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边塞诗人」高适,10首振奋人心的经典唐诗

2024-04-08国风

高适,字达夫,盛唐唯一封侯的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前有陈子昂,后有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高适的边塞诗大大开拓了诗歌的创作领域,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极大的光彩。

高适去世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早年家贫潦倒,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华丽逆袭的一生。

分享10首高适的经典诗作,领略诗人笔下刻画的大唐风骨。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起来,闲时品读。

1. 【别董大二首.其一】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著名琴师)也离开长安。这年冬天,董庭兰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作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境界阔远的慷慨悲歌,豪放中见真情,质朴中显肺腑,堪称艺术珍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媲美。

后世评价:「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以气质自高」,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2. 【燕歌行·并序】

[唐]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诗中描写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

第一段8句写出师,通过金鼓喧天、大摇大摆的出师场面,反衬将军不可一世的骄态,为下文战败埋伏笔。

第二段8句写战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们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将军们在帐中寻欢作乐,暗示必败的原因。

第三段8句写被围,通过对被围士兵心情的写照,让人思考:把他们推向绝境的是谁?进一步加深对汉将的谴责。

最后四句写死斗的结局,从汉至唐,战争不计其数,驱士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将军!

这首诗笔力雄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后世评价:「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

3. 【除夜作】

[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中,孤寂凄冷之感便油然而生。

佳节倍思亲,古来皆如此,「故乡今夜思千里」也就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清沈德潜说:「作故乡今夜思千里,愈有意味」,更为婉曲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思。

「霜鬓明朝又一年」除了表达思乡的意思,还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4.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这首诗可能是高适在封丘尉任内,送别遭贬的李、王二少府(唐时县尉的别称)往南方之作。

首联,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

颔联,上句借古民谣典故,设想李少府去巫峡荒凉之地,听到猿啼而落泪的情景;下句借用苏武雁足系书故事,希望王少府能多寄书函。

颈联,上句写王少府乘帆船去长沙,青枫江上的蓝天自可洗去烦恼;下句写李少府去白帝城,可以吊古迹而得慰藉。

尾联,劝慰二人,分别只是暂时的,我们很快就会再见面的,结尾余味无穷。

5. 【塞上听吹笛】

[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这首诗是他在哥舒翰幕府时所作。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正值牧马时节,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这苍茫而安宁的夜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多么熟悉的【梅花落】曲调,令人想起李益的诗「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

笛声有如落梅的花片,被风吹得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梅花的香洒满关山,这‘香’引起了多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6.【营州歌】

[唐] 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今辽宁朝阳),有着广袤的原野,丰盛的水草,是各族杂居之地。他们牧猎为生,勇敢尚武,粗犷豪放。

诗人抓住城下少年打猎的一个生活场景:「狐裘蒙茸」见其可爱;「千钟不醉」,见其豪放;「十岁骑马」,见其勇悍,描绘出一幅边关速写画,洋溢着边塞生活气息。

在唐代,赞美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作品很少,高适的这首绝句,有助于各民族的友好交流,尤其难能可贵。

7. 【封丘作】

[唐] 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早年闲散困顿,将近50岁(749年)时,因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中「有道科」后,得了个封丘县尉的小官,这首诗作于任上。诗中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出仕后欲归隐的衷曲。

全诗围绕‘不堪作吏’的主旨,每四句为一段,分为四段。第一段叙‘不堪作吏’原由,表达愤慨之情;第二段以客观现实叙‘不堪作吏’的实情;

第三段进一步拓展‘不堪作吏’的原因,表达归隐的愿望;第四段急转急收,越是无法摆脱「作吏」,越是向往归隐。

借「梅福」、「陶潜」典故结尾,让人联想到当时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既有历史的广度,又有现实的深度,耐人寻味。

8.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唐] 高适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唐天宝年间名士沈千运,时称「沈四山人」、「沈四逸人」,大约于天宝六载(747),高适游历淇水时,与之结为知己。

唱支【还山吟】,秋日黄昏,天高地远,送你返还深山。山石流泉淙淙作响,如同风吹雨降,是大自然悦耳的清音;桂花缤纷,松子满地,是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这正是隐士乐于归隐的所在。

诗人将沈比美于汉代真隐士韩康,调侃地说,在山里既可采药卖钱,也可服食延年益寿;且远离尘嚣,既可与白云共饮,也可与明月共眠,隐逸风流,何来孤独。

结尾,用了一个典故。【世说新语.品藻】载,东晋名士殷浩与桓温齐名,而桓温「常有竞心」,要与殷浩较高下,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表示毫无竞心,因而传为美谈。诗人借助浪漫的想象,表明沈是言行一致的真正名士。

全诗充满生活气息,浪漫洒脱,取事用比,形象鲜明,极富艺术美感。

9. 【别韦参军】

[唐] 高适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开元二十三年,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高适,就试于「有道科」,这首诗作于诗人就试于京师时。韦参军是张九皋下属官员,与诗人交往深厚。

诗的前十二句,写自己的落拓经历。高适20岁入京,时值年少轻狂,以为卿相之位唾手可得,然,理想被现实扇了一耳光。

理想中的君主沉溺于‘太平盛世’的安乐窝,表面繁荣的唐王朝内部已日渐腐化。干谒「明主」不成,只好举家迁往河南商丘,种田捕鱼,艰难谋生。

「垂钓」借用姜太公「渭水垂钓」典故,暗示自己待明主赏识。

后十句,描写诗人与韦参军的深挚友情,表达难舍之情。但为事业,奔前程,不得不别,最后只得劝慰朋友「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这首诗字字肝胆,句句真情,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0.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高适晚年最动人的一篇佳作。高适和杜甫是意气相投的朋友,且同样落魄潦倒。安史之乱起,高适得赏识,曾任淮南节度使,但因「负气敢言」遭谗而解除兵权。乾元二年(759),出彭州刺史,同年底,杜甫流转至成都,高适寄诗问候并赠粮食。

上元元年(760),高适改蜀州刺史,杜甫去看望。年将60的高适,与年将50的杜甫,短暂聚会后,更加深了彼此的思念。上元二年人日(农历正月初七),高适写了这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全诗以自然质朴的语言,流露感人肺腑的真情。后世评价,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是汉魏风骨的嗣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