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活佛转世制度"究竟是怎么回事?"转世灵童"又是如何寻访的呢?

2024-08-28国风

(本文独家发布于今日头条,禁止转载!)

藏传佛教是佛教诸多支流当中最为独特且神秘及复杂的存在,其特有的「活佛转世制度」更是吸引了好多海内外学者的研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无法参透其中的玄机,直到乾隆制定「金瓶掣签」制度以后,这场神秘的仪式才逐渐透明化。

「活佛转世」简单的来说和「再生人」差不了太多,从神秘学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具备前世的记忆,只不过前者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后者大多普普通通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但是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在历史上往往被赋予了极强的政治意义,所以被选为「转世灵童」成为了藏地很多穷苦家庭唯一的希望,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打破了这种壁垒。

本文将尽可能的阐述一下「活佛转世制度」的发展脉络,为大家揭开藏传佛教最为神秘的一层面纱。

扎什伦布寺强巴佛像

「活佛转世」制度的产生离不开西藏地区人民对世间万物和生命的理解,藏地先民最原始的灵魂观念当中认为万物有灵,人的灵魂和肉体是可以分开的,肉体能够消亡,但灵魂可以延续。

这种看法和中原对灵魂的理解看似相同实际上大有不同,西藏原始的认识当中,人被分为肉体、灵魂、寄魂物三部分,灵魂离开肉体后可以寻找一个寄魂物,不仅个体可以寻找寄魂物,整个家族也可以寻找寄魂物,寄魂物可以是山也可以是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寄魂物比肉体本身都要重要,寄魂物才是一个人的核心,一旦寄魂物被毁坏,那么一个人的生命才会彻底终结,这也是西藏有那么多神山和神湖的原因所在。

后来苯教在西藏广泛流传,对这种生命观念有所升华。

苯教把世界分成了三个大块,天上、地上、地下,这一时期的苯教崇拜自然万物,信奉鬼神,认为鬼神和人相互依存,可以彼此利用。

在【旧唐书·吐蕃传】中记载吐蕃 「其俗重鬼右巫」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藏地信仰偏向于自然宗教,同时又极度崇拜天神,例如统治过西藏的萨迦昆氏家族和帕木竹巴的朗氏家族都宣传自己的先祖来自于天神或者是天人结合的后裔。

苯教也认为灵魂不灭,人死后会进入到两种世界,一种是安乐的世界,一种是黑暗且充满痛苦的世界,为死者举行葬礼和法事就是为了引导灵魂尽快通过难以越过的黑暗道路,然后重新转世为人。

佛教在进入西藏之前对生命的理解和苯教有一定的联系,唯一不同的是佛教进入西藏以后,将灵魂不灭的学说更加系统化,通过讲经、绘画、故事等方式直观地展现了出来,深入西藏信众的内心。

佛教在发展初期就吸收了印度教的一些学说,在印度教当中就有「业报轮回」的说法。

印度教认为一个人死后能够上升到天界还是下到地狱,取决于生前所做过的善事和恶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宗教理论被印度其他宗教相继引用,但是只有佛教将其发扬光大了。

佛教在此基础上又完整的刻画出来了六道轮回之说,将一个人死后所要经历的事情叙述的更加直白,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解脱之法。

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佛教进入西藏以后为站稳脚跟,进行了本土化的一个过程,因此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分为了前弘期和后弘期。

「活佛转世制度」虽然产生在后弘期,但是离不开前弘期一系列的理论铺垫。

因为佛教的「六道轮回」之说与苯教和藏地先民对灵魂的认识有一定的联系,再加上当时贵族的大力支持,所以藏地百姓很快就接受了佛教的观念。

臃肿苯教创始人辛饶弥沃

藏传佛教认为人死后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阴期」,这个「中阴期」非常关键,可以决定自己投生于六道轮回的那一道。

