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唐诗中的虚实之美

2024-03-20国风

纯粹写景或者纯粹写情,都不是高明之作。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才会有意境之美,才能诱发和开拓审美想象空间。情景交融之美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我们会更进一步,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和大家一起领略意境的美感。

我们还是用诗歌本身来说明。第一首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太有名了,只要是中国人,应该就没有不会背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一句也是千古丽句之一。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说早上在五彩的云霞之间告别了白帝。

白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五方上帝之一的西方之神,什么人能和在彩云之中和上帝挥手道别?当然白帝城的由来并不和这个白帝相关,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一句不仅赋予了作品浪漫的奇幻色彩,而且通过「白帝彩云间」也写出了三峡的地势险峻,峭壁耸立。

大家可以想一想,李白是从什么角度看白帝城的?从仙人的视角解读,是平视;如果从凡人的视角解读,就是仰视。人在船上,船在江中,抬头看白帝城,彩云缭绕。所以这一句表面上看是单纯的写景,但是借用「白帝」这个名词,一下就变得仙气飘飘,「彩云」的氛围感直接就拉满了。

第二句和第一句一定要连起来读。白帝城是出发地,江陵城是目的地。在今天的地图上,从白帝城到江陵是400多公里,一个在瞿塘峡,一个在湖北荆州。

长江从白帝城流下来,一泻千里,一直流到江汉平原,随着地形平缓,流速才逐渐降低。所以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时间就赶到了,原因就是地势陡峭,落差悬殊。

另外,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的心情很好很兴奋。我们都知道李白晚年参加了永王之乱,被抓起来了,本来是判他流放,结果突然朝廷大赦,李白就被释放了。绝处逢生,可想而知李白有多兴奋,所以这里的「一日还」不仅仅是是船速飞快,更多的是指李白的心情飞扬。所谓「失去了自由才知道自由的可贵」,李白这时候是对自由失而复得的狂喜,所以即便是千里之遥,但是自由地行走于天地间,就是最大的快乐了,哪怕旅途漫长也不要紧。

第三句和第四句就是我们重点要讲的意境。这首诗的第一句写出发地,第二句写目的地,而且是一天就到了,后面还有两句怎么写?按照常规的写作顺序,是不是应该写到了江陵之后如何如何?或者索性把第二句放到最后再写,这样可以把旅途的过程先写掉,写作的过程会更顺畅?

这样写就不是李白了,李白才不管什么写作顺序,他一笔又把三峡给拉回来了,不仅拉回来了,还带上了配音,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

字面意思很好懂,就是猿猴的叫声一直在三峡两岸的高山密林中回荡,这种叫声因为比较凄厉,通常被人当作一种哀愁的表现,比如杜甫先生的【登高】中就写「风急天高猿啸哀」。但是同样的声音,在此时的李白听来并不悲哀,反倒是多了一层豪放。

因为「啼不住」,所以此起彼伏,从开始到最后,一直伴随着李白的旅程,不管船只到了哪里,都有猿猴的陪伴。就在这连绵不绝的啼声之中,「轻舟已过万重山」。猿猴的陪伴毫不停歇,李白的行程也毫不停歇。

「轻」、「重」二字是神来之笔,不必多说。而且「已」这个字承接上一句,让人觉得猿猴的叫声还在耳边,怎么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过来了?似乎令人恍然如梦中。两句放在一起,就有了几乎要飞起来的速度感。

最后这两句是不能分开的。单独说「两岸猿声啼不住」,会失去主题;单独说「轻舟已过万重山」,会感到不真实,所以这二句必须连在一起读。无论是「啼不住」还是「万重山」,从声音和画面两个角度,都在营造一种环境的氛围,因为环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所以才会有「一日「的感觉。整个旅途中一直听到的都是猿猴的声音,一直看到的都是崇山峻岭,到了江陵,进入了平原,崇山峻岭和悬崖峭壁都不存在了,猿猴的叫声也不存在了,从声音上反衬出从白帝城到江陵的巨大反差。

」一日「既是虚写,也是实写。一方面因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大的时候沿江而下,确实只需要一天。另一方面是因为沿途环境类似,一直处于峭壁的阴暗之中,直到出了三峡才豁然开朗,象征着旧的一日终于结束。

到了江陵之后怎么样,李白一个字也没写,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来,江陵听不到两岸猿声了,江陵也看不到万重山了,过去的一切已被抛在脑后,冲出三峡,就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我们重新读一遍这首诗。这首诗的四句全写实景,又全写虚景。第一句可以翻译成「早晨告别了彩云之中的白帝城」,也可以翻译成「早晨在彩云之中和白帝告别」,第二句可以翻译为「彷佛一日之间就到达了江陵「,也可以翻译为」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到达了江陵「。意境的核心就是虚实结合,再拓展出诗意空间。这首诗把虚实结合做到了极致,似乎给了人们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真实的,一大早就出发,一刻不停地赶路;一个世界是虚幻的,一大早和仙人告别,然后施展魔法,一天之内瞬移千里。

」已过「二字极妙。猿声啼不住,已过万重山,似乎船跑得比声音还快,猿猴一声还没叫完,船就已经跨越了万水千山。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这到底是一段怎么样的旅程,都留给读者去品味了。

第二首唐诗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杜甫先生的【江南逢李龟年】。【早发白帝城】是地理位置的虚实结合,【江南逢李龟年】要更深一些,不仅仅是地点,时间、场景、情绪都在变化中升华。全诗如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先看题目。这里的江南不是我们今天说的苏州、杭州这一带,而是指长沙附近,或者说是湖南省。

李龟年是唐玄宗时最出名的乐师,擅长唱歌,可以说是当时最红的顶流,比王菲和周杰伦的地位还要高。唐朝的首都是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他们怎么会在长沙相遇了呢?他们是在旅游途中遇到的吗?

