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峻健丰伟之宗,若少年偏将」——北魏【杨大眼造像】

2024-07-02国风

【杨大眼造像记】局部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刻于北魏景明正始之时(500—508)。北魏名将杨大眼将军跟随孝文帝骁勇善战,一生战功赫赫,因为眼睛极大,被称为「杨大眼」,传说眼大如车轮,敌人看到他怒目圆睁,没有不害怕的。

【杨大眼】的方笔运用在起笔的时候是悬笔侧锋,棱角外露的,随即落笔成棱角,行笔时绞转,提按动作不明显,收笔时稍微向右下回锋快速回笔,笔画中间厚实,力量一致。

在点画的写法上能看到它的点画是还没有完全定型,来源于隶书的点画,有的棱角分明,呈三角形,有的已接近楷书的点画,用笔圆润并赋有变化,【杨大眼】里很多方笔都是刻工自己的刻意为之。

【杨大眼造像记】局部

康有为认为龙门二十品中的代表作【杨大眼】、【始平公】、【魏灵藏】等,皆导源于【受禅碑】,汉末魏初,正是由隶到楷的过渡阶段,笔法上多单刀直入,波磔快速收起,只有笔力雄强、横空直断者,才可继承其书法风格。

【广艺舟双楫余论】:「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种同一体者。」慢慢地使人们欣然接受,成为一种社会风尚,造像题记也成为人们追崇佛教信仰的历史证据。

【杨大眼造像记】局部

北魏的书风包含了龙门造像题记的书风,是自觉性的书法审美,在清朝之前北魏书风错乱的书丹、杂乱的刊刻、无法度等等没有被世人认可,大部分都是因为世人自身的观点,有特殊目的的判断。直到后来被康有为、赵之谦等人认可了北魏书风,才使得世人逐渐了解。

北魏孝文帝把首都迁到洛阳之后龙门石窟才开凿的,但在北魏晚期属于开凿的鼎盛时期,洛阳龙门石窟的位置处于市区南郊十二多公里的伊河两岸。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前后经历了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又至宋等朝代长达400多年之久,造像多达十万余尊,碑刻题记2000余品。

【杨大眼造像记】局部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魏碑的精髓,为后世学习探究北魏书风提供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北魏书丹和刊刻分开这一特点,应当是北魏当下书风的一种趋势,书丹者不是把内容写在纸张上,而是直接写在石头上,刊刻者再进行刻制。

一个时期的书风形成不是因为单个因素,风格各异的龙门造像与刻工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康有为说:「【龙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岸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

【杨大眼造像记】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