当然了这个取决于一个人生前所做过的善事和恶事,只有那些高深修为的人才可以自主抉择,普通人要不断轮回,虔诚礼佛,多做善事,才可以脱离六道。

佛教僧人为了这一论述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在寺庙最显眼的地方画有「生死流转图」,「生死流转图」分为四圈五层,非常直白的为信众展现了灵魂流转的一个过程,劝慰众生要多积聚善业,从而求得正果。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藏传佛教开始极其狂热的「尊师重道」。

这种「尊师重道」是指以上师为核心,甚至将上师比作了佛陀,更有甚至将上师看作比佛陀和经书还要重要的引路人。

这种风气始于印度教。

印度教认为一个人一生当中必须拜一位师傅作为自己修行道路上的导师,才能够接受宗教上的理论和世俗的供奉,否则不算是真正的印度教徒,至于师傅的人选大多出自婆罗门,莲花生在西藏传法时顺带也将这种师徒制传到了西藏。

随着密宗的兴起,一些核心佛教理论通过口耳相传,这种师徒制就更加普遍,有人甚至倾尽家产供养上师,这些上师也不是一般人,大多都被属地信众认为是大成就者。

作为大成就者的活佛,圆寂以后并不会进入六道,而是会转世再来,继续普度众生,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解脱法,今生是活佛转世后仍然是活佛。

这也与佛教所说的「三身」吻合上了,佛教认为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

法身是指佛的一种状态,只能意会,不可想象。

报身是指佛通过艰苦修行,最终证的真理而成正果,是一种高大圆满的姿态,寺庙里的塑像大多都是这种。

应身,也被称为化身,是指佛为了某种需要而变幻出来的形象,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藏传佛教里面的大成就者就是这种。

再加上大乘佛教里面发展出了「菩萨」果位,这类果位就是说明明可以成佛,但是为了众生,自己发愿不成佛的一种身份,一些活佛也被看作的某菩萨的化身,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颂,早已深入人心,这也就为活佛转世制度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释迦摩尼佛

「活佛转世制度」的产生除去宗教层面的需求,更多的还是世俗权利方面的考量。

藏传佛教在前弘期得到了吐蕃王朝的大力支持,采用师徒制的传承模式,虽然吐蕃王室给予寺庙僧人极大的自主权利,但仍然归王室统一管理。

公元843年朗达玛灭佛后,佛教在西藏发展停滞,后来吐蕃王朝分崩离析,西藏被大大小小的领地宗主各自管辖,佛教这才开始继续传播,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后弘期。

后弘期的藏传佛教发展出来了诸多的派系,因为背后的支持者不同,所以发展自成体系,彼此之间争斗不断,即使教派内部也时常发生内讧。

当时各大派系拥有各自的牧场、庄园、奴隶、领地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社会舆论很少,掌握了经济实力后,他们又开始谋求政治权利,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很多小的寺庙为了生存往往需要寻找大寺庙的庇护,以免被其他寺庙兼并,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派系发展的越发强大,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也就越发慎重了。

藏传佛教各个派系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总共进行过三种模式,分别是师徒制、家族制、活佛转世制。

师徒制最早实行,一般来说前任派系首领圆寂之前,教派会在他的徒弟当中选择一名才能出众的徒弟,然后亲自培养,保证自己的教义能够完整的传承下去。

但是师徒制容易导致派系分解,几名才学不向上下的人可能因为彼此不服从而自成一派,最终导致教派没落,甚至消亡。

家族制是指从贵族家中挑选出一名孩童培养,并且有计划的接替派系的政教首领职位,每一任首领必须出自贵族家庭,而后进行叔侄相传。

这种传承方式虽然保证了继承人的稳定,但是对教派发展并无益处,很难让民众信服,而且还容易导致继承人家族内部为争夺遗产发生争斗,萨迦派曾长期实行这种传承制度。

以上两种传承方式均缺陷较大,最终藏传佛教又发明了「活佛转世制度」。

尽管活佛转世制度也存在着缺陷,但相比于师徒制和家族制,既能够保证派系内部的稳定,也可以完好的继承前任法统,维持宗教首领的神圣性,最关键的是能够扩大教派传播范围,因为活佛每一次的转世地方都不一样,民众更容易信服和认可该教派。

