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全国书展里为何欧体柳体少,颜体却很常见?因为颜体入门难出门易

2024-05-13国风

文·段宏刚

「书如其人」这句话一点不错,一个人的书法完全是自身精神人格的外在映射。

在我们的文化观念和评论体系里,评议一个人的艺术成就时,往往把他的人品和作品结合起来综合评估,有时候甚至更看重人品,以人品直接定论成就。

书法史上留下大名的书法家,无不是道德高尚、书艺绝伦的楷模,更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完美标杆。

如王羲之,之所以被称作「书圣」,不仅因为他的书法出彩,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是忠良之后,身上具备鲜明的忠君爱国思想,同时又是一位在政治上很有作为的高官。

颜真卿有「亚圣」的美誉,除了书法优秀之外,他还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位大师在书法上都很全面,擅长多种书体,但有所偏重,王羲之以行草和楷书成就最高,颜真卿则在楷书和行书上登峰造极。

从古至今,大多数人以这两位「圣人」的书法作为学习对象,不仅领略他们精妙绝伦的书艺,更是从他们的书法中感悟到一种高风亮节,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

时至今日,两位「圣人」的书法,依然是众多书法爱好者学习的主流。相对来说,王羲之的书法学起来容易,但走出来很难,许多学习者一辈子走不出模仿「二王」的路数。而学习颜真卿的人,有所成就的人相对比较多。

如果单看楷书,楷书四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位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让人纳闷的是,学习楷书的人,依然是学习颜体的占大多数。

再看一下几年一次的全国书展,颜体风格入选并获奖的作品也很多,而欧体、柳体、赵体风格的作品连入选都很少见,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颜体为何这么吃香?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必须从书法史里寻找原因。

颜体的整体风格是笔画肥硕敦实,给人宽博凝重、庄严静穆、雄壮大气的审美感受。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优点,很大原因在于,颜真卿是一位善于博采众长、熔古铸今的高手,探索精神极强。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他往往采用「纵横兼容」的方式。

在纵向上,他广泛吸收钟鼎文、魏碑、蔡邕、「二王」的笔意,丰富了自身的笔法,在横向上,他向同时代的张旭、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学习,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书法气象。在书法实践中,他把许多个零散的点串联起来,形成了整体的面。

再一个,颜体的结构舒展宽松,笔法在丰富的基础上又比较率性,包容性非常强,利于初学者接受。

正因为颜体在传统的「技术含量」上异常丰富,学习者只要抓住其中一点加以吸收和深化,就很容易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学习颜体,非常利于学习者自由发挥。

可以说,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实际上是在学习颜真卿教给人们的学习方式。学习书法时,要善于举一反三,多点开花,不能把某一个人死学到底,否则,容易陷进死胡同走不出来。在书法上鹦鹉学舌,永远没有出路。

历史上,学习颜真卿书法的人很多,唐代有柳公权,宋代有蔡襄、苏轼、米芾、欧阳修等人,明代有董其昌、倪元璐,清代有傅山、刘墉、伊秉绶、何绍基、翁同龢等人,当代有沙孟海、沈觐寿、耿仲敭等人,以上书法家,都是学习颜体学有所成,并开拓了独特个人风貌的大家。

反观历史上学习欧体和柳体的人也不少,但真正独具一格的人并不多。从欧阳询之后,称得上「欧体」大家的有姚孟起、黄自元、王维贤等几位,如果把这几位的书法不署名放在一起比较的话,风格几乎一样,很难辨别出作者是谁。

当代的田蕴章、田英章兄弟,以及卢中南、刘小晴等人,都是当代「欧体」的佼佼者,但是,他们的字同样没有摆脱某些禁锢,比如,笔法变化不多,线条过于僵硬呆滞,缺乏奇绝险峻的味道,给人「美术字」的感觉。

「柳体」以结构严谨、点画爽利、骨力遒劲为主要特点,跟「欧体」一样,柳体同样是「入门难,出门更难」,学习者稍有不慎就容易钻入死胡同难以自拔。

学习柳体学出名堂的大家,历史上仅有黄庭坚和王铎两位,这两位之所以能走出柳体的窠臼,在于他们没有把柳体当做主食,只当作开胃菜,吸收部分营养罢了。

欧体和柳体都以严谨工整而著称,学习这两种书体,每一种笔法,每个字的结构,整体的章法布局,都有严格要求,学习者需要慢慢揣摩和领会,若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话,连它们最基本的形似都写不好,更不要说写出神韵了。

田氏二兄弟学习欧体几十年,依然停留在形似的层面,连神韵的门道都没有摸着。

说到底,学习欧体和柳体势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付出了也不见得能学出来,学习者很难摆脱「美术字」的嫌疑。所以,有先见之明的人大多数选择学习颜体,因为颜体「入门难,出门易」。

全国书展参评标准看重作者的创造性、独特性和个性,书法家参加全国性书法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露脸,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自己书法水准的成色。试想一下,全国书展里若是出现许多雷同的书法作品,作者又怎么能够脱颖而出,入评委的法眼?

以上便是全国书展里颜体很常见,欧体和柳体不多见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