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进入巨大的「几字弯」前流经甘肃省永靖县,在这里接纳洮河,造就了「黄洮交汇」的自然奇观,形成「半江碧水半江浑」的壮美画面。这里,有著名的大型水电工程——刘家峡水库。
永靖,「永」者,长久也;「靖」者,安定也,二者合并意为「长久安定」。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南线和唐蕃古道的主要通道,不仅有以马家窑彩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还有早期佛教石窟遗存炳灵寺。
黄河系列No.1 综合媒介 150×150cm 2024
永靖县岘塬镇坐落在黄河北岸宽阔的黄土塬上。盛夏时节,整个塬坡被连片的果树铺满,其间S230 县道沿刘家峡水库蜿蜒伸展,穿过岘塬镇最终指向青海。
人人美术馆就建在S230县道边,掩映在大片的果木树林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唐承华先生的暑期高研班就设在这里。站在美术馆二层平台能看到刘家峡水库清澈而平静的水面,远处连绵起伏的黄土塬则是「中华第一青铜刀」的出土地。
黄河系列No.2 综合媒介 150×150cm 2024
黄河系列No.3 综合媒介 150×150cm 2024
与一般研修班上课方式不同,在高大宽敞的创作室内,唐承华教授身着沾满色点的工作服与画家学员共同创作。这里与其说是高研班,不如说是一个自由创作的公用空间,很难看到导师与学员的严格分别。
各位艺术家来自国内不同省地,如今共同置身于西北黄土高原,包括唐承华教授在内,大家都自然而然地将创作主题锁定在眼前所见的黄河两岸景物上。
黄河系列No.4 综合媒介 150×150cm 2024
黄河,亘古存在,她孕育了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那般雄浑苍凉的边塞诗,但其升华为民族精神象征并成为艺术家孜孜不倦、持续表现的对象,还是从抗时期开始的。在民族存亡的绝地,黄河成为凝聚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景观;新中国成立后,黄河题材的优秀美术作品不断涌现,黄河治理成为劳动人民建设国家勤劳智慧的体现;新时代条件下,黄河题材作品时有出现,但是能够充分恰当表现新时代主题的作品还不多见。面对新时代黄河治理过程中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的主题,艺术家应该呈现怎样的艺术成果,这成为了一个课题摆在大家面前。
黄河系列No.13 综合媒介 150×240cm 2024
黄河系列No.14 综合媒介 150×240cm 2024
唐承华教授近期在人人美术馆完成的创作,为观众借由艺术语言领略新时代黄河精神提供了一系列精彩作品。笔者看来,唐承华教授这批作品在观察方式、表现语言和精神追求三个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
观摩唐承华教授创作实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是以一种完全放空的状态面对一块画布的。站在画布前,他不规划色墨分布,也不依赖参考图片,更不知道会画成怎样的结果。他对架上绘画艺术劳动将来可能呈现的画面样态完全未知。这种未知属于艺术家,也属于旁观者。随着唐承华教授画笔的挥动,画面上出现一条或宽或窄的笔触—一可能是一条粗细不居的线条,也可能是一块大小不定的色块。接下来,画面就从这一根线、一块色生发,在彼此咬合中产生另一条线、另一块色,如此反复直至完成。其实,唐承华教授的这一创作过程与中国清代画家石涛所言的「一画」之法高度契合。曾有研究者循着石涛一画论的思路对唐承华教授进行访谈,原以为唐承华教授会欣然接受这一观点。然而,唐承华教授的回答却是:我没读过石涛著作,也不关心。甚至,我不关心任何理论,我只在乎我的直观感受,一切都从直观感受中生发。相信自己的眼睛,尊重个人的心性所向,一切发于本真,绝不依赖既有经验,这构成了唐承华教授的观察方式。直觉——经过严格训练的直觉才是认知世界的根本路径,这是对现代表现主义产生极大影响的法国近代哲学家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唐承华教授对这些理论并不注,他只专注于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这是中国艺术家只有在这个时代才有的自信。
黄河系列No.5 综合媒介 150×150cm 2024
黄河系列No.6 综合媒介 150×150cm 2024
当代中国美术创作领域,唐承华教授以抽象表现艺术风格为大家熟知。然而,唐承华教授的艺术语言真就「抽象」吗?对此,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原因有三:一是唐承华教授每年都会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在对景写生活动中,如果他的艺术表现语言仅是「抽象」「表现」,那实景物象岂不是会对其「表现」形成制约;二是唐承华教授本人在访谈中曾明确谈道:我承认我的作品是具有表现性特征,但不是抽象,画面本身已经带有其属性,这种属性首先是抽象,但也许是一种具象或者是一种构成,当然这一构成要基于非常具体的物象景色,因此说画面最后呈现的必然是具象,即由抽象语言形成的具象;三是以本次黄河写生创作为例,从目前已经完成的作品看,每一件作品都可以在黄河两岸的连绵群山中、在波光潋滟的水库倒影上、在石窟慕然然肃立的古代雕塑遗迹前找到它们具体的物象参照。由此而言,唐承华教授的抽象表现性创作实践,其实是在高度严谨的理性观察基础上实现的,画面语言形态与客观物象最后形成「似是而非」的对应关系。「卧游」「畅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由南朝宗炳在其画论【画山水序】中提出,谈的是山水画的审美功能,指人在对山水画进行审美观照时以自我精神为出发点,以自由超然的心境去体会物象、感悟精神,最终实现基于语言形式的图像观照。以此来看,唐承华教授的这批黄河主题系列作品,应该视为现代语境条件下从「卧游」臻于「畅神」的难得佳作。