生命流转图

「活佛」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1515年,明正德十年,藏语称为「朱贝古」或「朱古」,意为化身、变幻、自在转生者。

藏传佛教历史上活佛转世制度出现在噶举派的一个支派噶玛噶举派,第一个获得中央政府认可的转世活佛也是出自该派。

噶举派的有两大支派,一个是玛尔巴后代弟子塔波拉杰创立的塔波噶举,一个是琼波南觉创立的香巴噶举(15世纪后香巴噶举逐渐消亡)

塔波噶举又分出来四个大派和八个小派,四个大派分别是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帕竹噶举,其中噶玛噶举首创了活佛转世制度。

噶玛噶举的创立人是塔波拉杰的大弟子都松钦巴,都松钦巴半生都在游学,为噶玛噶举派的发展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公元1159年,南宋绍兴二十九年,金正隆四年,时年78岁的都松钦巴修建了楚布寺,并担任主持直到圆寂,此后楚布寺成为了噶玛噶举派的主寺。

都松钦巴圆寂以后,噶玛噶举派还是按照师徒传承的方式选择继承人,直到噶玛拔希的出现。

都松钦巴有一个再传弟子名叫崩扎巴,都松钦巴圆寂20年后的一天,崩扎巴在康区宣扬佛法时碰到了一个名叫群增(噶玛拔希)的11岁孩童,内心非常喜欢,于是他便酝酿了一个对藏传佛教产生深远影响的计划。

崩扎巴开口就称赞噶玛拔希是被佛祖护佑的人,自此开始倾尽一生培养噶玛拔希,并时常提醒他要继承本派创立人都松钦巴的事业。

其实崩扎巴非常想说噶玛拔希是都松钦巴的转世灵童,从而完成自己的计划,可惜的是,他见到都松钦巴时,都松钦巴已经是一个老人了,总不能说噶玛拔希和都松钦巴小时候一模一样吧,所以只能说从精神上认可。

崩扎巴圆寂时再三提醒噶玛拔希要回到楚布寺发展本教事业,噶玛拔希也是不负崩扎巴所托,成为了显赫一时的高僧。

公元1240年,南宋嘉熙四年,噶玛拔希回到了楚布寺,此时的楚布寺已经衰败,他接手了主持,用自己的财力重新修缮了大殿。

公元1247年,南宋淳佑七年,噶玛拔希正式被认定为都松钦巴的转世灵童,成为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开创了活佛转世制度的先河。

这一时期萨迦派得到了元朝王室的推崇,但是噶玛拔希却在大范围的宣扬了本教派的教法,也得到了元朝王室的信任。

公元1255年,南宋宝佑三年,噶玛拔希受蒙古大汗蒙哥召见,被蒙哥尊为上师,并赐下金印和一顶黑色金边法帽,此物也成为了日后噶玛噶举派转世灵童的信物。

公元1271年,元至元八年,南宋咸淳七年,噶玛拔希回到楚布寺,直到公元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圆寂,再未外出。

莲花生大师

噶玛拔希圆寂前就为寻找转世灵童做好了铺垫,早在他晚年修建完成佛像时,他就站在护法神塑像前说:

「所有神像和全部业果都是由我完成的,在未来之时,仍按照你的想法普度众生,教化遍布三界之僧徒之时,我仍然要护持佛教,完成我的事业。」

这也就表明噶玛拔希会转世再来,果然,在他圆寂时就对自己特别看重的一位名叫邬坚巴的弟子说 「我的身体,七天之间不要动」

同时又说在拉堆会出现一位孩童是自己的转世之人,在找到他时,噶玛噶举派暂时由邬坚巴总理一切事务,言罢,就把自己头上的黑色法帽戴在了邬坚巴的头上。

5个月后,一个名叫让迥多杰的男孩降生在了后藏的贡塘地区。

根据【红史】记载让迥多杰自幼就能叙述自己的前世和中阴期的经历,而且多有灵异之象显示,在家乡小有名气。

公元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邬坚巴做梦梦见护法神说: 「大成就者明天会到此借宿」

第二日,邬坚巴命人在门口等候,没有多久,一对制造陶器的夫妻领着一个男孩走了过来,邬坚巴就立即迎请到了寺内。

刚进屋小孩父母就礼拜邬坚巴,但这名孩童却与邬坚巴并肩齐坐,然后拿起金刚铃摇了起来。

邬坚巴问让迥多杰:你是谁?