当然不是。

安史之乱之后,长安被叛军攻破,整个城市付之一炬,王公贵族纷纷逃命,逃不掉的就都被叛军杀光,唐朝就此衰落下去,长安这座城市,曾经承载了大唐王朝接近140年的荣光与辉煌,也从此光环尽失。

杜甫先生在【春望】中写了五个字:」城春草木深「。长安城如此繁华,又到了春天,是不是应该很美丽?但是实际情况却是」草木深「。为什么?因为没人了,整座长安城里的人逃的逃,死的死,只剩下草木无知,依然在春天自顾自地生长着,把城市变成了荒芜的废墟。

了解了题目所蕴含的背景,我们再来看这首诗,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联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岐王,一个是崔九。这是两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岐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叫李隆范,史书上说他」雅善音律「,就是很有艺术品味。崔九的名字叫崔涤,是崔氏大家族的第九子,所以叫崔九,他当时也很受唐玄宗的宠信。

这样的人物居住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不是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在这样的地方进进出出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物?是不是都是所谓的上流阶层和社会精英?他们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谈吐不凡,有很好的礼仪和风度,有很好的修养和学识。杜甫和李龟年在这样的地方经常相遇,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是多么的轻松自在,多么的赏心悦目,多么的心情愉快。

再看后面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十四个字不仅说明了时间、地点、人物,而且还对环境做了描写。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讲之前的场景,岐王宅很美,崔九堂很美;后两句是讲现在的场景,江南很美,落花很美。「又逢君「说的是老友重逢,是不是也应该是开心事?

可是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重逢的?安史之乱后,李龟年逃了出来,流落到湖南,无以谋生,只能在酒馆里卖唱讨钱。即使是曾经代表着大唐王朝最高水准的歌唱家,当大时代发生了变迁,个人也完全没有反抗的余地。

杜甫自己也混的很惨,他被叛军逮捕,然后又逃出来,一路躲躲藏藏赶回家,正好看见自己的小儿子活活饿死,随后又是一路漂泊,想回家回不去,只能四处流浪。他在这种情况下看到在酒馆卖唱的李龟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杜甫的心情是多么的悲痛欲绝,多么的伤心愤懑,多么的无可奈何。

我们再完整地看一遍全诗。前两句写过去的美景,后两句写现在的美景。明明是四句美景,写的又是老友重逢的开心事,可是如果真的读懂了这首诗,就不会觉得这首诗开心,只会想哭,甚至连哭都哭不出来。因为在王朝的覆灭中,个人的命运无足轻重,历史的车轮碾过,再有才华的个人也只能变成车轮下的一粒灰尘。

和【早发白帝城】一样,全诗四句,句句写实又句句写虚。岐王宅和崔九堂,放在过去是实,放在现在是虚。江南好风景是实,老友重逢是实,但是开心和高兴是虚。所谓」以美景写哀情「,或者」想起了高兴事正在哭「,这首诗做到了极致,其中的意境即使在千年之后,依然醇厚如酒,馥郁动人。

唐诗里这样虚实互生的佳作很多。我们随便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首联写美人、美景、美事。我在这里遇到了心上人,但是惊鸿一瞥,不知所踪。今天我特地又来到这里,桃花又开了,但是我的爱人却再也不会出现了。

同样是虚实相生,同样是以美景写哀情,同样通过时间的推移带来场景的变化,来体现巨大的失落与反差。全诗没有一个字说自己伤心,但是细品下来,不是不伤心,是伤心的话儿没法说,也不用说。

如果找到了爱人,那就不伤心了;如果找不到爱人,伤心话说给谁听呢?说了又有什么用呢?桃花和春风年年相遇,可以笑得很开心,我和我的爱人却已经没有了相遇的缘分。唐朝的爱情诗中,最沉痛的莫过于这一首。

第二个是陈陶的【陇西行·四之二】。这首诗相对冷门,是唐朝边塞诗中非常另类的作品。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头两句是巨大的反差,第一句写唐军斗志昂扬,后一句写唐军重大伤亡。」誓扫「和」不顾「用笔很重,刻意突出唐军的气势和战斗意志,反衬出第二句中战争的残酷性。「貂锦「是汉朝羽林军的服饰,代指精锐部队,这样的精锐部队都遭遇了重大伤亡,可想而知战斗有多激烈。

第三句用」可怜「二字承接,」无定河边骨「五个字继续写实,但是第四句就写虚,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结语:

唐诗之美,美不胜收。我们从动静、远近、虚实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入门介绍,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于唐诗之美的共鸣,也能初步掌握赏析唐诗的方法。这里提到的唐诗并不多,唐诗还有很多其他的佳作,比如五言长城刘长卿的」风雪夜归人「,比如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比如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还有公认唐朝七绝排名前三的」春风不度玉门关「、」醉卧沙场君莫笑「,以及七绝圣手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评点为」孤篇压全唐「,杜甫先生的【登高】更是无可争议的唐诗七律之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下,用我们讲到的三种方法试着组合分析,或许可以找到阅读唐诗的乐趣。

此外,本文只是试图引领大家略窥欣赏唐诗的门径,所以没有对唐朝的诗人单独归纳,也没有对唐诗的风格和主题做分类整理。将来或许有心情再动笔,会从另一个角度来读唐诗,至于这次,就请允许笔者偷懒了。毕竟,留一些遗憾,才会对未来有所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