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诗圣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小传(一)

2024-01-20国风

杜审言,生于约公元645年。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河南巩县)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更为后世所知的是他是诗圣杜甫的祖父。

杜甫为有这位先祖而感到荣耀,常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又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就今存诗来说,杜审言仅有四十多首诗传至今日,在初唐四杰稍后的一二十年间,足成一家,但稍逊于同时的陈子昂和沈佺期、宋之问,要说冠绝古今,确实夸张了。据说杜审言临终,有「久压公等」的大言,今人多不信,其实朋友之间说些随意夸大的话本属正常,病危的诗人以此化解朋友来看望的尴尬也属可能。不管如何,如若杜审言看到其孙(杜甫是长房长孙)的成就,说吾孙诗冠古,当没有任何非议,他的临终大言,也因杜甫而实现。这是文学史上很有趣的场景。

杜氏先祖,可以追溯到汉魏,其称京兆杜氏,是西汉已降,至东晋南迁,杜逊居襄阳,为此房之始祖。审言之父依艺,可能生在隋,入唐历任雍州司法参军、洛州巩县令,因而迁居巩县。从杜甫诗看,他的早年生活主要在偃师,其间虽相去不远,何时迁家则至今不明。杜审言生年不能准确确定。闻一多【唐诗大系】定在贞观二十二年(648),陈冠明【杜审言年谱】认为偏晚,据李峤【酬杜五弟晴朝独坐见赠】一诗,推测杜校李年轻一岁,定在贞观二十年,或得其实。审言二十左右即往京城应进士试。他有【春日京中有怀】诗云:「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还俗人。」陈冠明据诗中「独游」「愁思」等语,以及于季子【早春洛阳答社审言】有「分明寄语长安道,莫教留滞洛阳才」句,怀疑是乾封、总章间审言下第之作,可以成立。

这是审言存世最早的诗,也是唐人编年七律中较早的作品。

次句「愁思」之「思」读去声,因而显露二、三句及六、七句间之失粘。全诗不呆板,较流动,失落与愁绪都淡淡说出,足见诗人的才能。

审言于咸亨元年(670)登进士第,这年最多二十五岁,在唐人属于早成名者。尽管那时对进士科之重视还远不如中唐以后,但至少获得仕宦的资格。审言到吏部铨选,很快得授汾州隰城尉。汾州属于河东,其地离京洛不远。审言有【经行岚州】诗:「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自惊常远役,艰险促征鞍。」岚州在汾州北境,很可能就是此一期间所作。早春到邻州行役,路途稍感艰难,其时花还未开,残雪尚在,写出气候寒冷。「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两句写景,简洁中看到诗人的审美观感。更难得的是,此诗通篇粘对合辙,显示近体诗形式的成熟。

隰城以后,杜审言曾入蜀为官。王勃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已。天涯若比第,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少府就是县尉。

杜少府何人,向无确解。陈冠明认为即柱审言,依据一是王勃较审言年轻四岁,有作诗赠行之可能;二是两【唐书】本传说审言自隰城「累转洛阳丞」,蜀州县尉或即累转之一任,三则审言有【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陶敏【全唐诗人名汇考】据独孤良弼【路太一神道碑】、卢兼爱【郑温球墓志】,考定郑明府为郑方乔。临津时属始州,先天二年(713)改为剑州,因剑阁得名,足证审言曾入蜀为官。必须说明的是,此诗在唐代并不特别受重视,原因可能是此诗模仿曹植【赠白马王彪】的痕迹太深,在唐代人皆熟读【文选】、熟读曹植的语境下,此点可以理解。

高宗调露元年(679),礼部尚书裴行俭任定襄道大总管,再征突厥,以诗人苏味道为管书记。时杜审言已经回到洛阳,有【赠苏管记】(题据【搜玉小集】,【杜审言诗集】题作【赠苏味道】)云:「北地寒应苦,南庭戍不归。边声乱羌笛,朔气卷戎衣。雨雪关山暗,风霜草木稀。胡兵战欲尽,虏骑猎犹肥。雁塞何时入,龙城几度围?据鞍雄剑动,插笔羽书飞。舆驾还京邑,朋游满帝畿。方期来献凯,歌舞共春晖。」诗凡八韵,已属排律,是初唐边塞诗的力作。可能作于苏味道将行之际,设想边庭生活之艰苦,并预祝早日奏凯归来。首二句表示关切,其下二联写边塞生活之场景,虽属设想,很是真切。接下去两联写与突厥之战况,既说攻战之不易,也表胜利之可期。「据鞍雄剑动,插笔羽书飞」两句,契合苏味道之书记身份,写他随军草檄之英姿。最后设想胜利归来之盛况,是送行出塞诗的应有之意。杜审言还有一首【赠苏绾书记】,【万首唐人绝句】卷四题作【赠苏管记】,与前诗是否同时所作,诗友们可再议。诗云:「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赠人赴边,写行者之风度翩翩,为国慷慨从戎。后两句说,家中红粉楼上有人在想你,分分秒秒地为你计算行程,盼着你早些回来,你应该想到她,尽早回家与心爱的人会聚。

以上杜审言在高宗时的经历与诗作,是他人生的第一时期,生平事迹可知者不多,从存诗看到他写作的一些痕迹,其中【经行岚州】【赠苏管记】在近体声律方面已经很成熟,今人一般认为此点普遍为诗人采纳在圣历至景龙(707一-710)期间,杜审言写作时间在此前约二十多年,他对近体诗律完成的贡献,应该肯定。