让迥多杰答道:我就是噶玛拔希。

邬坚巴又问了一些自己和噶玛拔希交往时的情形,让迥多杰都一一答了上来。

邬坚巴又问:你给我交给了什么东西?

让迥多杰说:黑色法帽和经书。

邬坚巴接着又拿起经书说道:如果你真的是我的上师,那你就应该认得这些经文。

让迥多杰立马接过经书诵读了起来,邬坚巴这才相信了让迥多杰是噶玛拔希的转世灵童,然后给他授了戒,并担任让迥多杰的经师。

但邬坚巴并没有让让迥多杰住在楚布寺,而是暂时安置在了别处,因为他首先要让噶玛噶举派的僧人相信让迥多杰是噶玛拔希的转世灵童。

经过邬坚巴长达两年的解释,众僧的疑惑化解了许多,他这才命人将让迥多杰隆重的迎请到楚布寺,继承前任的法统。

让迥多杰刚刚进入到寺庙时就招来了部分僧人的质疑,幼小的让迥多杰当众就走到一块大石头旁边说‘如果我是噶玛巴,岩石底下会流出泉水’话音刚落,岩石底下果然流出了泉水,然后他又拿起身旁烧了半截的木棍说「如果我是噶玛巴,这根棍子就会生长」,言罢,用力将棍子插入到了土里,棍子果然向上长了起来。

就这样,让迥多杰在邬坚巴的安排下通过显示灵异的方式让众人信服,成功继承了噶玛噶举派的法脉,据说这口水,被称为修行水,这棵树被称为修行树,至今都存在。

由此,让迥多杰成为了第一个被寻访到的转世灵童,对后世活佛转世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1331年,元至顺二年,让迥多杰受召进入大都,被元顺帝赐予「圆通诸法性空噶玛佛」的封号,并赐国师玉印。

让迥多杰的徒弟当中有一位名叫札巴僧格的,他是让迥多杰八百名弟子当中证悟最高的一个,在让迥多杰第二次进入大都期间,被元朝皇帝赐予了一顶红色法帽,并册封为「灌顶国师」。

自此,噶玛噶举派第二个转世系统形成,不过红帽系活佛转世系统到第十世就被乾隆皇帝废止转世了。

黑帽系转世系统在明朝发展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藏传佛教的主流派系。

明永乐四年,噶玛噶举派第五世活佛得银协巴被明成祖诏至南京,赐封号「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并赐玉印,此后,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活佛沿用此封号至今。

有噶玛噶举派的先行经验,藏传佛教各大派系相继采用活佛转世制度延续本教派的法统,其中尤以格鲁派最为出众,随着活佛转世制度历史的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更加规范化。

噶玛噶举派黑帽系二世大法王噶玛巴希

「转世灵童」是指大活佛圆寂以后在既定时间内寻访到的灵异孩童,并不是说寻访到的灵童一定就是真身,这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寻访转世灵童的过程也是极其严格。

寻访转世灵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具体划分时间以公元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为分割点。

在1792年之前寻访转世灵童一切任由寻访人员抉择,一般通过活佛圆寂时的遗言,然后再通过护法神降神确定一下,最后寻访的僧众找到灵童,然后上报中央政府册封,坐床即可完成寻访过程,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寻访程序简单粗暴。

公元1727年,清世宗雍正五年,雍正皇帝设立驻藏大臣,监管西藏政教事务,对于大活佛的认定也需要先报驻藏大臣检查后,再上报皇帝批准,虽然有驻藏大臣的监管,但在寻访转世灵童的时候仍然有徇私舞弊的情况。

正是藏传佛教内部在选择转世活佛时,不公正、不公平直接引发了一场灾祸,惹得乾隆大怒,从而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公元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乾隆皇帝在盛怒中整顿了西藏宗教事务,并废止了一些活佛的转世,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严格规定了转世活佛从圆寂到坐床的整套程序。

那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会让乾隆如此生气?「金瓶掣签」又是怎么样的一套程序呢?

