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笔法的基本训练,只是运用于外在造型等相关的一些具体技术措施,它关系到作者的基本表现力。书法艺术不只是能用毛笔写写字而已,更重要的是能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让书写着、观赏者产生美的感受,最终到养人养心的精神层面,这大概就到了道的层面。如孙过庭所云:「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旨,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这种以人之情性,通于天地之理,在我国起源很早,实即天人合一观。
春秋战国之际,士这一阶层崛起,诸子百家,竞相以学说相尚,其中有以「气」为宇宙之本、生命之源者,今尚可于【吕氏春秋】【管子】及医家、阴阳家之著作中,见到一鳞半爪。然考「气」之含义,实有两义:
(1)气乃指物质,其为物也,弥散于宇宙,充塞于六合,乃宇宙之体、生命之源,聚散离合,品类万千,大而星云晨宿,小而原子质子,以至人文史事,无非气之所成,南北朝范缜、北宋之周敦颐和张载、清王夫之等就继承了气是物质这种观点。(2)气乃指人的精神状态,以为一切人的精神活动都是气的表现,如列御寇及儒家的观点。孟子之养气,实即人须培养自己的正气,正直做人,不搞歪门邪道。他的这一观点,很快就为学者所接受。后来便表现于文学艺术方面,西汉之赋、东汉之诗文及两汉之书法都表现这一种特有的高风亮节。
养天地正气,极风云壮观
曹操与其两子曹丕、曹植,父子文学都不错,通称「三曹」,建安七子与曹氏兄弟互相唱和很合意。曹丕著有【典论】一书,其中一篇是专论文章的,故又称【典论·论文】,他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即文章以气为主,气有清浊之分,因人而异,不能勉强取得。其后,南朝齐梁间的谢赫在【古画品录】指出:「画有六法,其第一条为‘气韵生动’。」千百年来,这已成了指导绘事实践和评鉴的重要依据,也引入了书法领域,为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指导。他在评定曹不兴的画时说:「观其风骨,名岂虚成!」评顾骏之则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所提「风骨」和「神韵」都是十分精当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生于刘宋文帝时之王僧虔(426年—485年)其【笔意赞】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他提的「神采」一词,也十分高妙而允当。
刘勰生于刘宋明帝泰始年间,他在【文心雕龙】中专有论「风骨」一篇,认为风骨是文章核心之所在。钟嵘,略晚于刘勰,他在【诗品】中以「风力」一词状建安诸子之作。总之,在南朝前期,出了上面四位文艺理论大师,他们所提的「气韵」、「神采」、「风骨」及「骨力」都是非常好的观点,成了文艺界的共同语言,直到今天,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到了唐代,意境一词引入美学品鉴,考其来源,则是来自老庄。【庄子】在述其哲学概念及人生观时,往往以寓言设思而概念化,且趋于缥缈,仿佛之意象,难以捉摸,以达喻其所追求的境界,后人乃以意境一词概之。到唐代便作为美学范畴而概念化了,以后广泛地用于诗词、文学及绘画;清代又延伸于书法;今天则更应用于舞蹈、弈棋、体育及书画、音乐等各方面。
宋代苏辙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句话其实就是曹丕那几句话的另一说法而已,说明了气和文章的主从关系。气是文章的主体,文章是从属的,文章是学不到的,气却可以培养。他举孟子和司马迁之养气与文章之相似,具有宏博浩荡之奇气,他们都不是每天关在书房里埋头学着写文章,乃是「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事实确是如此,【史记】中不也有几篇由「褚先生」补入的列传吗?二者差别非常明显。南朝刘宋时的刘义庆写了【世说新语】,有人曾想模仿他的风格,可是总学不像。道理很简单,气质是学不到的。李白的诗奔放飘逸,真如天仙,狂放不羁,任谁都学不了。「气」之一词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有不同的术语,如神采、气韵、意境、风力、风骨及韵致等,实际上是一个含义,就是指的气或气质。
钟繇 宣示表
从时间先后看,「气」之用于文艺,是先从文学开始的。书法艺术的客观对象就只汉字,而汉字的结构都是早已定型的;书法作者凭其笔墨之功底,使每根线条富有内涵,对于每个汉字进行造型,同时也就寄予其情感,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意象;因之在整幅里达到一种意境,从而能吸引人、感染人乃至鼓舞人。如甲骨文和金文有古朴之感,大小篆有整体图案之迹,古隶憨厚敦纯,今隶则具雄强之势,章草常觉简朴静穆,钟繇之真有雍容大度,气象宽厚,二王之书稍涉妍丽,张旭之作有浑厚之气,怀素之狂草具磅礴之势等。
米芾 晋纸帖
至于具体到某一作者都有所不同。如唐初四大家(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薛稷)、中唐之颜柳、宋之四大家(苏黄米蔡),各有特色;而明清以来诸有影响之作者,历来品说者已够多,就不用多加重复了。至于一般稍涉书艺者,各人之作,皆可代表各人之气象,显示出一时之情感。
苏轼 寒食帖
所以说,「书者,气之所形」一语,高度概括了意象结构。书家就是以柔韧的毛笔写出各字的形象,提按使转令笔触出现顿挫、向背以及浓淡枯湿和疾涩等技法,全凭作者的经验和感受而互相交替地出现在纸素上,作者的内心感情便寓于笔画之中和结构之内。将一些意象集合形成意境,给欣赏者以一个总的感觉,某作品雅澹,某作品高古,或者使人感到一种古澹或稚拙,有的则奔放,有的又雍容不迫,有的或剑拔弩张,有的则显得市井喧杂,有的则如闲云野鹤,又说某作品富于书卷气。这股气便是书法从技术层面往道层面的一种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