,就这样产生了。

那么,释迦牟尼当初在菩提树下到底悟出了什么?

首先,众生皆苦,这一点,就不过多展开了。

其次,人生无常,大常包小常。这个理论和道家的「道可道也,非常道」很接近,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的,以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2500年前的释迦牟尼,能悟出这些,难怪人家会成佛。

还有,六道轮回,也是佛教最完善的理论体系。

所谓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蓄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我们也可以将它们理解为六个「异度空间」。原来,诺兰【星际穿越】中的所谓平行空间,在佛教中是可以找到出处的。具体解释一下六道,天道是快乐最多,烦恼最少的一道,西方叫天堂,中国叫天庭,参见【西游记】;人道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一个苦多于乐的空间;阿修罗道则是到处勾心斗角的空间;畜生道呢,就是动物空间了,也是最受人类压迫的空间;饿鬼道,顾名思义,不记吃,只记饱,欲望被强烈折磨的空间;地域道,就是专门用来惩罚的空间了。

以及,因果业报,上文提到的「六道」中,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是「三善道」,而蓄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则是「三恶道」,他们本身就能互证因果。

因果业报理论认为,这个世界正是遵循了因果业报而循环:你种下什么因,就结下什么果,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决定的。

比如说,当年,琉璃王的军队攻入释迦牟尼世居的卫城,杀了所有城中之人,印度血统最尊贵的释迦族从此灰飞烟灭。当时,作为世尊的释迦牟尼并没有阻止这场屠杀,因为他知道,很多世之前,释迦族人是一个村里的渔夫,有一次,渔夫们将一个池塘里的水放干,将里面的鱼全部捕捞上来杀掉了,而琉璃王就是当时的鱼王。

看到没有?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即便是佛,也阻止不了业力!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关注我,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