黄河系列No.15 综合媒介 150×240cm 2024
黄河系列No.16 综合媒介 150×240cm 2024
唐承华教授在欧美日有过长期游学经历,可以说他是一位具有国际文化交流背景的当代艺术家。一般条件下,具备这样文化背景者往往流于泛化的自由状态。然而,我们注意到在唐承华教授的艺术生活中,不仅看不到泛自由化的习惯,却看到他积极介入主流艺术生活的种种努力。他严谨自律,无嗜烟酒,潇洒的外貌下蕴含着清澈的坦诚,总愿意将自己的学术积累倾囊相授于同仁后学。今年暑季,唐承华教授在永靖岘塬黄河岸边与学员一起创作,黄河以及两岸景物成为他和学员们描绘的对象。因为黄河在我们中国人心中的特殊意义,选择黄河作为描绘主题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立场的宣示。新时代条件下,艺术家通过描绘黄河传达的情感更见炽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黄河系列No.17 综合媒介 120×80cm 2024
黄河系列No.18 综合媒介 120×80cm 2024
今天的黄河精神不同于抗战时期的民族悲情,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建设之初的战天斗地,而是广大群众在脱贫攻坚获得全面胜利之后建设和美家乡的更高需求。正因如此,在唐承华教授的画面上一扫昔日黄河的凝重粗粝,而变得绚烂多彩。这种多彩的形象是黄河题材创作历史上的创造,是黄河在新时代欢歌的形象化表达,是新时代造型艺术工作者通过画笔表达昂扬之情的色彩交响。我们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黄河题材作品并置一起,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色度逐渐明快、色调渐趋高亢的色带。唐承华教授近期完成的这批作品的出现,为当下黄河主题创作树立了典范。唐承华教授用艺术语言诠释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重的新时代主题,这正是这批作品的时代意义所在。通过这批作品绚烂的色彩语言,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在海外游学多年的艺术家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和由衷歌唱。
黄河系列No.19 综合媒介 120×80cm 2024
黄河系列No.20 综合媒介 120×80cm 2024
访问结束时已是深夜,人人美术馆高大的空间里灯火通明,唐承华教授和学员们仍在奋力地挥笔作画。四周茂盛的果木在夜色中变得更加浑厚凝重,盛夏时节的月光掩映在一层薄薄的轻纱里,透出的光亮给大片的果园罩上一层清凉的色调。
不远处,被壁立的丹霞石林环抱着的刘家峡水库,此时正映照着柔美的月光。
(文/王伯勋,博士)
(来源:TangArts)
艺术家简介
唐承华,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李可染画院副院长。
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1992年,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油画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日本佐藤国际文化育英财团奖学金、获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奖学金。
1995年,毕业于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研究生院油画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
1994-2002年,被聘为日本NHK文化中心讲师。
1999-2000年,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艺术研修。
2006年,应英国剑桥圣·巴纳巴斯国际版画中心邀请进行驻地创作。
2007年,应德国洪布罗伊希岛基金会邀请在诺依斯工作室驻地创作。
2010年,应瑞典阿特利艺术中心邀请进行驻地创作。
2015年「首届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评选委员会评委。
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览评选委员会委员。
2021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评选委员会委员。
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展览评选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