大法王玉印

公元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廓尔喀以西藏征收廓尔喀商人和赋税为由入侵西藏,很快占领了边境两个地方,并准备围攻日喀则。

时任驻藏大臣的庆麟上奏朝廷请求支援,乾隆皇帝立即派成都将军和四川提督领军入藏反击廓尔喀,并命理藩院侍郎巴忠入藏办理此事。

巴忠进入西藏以后,一看财物损失不大,为了草草了事便派人与廓尔喀议和,同时提出每年由藏方献金三百锭,又对乾隆谎称驱逐掉了廓尔喀大军,廓尔喀国王愿意向乾隆皇帝进表纳贡。

三年后,廓尔喀再次侵犯西藏,驻藏大臣只得将七世班禅引至拉萨保护,由于扎什伦布寺无人抵抗,廓尔喀仅用一千兵力就将扎什伦布寺洗劫一空,而日喀则城堡在几十名清军的坚守下,保护了下来。

乾隆皇帝得知后,封福康安为大将军领兵两万,一路打至廓尔喀首都加德满都,吓得廓尔喀国王出城乞降,并承诺五年朝贡一次,如数归还扎什伦布寺的财物,还将已经身亡的红帽系活佛的骨灰和亲属一并交了出来。

战争结束后,乾隆皇帝要求严查廓尔喀侵犯西藏的内部原因,结果还真查出来了一系列问题。

公元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六世班禅到热河向乾隆皇帝祝寿,沿途收到了大量赏赐,六世班禅圆寂以后,这些礼品均被六世班禅的兄长仲巴呼图克图占有,仅把少量牲畜交给了扎什伦布寺。

同为六世班禅兄弟的噶玛噶举派红帽系第十世活佛却朱嘉措心生不满,产生了叛逆的想法,他以朝拜佛塔的名义前往廓尔喀,实际上劝说廓尔喀国王扎什伦布寺财富丰裕,而且西藏防务空虚,可以前去洗劫一番,这才导致了廓尔喀两次入侵西藏的事情发生。

更为让乾隆生气的是,廓尔喀只有一千人进入到了扎什伦布寺,而作为扎什伦布寺大活佛的仲巴呼图克图只顾自己携带财物潜逃,没有进行有力抵抗,作为降神的僧人竟然以护法神的名义宣传「不可与贼拒战」,任由贼人宰割。

几十名清军能够守住日喀则,几千名僧人却守不住扎什伦布寺,乾隆帝非常气愤,下旨废除了噶玛噶举红帽系活佛转世,并勒令红帽系喇嘛改奉黄教,查抄了红帽系的寺庙和财产,将仲巴呼图克图押至北京严判,将降神的喇嘛当众正法。

处理完此次事件后,乾隆帝还发现在西藏多个活佛竟然出自一家,例如六世班禅的哥哥是仲巴呼图克图,他的另一位同父异母的兄长却朱嘉措也是活佛,他们的一位侄女还是活佛,活佛简直成为了他们一家的专属品。

此时乾隆已经81岁了,看到这些奏折估计能气的胡子抖动个不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增加朝廷对西藏的监督,亲自写了一篇【喇嘛说】,被刻在了雍和宫的石碑上。

然后又下旨让福尔康和达赖、班禅、驻藏大臣协定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杜绝了以往的种种问题。

