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宋代三国诗词研究

2024-01-24国风

两宋可谓是中国封建时代的辉煌时期。在物质水平、科技水平展现出了显而易见的发展的同时,宋代的各项政治、社会制度、各类学术,以及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也都趋于完备,拥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士大夫获得了空前优渥的社会地位,这也促进了其文学创作。

就韵文而言,宋代诗词的建树是不可小觑的,二者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位置。

宋代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较唐代倾向于通俗化,显露出了宋人在「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的窘境中于诗艺上的竭力探索,其创作中不乏能颉颃唐人者。

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人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更是成为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而词在宋代达到巅峰状态,出现了如柳永等专力写词之词人。

而自晚唐五代以来的词风经由有「北宋倚声家初祖」之谓的晏殊、被清人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认为「深婉开少游,疏俊开子瞻」的欧阳修等人的改革,以及苏轼、辛弃疾等天才词家对词风格以及内在精神的改造。

周邦彦等人对词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的探索,词体呈现出空前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多种多样的审美风格,为其后曲等其他韵文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两宋间经历了惨痛的「靖康之难」,在此之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大量文人的人生也发生了转折。面对时势的剧烈动荡。

社会充满苦难忧患,南宋诗词就不可避免地被灌注了创作主体的爱国热情,以及救亡图存、抗战复国的远大志向。

如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人,其词大多充满气势,往往以斩截痛快之语直抒胸臆,展现了雄放、恣肆、粗犷的词风 ,其面貌与晚唐五代词和北宋词大为不同,这其中便不能说没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影响。

而南宋又在与蒙古漫长的对抗中最终亡于对方,宋末文人不得不身经亡国的创痛,倍感人生悲凉。

蒋捷等人「将旧家风景,写入闲话」,抒发故国之思 ,汪元量等被俘者撰写「宋亡之诗史」记载所见所闻以及遗民的心路历程。

而如文天祥等亲身参与起兵抗元之人则也以诗词来记录自己的奋战际遇,剖白对于侵略者坚贞不屈、血性不泯的坚强意志既为宋代诗词画下了一个光辉的句号,也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而在前述堪称卷帙浩繁,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诗词创作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与三国这段历史相关。正如唐人所言:「历代兴亡亿万心,圣人观古贵知今。古今成败无多事,月殿花台幸一吟。」

中国传统文人一向有着追慕前贤,回看历史,感慨兴亡,并将其诉诸笔墨之心 ,而部分诗人更是或身兼史馆编修之职,或因职位或家庭因素能接触到大量历史著述。

对历史的重审,既是古代文人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其发泄个人情感,展现个人学养,以及体现「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的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而在这些包蕴了宋人浓郁历史意识的诗词作品中,不无提及、关注,甚至专题吟咏三国之人物、事件、地点者。

三国(狭义上为 220 年-280 年,广义上则有 184 年、190 年或 208 年-280 年的不同观点)时代无论对于后世文人雅士抑或坊间妇孺而言,都称得上是一个富有魅力、人才辈出的时代。

其时群雄逐鹿,战争不断,人们在饱受痛苦的同时,部分风云人物也获得了施展才智的广阔空间。

割据天下的曹操、刘备与孙权展现出君王之材,而其麾下亦聚拢了大批如关张这样能征善战的威猛之将,如诸葛亮、周瑜这样运筹帷幄的智谋之士, 以及如建安七子这样摛翰振藻的文学之才,人物「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

时代的动荡,英杰人物的交锋聚合,乃至事件的简繁得宜,使得这一时期屡屡成为文人追思,想象与演绎的对象。尽管从时间延续长短来看,三国时期略显短暂,但又有其特殊性,即在短暂的时间内涌现出了诸多著名英豪以及让人热衷于传诵的大小传奇。

这些都是文学天然的滋养,催生了如三国时的诗赋和鼓吹曲词,自晋代以来的官修史书与民间稗官野史,以及其后诗词题咏及话本说唱曲艺等等,宋人亦不会忽略这一题材的富矿。

宋代诗词作品中如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更是千古佳作。

以苏词为例,该词对赤壁景物的描绘,对昔日周瑜俊朗英武、功勋卓著、与美人相得益彰的赞美,以及最后将主体「我」带入词中,把「历史和现实、景与情、人与物,都一齐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的升华,让全词情怀激荡而涵义隽永。

该词卓越的艺术价值使得在历史真实的赤壁故迹,即「武赤壁」外又出现一「文赤壁」,后人亦前赴后继来此感受昔日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那颗饱受冤屈而能自嘲自宽、百感交集的心灵,将周郎与东坡结合起来进行创作。

「从大文化的广阔视野进行观照,人们所说的‘三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世代累积型的文化,它是漫长历史时期中民众心理的结晶 ,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而两宋的三国诗词正是这世代累积型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在是「果」的同时也为「因」,继续对后续相关产物, 如明代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等施加影响。

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已经有无数前人对宋代诗词进行过研究,但针对其中与三国相关的作品的研究并不多。

或是将目光集中在如苏辛、陆游等著名文人之上,或是将宋代三国诗词只是作为两宋咏史怀古作品中的一部分简略提及,专门讲宋代三国诗词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谓少之又少。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宋代三国诗词的艺术价值进行充分发掘,为诗词史研究的完整略尽绵力,如对于宋前三国诗词已取得的成就。

宋代三国诗词的范围、数量,与同时期其他作品如话本、杂剧的比较,与前朝类似题材作品的比较加以探索,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整理,同时有必要揭示其作品与创作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文学发展背景之间的联系。

如宋人个体的胸襟怀抱、政治见解,以及其所面对的风云变化、福祸升沉与三国诗词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宋代诗词公认的艺术特色, 如宋诗中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如江西诗派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主张,在三国诗词之间有着怎样的体现。

并且希望通过对大量作品的爬梳,可以提炼宋代文人在面对三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时所表达的固定搭配、常用意象等等,进而梳理这些与前代作品有怎样的继承关系,对后世作品存在怎样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