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俄罗斯藏黑水城唐卡及卷轴画

2024-07-22国风

黑水城遗址在今天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西夏时是其重要城镇,藏传佛教曾在这里兴盛一时。1227年成吉思汗的军队攻克该城,遂城镇被毁,从此黑水城的艺术历史中断,所发现的黑水城绘画作品都产生在这一历史事件之前。1908年沙俄皇家地理学会组织了以科兹洛夫为队长的蒙古四川探险队,在黑水城进行了大肆发掘,在城外的一座塔内发现了一大批西夏文献,此次发掘甚至被称为找到了一个「完整的书库」,可见文物种类之多、数量之丰。这批文物被运到彼得堡,其中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唐卡作品,今天这批珍贵的唐卡被保存于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

俄藏黑水城文献以西夏文献为主,不仅数量巨大,有8000多个编号,数千卷册,而且与敦煌遗书残卷较多的状况相比,它的完本比例很大。彼得科滋洛夫从佛塔内盗窃走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多最丰富的西夏文物。手稿、书本、佛用品、绘画等等装运了十多箱。同时代的辽朝文化发达,但所留书籍寥若晨星;金代文物鼎盛,然而所存文献也屈指可数,近代由于大藏经【赵城藏】的发现使金代文献数量大增,然而世俗文献很少。黑水城西夏文献有500多种,其中仅世俗文献就有近百种。一个世纪前,世上还见不到一部西夏文献,现在西夏文献已占中古时期文献的很大比重。可以说,黑水城西夏文书的发现改变了中国古籍分布的格局。

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局部——童子

水月观音局部——汉人供养人

文殊菩萨

缂丝绿度母

绿渡母:一件缂丝唐卡,是精工细制的上乘作品。形制十分独特,似将装裱边饰同时织进了画面,成为构图整体中的有机成分而浑然一体,上下的梯斗形边饰出现宝瓶生莲、莲中生伎乐天女的图案,条格状正面植物图案等形制正是13世纪流行的绘画风格。主尊象卫藏存世最早的那幅绿渡母一样优美修长,但在着装上有明显的不同。这里的渡母着短上装,在旁开叉边饰连珠,胸饰、颈饰大为减少,人物比例严格精准,腿腰间有坐禅助带,此助带多见于大成就者像中,出现在绿渡母身上,仅此一例。此作品最有特色的是莲座花茎旁的供养菩萨和金刚持形象。菩萨变为舞蹈天女,蓝身护法亦呈舞态。天女动态造型尤为美丽,没有拉达克式的丰乳细腰、刺激感观的夸张特征和妖艳的波斯化特征,有着源自古希腊成于笈多以健康和谐为目标的审美追求,是藏族美术史中高品位的人体艺术作品。这幅作品以藏地艺术风格为主,也许是为合于西夏民俗而让渡母穿上衣服,也可能是汉族汉地文化对西夏的渗透。色调控制得极好,全部色彩统一于绿兰冷灰之下,区别于藏地的暖红色调(不排除有褪色的因素),与敦煌和安西清淡古雅的色彩偏爱相近。

阿弥陀佛净土变卷轴画

阿弥陀佛接引图

阿弥陀佛接引图局部—西夏供养人像

咕噜咕咧佛母

禽戏图卷轴局部

西夏贵族像

十一面观音

金刚亥母

金刚亥母这位女神被画得丰满健硕,身上缨络装饰细碎繁多,甚是罕见。用单纯白色连点成线、碎极而整、如衣如裙,整体感很好。下排为供养天女,边饰大德、供养人和天女,自成小构图。有帷幕饰挂如舞台(与敦煌465窟相似),边画一竖格,为铭文条说明人物身份,藏地铭文条俱为横式便于书写横式藏文。竖条当是敦煌传统,为书写汉文或西夏文的竖写文字而设,也是西夏唐卡独有的特征。

主尊火焰背光外有尸林修持的恐怖内容,足踩尸鬼,手持骷髅串天杖金刚杵,持骷器、法链、冠饰,项上念珠为五十鬼头等空行母的标准特征。另外,该空行母右耳处有一豕面兽,故当为「金刚亥母」。

此唐卡画面中应当留意的是莲座旁各有两位供养高僧,面色一黑一黄,为印度僧人和当地僧人的形象(藏、蒙、汉、党项都有可能),供养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由此可见,有外域高僧、译师驻锡于黑水城。

画面中的两个人物明显不同于画面中的其它人物,他们特征非常具体,肖像化表现十分明显,一个老成持重、目光和善儒雅,一个刚直坚定、目光咄咄逼人,一文一武,个性的反差强烈鲜明。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