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闻声而归」,听见声音找回自己而开悟的故事

2024-01-05国风

在中国禅宗历史上,因听见某种声音而开悟的例子不少,有在师父大喝之下开悟,有的听见水滴声开悟的,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就是听见杯子坠地破碎的声音而开悟。

下面要讲的则是因为听见鼓声而开悟的故事。

公案原文:

普请钁地次,忽有一僧闻鼓鸣,举起钁头,大笑便归。师曰:「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师归院,乃唤其僧问:「适来见甚么道理,便恁么?」曰:「适来肚饥,闻鼓声,归吃饭。」师乃笑。

——【五灯会元】第三卷 百丈怀海禅师

白话直译:

一天,众僧人正在地里干活。这时,一阵鼓声从寺庙里传来。一僧人听见鼓声,完全不顾手上的活干没干完,也不管师父喊没喊收工,就立即扛起锄头并哈哈大笑的自顾自的走回寺庙了。

百丈怀海看见僧人的这一行径,不由得赞叹道:「太好了,你们看见没有,这就是闻声悟道啊!」

在回到庙里后,百丈怀海就把刚才闻声而归的僧人找来问话:「就在刚才鼓声响起的时候,你明白到了什么道理,才让你做出那样的行径?」

僧人说:「哪有什么道理,刚才正好肚子饿了,听见开饭的鼓声就回去吃饭啰!」

百丈怀海听他如是说,欣慰的笑了。

鉴赏评说:

在一定机缘下开悟,机缘只是一个「引线」,关键还是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说是「准备」,其实就是没有任何准备,心中无牵无挂,没有任何思绪,除了当下之事则一无所有。

僧人专注于锄地,没有想着要把工作做得如何的好,没有想着师父什么时候喊收工,也没有想着什么时候偷一偷懒......完全融入当下之事,内心清澈寂静。

开饭的鼓声传来,僧人自然而然的收起锄头准备回去吃饭的动作,就好像自己被无形的提线牵引,身不由己。这一不自主的行为,让僧人为之「震惊」。

如果说「身不由己」,那到底又「由」了谁?原来「自我」就是木偶,被一个无形的「本我」牵引着,「自我」是傀儡、是躯壳。让我闻声而归的那个才是「本我」,无形无相,它就在这副躯壳之中,与「自我」一体,在时时刻刻的发挥着作用。

「原来我的佛性与自我从来都没有分开过,身体与心不曾分离。身体是心的展现,心是身体的主人。」

「原来修行不是要去外面找到一个真我,找一个所谓的「大道」来填补心中的空缺。真我一直就在这里,与身体合二为一,当下一切的作为正是真我的体现啊!」

「哈哈哈!」僧人看清了自己的「自我」与「真我」,「原来佛性就是这么一回事」,「原来这就是明心见性」的感觉。一念之间体悟真相,然后发自内心的笑,心中一片清澈。

这个故事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上课的铃声是那么的「不可违背」,咬了一半的冰棍、正在旋转的陀螺、杀得正欢的军棋......一切都要在铃声的召唤下而戛然而止。

山坡上散养的鸡群,只要听见我「咯咯咯」的叫唤声,争先恐后的跑到跟前,因为它们知道这声音意味着「开饭了」。

众生皆有佛性,不需要到哪里去找,生活中处处都是。

百丈怀海能从僧人的笑声中能感受到那一份「纯真」,所以不由得感叹「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

但是,作为师父还是要对弟子进行勘验的,看一看他是否是真的「见性」了。

「你刚才明白到了什么道理?让你如此畅快。」

「没有什么,我只是饿了,听见开饭的信号就老老实实回去吃饭。」

道理不可说的,说出来就不是那一回事了。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道理,道理都是人对外在世界的认知结果,当然不是事物本身,只是人的一种认知表达而已。

「道理」都是因为人介入外界之后的产物,说得好听叫「认知」,说得不好听叫「妄想」。而对于客观存在是世界,又有何道理可言?真相就摆在那里,还需要什么道理来说明?又有什么道理能说明?

没有道理,一说道理就远离真相了,所以说「拟对即乖」。

执于有一个道理可以寻、可以说,是执于「有」了。那是不是就没有道理呢?

如果说没有道理,那又执于「空」了。道理不是没有,只是人说的、悟的那个都不是,道理就在现象中。所以,「肚子饿了,听见开饭的信号就回去吃饭」,这就是佛性的体现、真我的自然流露,这就是道理。

如果僧人说我明白了「原来当下行为就是佛性的展现」,这是在说「道理」,是虚的。

如果僧人说「肚子饿了,听见开饭的信号就回去吃饭」,这是「真相」,是实的。

实际上百丈怀海问的是「虚」,僧人答的是「实」。「虚实」本来就是一体,不可执于某一端的。比如百丈怀海说的:此是观音入理之门。

这其实是「虚」,哪里有一个「观音入理之门」?如果执于有一个特定的法和门,这就扼杀了佛性了。真正的门,就是没有「任何门」。

百丈怀海这句话也可以说成:「你们看,他闻声而归,跟着自己的心回去了,肯定是明心见性了。」

「跟着心走」、「回归本心」、「明心见性」与「观音入理之门」都是对「闻声而归」现象的提炼与升华,实则是虚妄的。真相就是「闻声而归」的这个现象,不能说它是什么,一说就不中。

哪里有一个心给你明,又有一个性给你见呢?甚至说「开悟」,本身就是人的见解了。如果不信,你来给开悟下一个定义,看你能用多少个字来说清楚?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沾干洞庭湖。」

真相就在那里摆着,说一个「字」都是多余的。

「今年去增项了市政的一级建造师。有人觉得,好啊,技不压身,多一个证书多一个机会。有人觉得,有屁用啊,能力才是王道,证书没有多大价值。」

真相就是「多了一个市政专业的执业资格」,其他的说法就是「心生万法」,千人千面,谁能说得清楚呢?因为那些都是各自心中所产生的虚幻而已。

「闻声而归」就是这个故事的实相,僧人自始至终都没有说他「开悟」了、「见性了」,如果他有所说「虚」,百丈怀海是不会欣慰的笑的,他最后的笑是真的为弟子高兴:又多了一个自在的人。所以有这样的评说:

「大笑低头归去后,饥餐且莫与人传。」

而至于僧人他到底「怎么」了,全是各位看官的「心生万法」而已,已经脱离真相了。

不禁想起【道德经】中的一句话: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言」,心生万法也!「中」,当下之现象。一切从实际出发,当下即是,就是「无为」、「无住」,并不是有一个至高无上、绝对准确的「大道」让你去遵循。

真相,在客观现象中;道理,在每个人的心中。所以,真相无法言说,道理怎么讲都不是。

王阳明在【答人问道】中如是说: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衷心的感谢您的阅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