从高宗晚年到武后称帝期间近十年,杜审言的行迹不甚清晰。

他存诗有【大醇】,明人于题下注:「永昌元年(689)。」按诸史实,似大致不错,陈冠明认为诗中称及火德,在武周革命后,又有「毗陵震泽」「海上」「江东」等语,应作于任常州江阴县丞时,不是永昌间所作。要证明他在永昌、天授之间已经回到京城,最重要的还是下列长诗。

天授元年(690)九月九日,武后革命称帝,寻发十道存抚使存抚天下,其中右肃政御史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受命存抚河东,合朝有诗送行,其中杜审言、崔融、苏味道等皆有所作,结集为【存抚集】十卷。此次赠行诗仅杜审言所作保存至今,【集】中题作【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诗题有些疑问,即诗为送李,而非和李诗。【待式】卷二题作【送李大夫抚巡河东途临汾晋】,似乎更接近原题。此诗当时极负盛誉。杜甫天宝初到北海拜访前辈李邕,李邕特别赞赏此诗。杜甫晚年作【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有云:「例及吾家诗,旷怀扫氛翳。慷慨嗣真作(自注:和李大夫),咨嗟玉山桂,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递。」李邕应曾结识杜审言,也曾经历武后至中宗时期的政治风云,曾作【六公咏】述狄仁杰与五王力挽狂澜之伟业。就杜诗推测,当他自报家门,顺势就谈到审言的诗作。

以下几句皆据李邕所谈写出,即杜审言胸怀旷达,在特殊政治氛围中尤称难得,称此诗慷慨磊落,如「玉山桂」般之高洁芬馥。「钟律俨高悬」是说声律严谨,此诗长达四十韵,为前此所未有,「鲲鲸喷迢递」也就是杜甫所说「胡为慕大鲸,辄拟假溟渤」(【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宏伟志向,是「鲸鱼跋浪沧溟开」(【短歌行】)的阔大景象,借李邕之口,极赞先祖诗作。李嗣真,【旧唐书】卷一九一列入【方伎传】,称其「博学晓音律,兼善阴阳推算之术」,曾先后预言贺兰敏之与章怀太子李贤之败。曾著【明堂新礼】十卷、【孝经指要】及【诗品】【书品】【画品】各一卷,今仅【画品】存世,习见有【画品丛书】本。武后称帝当月即发十道使存抚天下,目的在收拾人心,招揽人才,挽回垂拱、永昌以来重用酷吏屡兴大狱的局面。李嗣真其时以御史中丞主持御史台事,而他本人在此前后曾上疏反对重用酷吏,其后并被酷吏反噬而长流岭南。所遣有十道使,而朝贤专为李嗣真送行,且规模如此之大,一时士风之趋向可以明白。

杜审言的诗很长,这里无法全录及做详尽分析,只能说其要点。诗作于武后称帝不久,场面上必须歌颂圣德,因此有「讴歌移火德,图谶在金天。子月开阶统,房星受命年」之类歌颂革命的意思。

但河东是大唐龙兴之地,诗有「姑射聊长望,平阳遂宛然。舜耕余草木,禹凿旧山川。昔出诸侯上,无何霸业全。中军归战敌,外府绝兵权」等句,追念当年王业艰难。当然,这些句子用在武家也说得过去。对李嗣真之出使,更有许多期待,如云:「雨霈鸿私涤,风行睿旨宣。惸

嫠访疾苦,屠钓采贞坚。人乐逢刑措,时康洽赏延。」即要鸿宣帝旨,更要访问孤苦,发现人才,刑赏得当,推助时康。最后更表达自己对李嗣真为人为政的歌颂,以及自己希冀援引的期待。这首诗长达四十韵,前无所见,在唐诗史上是一创格,似乎不太可能所有作者皆作如此长诗,杜审言所作当是一特殊选择。在非常时期、对特殊人物要表达的内容曲折丰富,意思的解读可以更复杂多元,排律于此最为合适。

杜甫最喜欢作这样的长诗,元稹称颂杜诗也最推重此体作品,原因即在于此。祖孙之间的文学传授,于此也最为明显。

长寿二年(693),杜审言任常州江阴丞。其间最有名的诗作,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哨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此诗另作韦应物诗,主要书证是南宋初吴曾著【能改斋漫录】卷一一引唐顾陶【唐诗类选】。【唐诗类选】编成于唐宣宗大中间,是唐人选唐诗中规模宏大的一种,原书虽不存,知唐时已有别说,不容忽略。对此,前人多有考证,吾见唐宋时期多数书证皆云杜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唐僧皎然【诗式】卷四引「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二句,题作「杜审言【早春游望】」。皎然与韦应物同时人,其说应可信凭。

此诗因邻县陆丞有【早春游望】诗而和作,写初春的感受。起句说诗人宦游在外,对气候的变化,感受特别强烈,春天来了,感到了周遭的一切景象都发生可喜的变化。其下四句写景,「云霞」两句气象阔大。江阴在长江边,出海不远,曙光从东方的大海出现,很快就朝霞满天,是季节转换中崭新一天的开始,南方春早,梅柳已经抽条开花,春光渡江北上,正见到春光之移动,在江边的江阴感受特别明显。淑气即温暖的气息,大地回暖。小鸟感觉最快,黄鹂鸣春,是最典型的春事。晴光万里,万物更新,这里只写池塘中的绿,以其在春光中最见精神。万物如此美好,作者的欣喜之情可以体会,结尾则以听闻古调歌诗,触动自己的思乡愁绪作结。

悲喜迅速转换,是流连春光,喜其普惠大地,更为不能居乡娱亲而感到遗憾。这样的诗,确实能显示近体诗艺术表现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