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诗中历史之晋朝灭吴:「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024-04-13国风

今天在刘禹锡的这首怀古诗里了解晋朝灭吴的一段历史。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写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由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沿江东下,途径西塞山,借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西塞山,在今天湖北省黄石市东面,长江南岸,扼守长江天险,地形险峻,是历朝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据说从东汉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发生在西塞山的战争有一百次之多,除此之外,西塞山还以风景名胜文明,多少文人墨客游赏西塞山的的晨曦暮色,言志抒情,填词赋诗,唐朝张志和写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朝陆游写过「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唐诗人王周的:「 千寻铁锁无人问,石壁空存道者形 」 ,还有韦应物的:「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写尽了西塞山的自然美景,名胜古迹,和雄伟气势。

刘禹锡的这首诗是从众多历史事件中选了西晋灭吴一事来着手的。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王濬(jun)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赫赫闪耀的金陵王气,变得骤然失色。

王濬,是西晋名将,出身世家,博学多才,智勇双全,能谋善战,早年受到征南将军羊祜的赏识和提拨,对百姓广施德政,受到百姓爱戴,后因政绩突出,晋武帝司马炎依羊祜建议,任为益州刺史。而当时的吴国国君孙皓荒淫凶暴,百姓怨声四起,晋武帝伺机谋划灭吴,【晋书·王濬传】记载,「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濬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王濬自蜀出发,挥师沿江东下,连天蔽日,气势极盛,所以有「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晋军声势赫赫,吴军闻风丧胆。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大火熔化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

王濬率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入西陵峡后就遇到了吴军布置的拦江铁索和暗置江中的铁锥,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得知上述情况,王濬就提前准备了木筏,筏上扎成草人,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铁锥刺到筏上就都被筏带走了;又做火炬,放在船前,遇到铁锁,就点起火炬,将铁锁熔化烧断,于是战船通行无阻。王濬一路上声势浩荡,兵不血刃,无坚不摧,吴君孙皓吓得胆魄魂飞,急忙递上降书,恳求晋朝能宽大处理,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十五日,王濬进入石头城,孙皓准备亡国之礼,驾着素车白马,袒露肢体,缚住双手,衔璧牵羊,王濬接受了玉璧,将孙皓送往洛阳。自此,吴国灭亡,晋朝统一。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世间让人感怀之事不胜其数,不变的是这西塞山一直背依着滚滚长江水。

山形,指的是西塞山,寒流,指的是长江水。刘禹锡并没有区写西塞山如何的险峻高竦,只是用山川依旧,来显出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 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 」,只有这千年不变得西塞山和滚滚不尽得长江水,才能将这人世间的兴亡迭代尽收眼底。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如今,天下归一,四海为一家了,昔日的壁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风中飘摇。

「今」和「故」是古今对比,四海为一家,指的是天下统一,萧萧,指的是秋风吹过的声音,芦荻,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形如芦苇。往日的军事堡垒已经荒废在一片萧萧秋风之中了,残破荒凉的遗迹,象征了六朝的覆灭,也寓意着分裂局面的完结,刘禹锡借景抒情,给予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重重一击,也是有意用六朝覆灭的历史教训警示当时骄奢腐败的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