「金瓶掣签」是指活佛圆寂后,找到的灵童必须通过金瓶抽签的方式决定哪个是真身,然后报请皇帝批准坐床,继承法统。

乾隆皇帝命人打造了两个金瓶,一个放在北京雍和宫,专供于蒙古地区大活佛寻访转世灵童时使用,一个放在拉萨大昭寺,专供于西藏地区大活佛寻访转世灵童时使用。

特殊情况可以免予掣签,但需要上报中央政府核准,非中央政府同意之转世活佛,一律非法。

「金瓶掣签」制度刚刚定制以后,第一位要参加掣签的就是八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

公元1804年,清嘉庆九年,八世达拉喇嘛转世灵童寻访到了以后,驻藏大臣上奏折说藏地高僧认为灵童非常灵异,他们也经过了商议,确属达赖转世,恳请嘉庆帝免予掣签,这一次嘉庆轻信了他们,特准免予掣签。

谁知,嘉庆二十年,九世达赖喇嘛圆寂后,寻访到的灵童也要求免予金瓶掣签,嘉庆帝十分生气,如此下去,金瓶掣签制度如同虚设,特下旨言辞斥责驻藏大臣和僧俗官员,此后非极其特殊的情况,都进行了「金瓶掣签」。

那么,「金瓶掣签」制度设立以后,转世灵童又是如何寻访的呢?

用于「金瓶掣签」的金瓶和象牙签

「金瓶掣签」设立以后,寻访转世灵童变得非常规范,且有规律可循,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公正。

活佛圆寂以后,首先是看征兆,通过活佛的遗言、圆寂后身体的朝向或者其他一些法体异象判断出活佛将要转世的方向。

观湖,西藏有专供于活佛转世制度的两大神湖,一个是位于前藏的拉姆拉措湖,据说拉姆拉错湖是整个西藏守护神吉祥天母的寄魂湖,一个是位于后藏地区的雍泽绿措湖,据说雍则绿错湖是扎什伦布寺护法神的居住地。

一般情况下,前藏地区的喇嘛寻找转世灵童时前往拉姆拉措湖,后藏地区的喇嘛寻找转世灵童时去往雍则绿错湖。

班禅和达赖这种大活佛圆寂以后,两个神湖都要去,通过观测湖中景象,然后画下来,交由班禅或者达赖解释意思,判断寻访的方位和灵童的其他特征。

降神,观湖结束后,还需要通过乃琼护法等护法神降神询问,确定转世灵童的具体方位,才可以前去寻访,保证准确性。

秘密寻访,寻访转世灵童是一个高度保密的工作,寻访人员四散各地,寻访时不能够表露身份,即使查访到灵异孩童,也不能主动表露身份,只能初步登记下来,以免有人弄虚作假。

寻访时对寻访到的灵异孩童要不断进行考察,不断的筛选,只留下一名或者三名灵异突出的孩童,参加最后的「金瓶掣签」仪式。

金瓶掣签,在进行金瓶掣签时首先要将寻访到的灵异孩童以及灵异情况上报中央政府核查,检查后,经过中央政府批准方可进行掣签仪式。

掣签之前,首先要把金瓶从大昭寺迎请到布达拉宫,然后由高僧大德主持诵经祈祷七天七夜或者九天九夜。

掣签时,又将金瓶迎请到大昭寺释迦摩尼佛像前,请驻藏大臣和在场僧俗查验写有灵童名字的牙签后,由驻藏大臣当场封存,然后再请在场众人检查,检查完毕后,放入金瓶当中。

在场高僧开始诵经祈祷,祈祷后,由驻藏大臣或者高僧大德转动签牌或者摇晃金瓶,然后从中抽取一支,当众启封,交由在场人员一一传阅后,驻藏大臣根据签牌所写宣布转世灵童名字。

如果,只有一名灵童,必须和一个空白签牌放入金瓶中进行掣签,如果抽出来的是空白签,则需要继续寻找转世灵童。

金瓶掣签结束后,将掣签结果,上报中央政府,由皇帝下旨册封,赐金册、金印,择吉日举行坐床大典,继承前任法统。

然后,整个藏传佛教信仰地区举行欢庆仪式,新坐床的灵童也将开始漫长的学习历程,整个活佛转世制度的程序也就此结束。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参考文献:【红史】、【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藏传佛教极简史】、【活佛转世起源·发展·历史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