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山水清晖」到扬州,看清代虞山画派及其传承

2024-04-02国风

「虞山僻在海滨,而诗画之盛甲于江左,盖由来旧矣。」作为江南画坛乃至中国画坛之重镇,自元代黄公望以来,虞城(今常熟)绘事渐以兴盛。有清一代,「虞山画派」更是享誉画坛。

澎湃新闻获悉,3月29日起,「山水清晖——清代虞山画派精品展」在扬州博物馆举行,展览精选扬州博物馆与常熟博物馆馆藏百余件(套)虞山画派作品,体悟虞山画派近四百年的传承与创新。

王翬,【青绿山水图轴】,纸本设色,常熟博物馆藏

虞山画派,其名源于常熟虞山,是中国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崇古摹以拟风尚,影响颇大。「虞山画派」的主要创始人为清代画家王翬(1632年—1717年),其奠基之祖可以追溯到元代黄公望。

展览名「山水清晖」源自王翬,他曾奉诏作【康熙南巡图】,康熙赐书「山水清晖」。王翬为「清初四王」之一,江苏常熟人。王翬出身文人世家,幼时爱画,因家贫,为画商摹制古画出售,故临摹了许多宋元名迹,取法宋元诸家,对传统古画的鉴赏、临摹,功力极深,曾三临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宋以来许多失传的古画,往往借王翬的临摹得以有传世的稿本。初师邑中张珂,后得王时敏、王鉴「二王」指授,学习各家技法,融为一炉,还提倡以临古为宗旨,以笔墨为中心。作品运笔构思,不同时流,笔墨严谨、沉着苍劲,功力较深,师古而不泥古。

展览以「画坛师友」「集古大成」「虞山后学」,以王翬为中心看他的前辈和后学。

画坛师友

17世纪中叶,画坛流派林立,山水诸家呈现出多样的风格技法和审美趣味。以「四王」和吴历、恽寿平为代表的「正统派」在艺术上强调「师古」「临摹」,技法功力极为深厚,深受以皇帝为中心的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喜爱,「四王」加上吴历和恽寿平又合称「清代六家」,一直被视为清画坛的正宗代表。

在「四王」中,王时敏(1592年─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是江苏太仓人,王锡爵孙。出身明代官宦之家,崇桢初年曾任太常寺卿,入清后隐居不仕,寄情诗文书画,家藏历代法书名画甚多,反复观摩。他年少时与董其昌、陈继儒等书画大家往来密切,擅山水,专师黄公望,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然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翬、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王时敏、王原祁也是「娄东画派」之首,「虞山画派」「娄东画派」均继承了明末「松江画派」的绘画观念以及绘画创作理念,被奉为明清山水画的「正宗」。

王时敏,【仿古山水图册(部分)】,纸本 水墨 设色,常熟博物馆藏,苏州过云楼后裔捐赠

展览中王时敏【仿古山水图册】为其仿董源、巨然、赵令穰、赵伯驹、米友仁、赵孟頫、倪瓒、吴镇、黄公望九位宋元画家山水笔意,共计十开,另有张廷济、王志熙题跋四开。画中峰峦数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间,皴擦点染兼用,细节颇多变化之妙。

王时敏,【仿古山水图册(部分)】,纸本 水墨 设色,常熟博物馆藏,苏州过云楼后裔捐赠

王鉴(1598-1677年,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江南太仓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曾孙。从小遍临五代、宋、元名家墨迹,传统功力深厚。入清后不仕,以书画自娱。他工画山水,受董其昌影响。

王鉴, 【仿古青绿山水图册(六开)】,纸本 水墨 设色,常熟博物馆藏 ,苏州过云楼后裔捐赠

展览中【仿古青绿山水图册】共六开,系仿宋元山水,除仿元倪高士一帧用墨笔外,仿南宋赵千里、元黄公望、北宋巨然、元赵文敏、南宋江贯道均为青绿设色。末附清代书画金石家吴云于光绪六年(1880)其70岁时题跋一开,书「此廉州太守中年摹古极为经意之作,画止六页,而宋元宗派已略具于此。骏叔亲家持以见示,留置案头仿抚一过,觉其渲染浑融,皴擦劲秀,始知古人功候,洵有不可几及之处。因题数语,以志钦挹。愉庭吴云识。」

王鉴, 【仿古青绿山水图册(六开)】,纸本 水墨 设色,常熟博物馆藏 ,苏州过云楼后裔捐赠

这一部分还展出了以人物肖像画享誉清初画坛的禹之鼎作品【为乔崇修画像图轴】,此轴以白描手法写乔崇修小像,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树石补景,用笔十分精妙,水墨清淡,层次富变化,造境幽雅,为作者传世精作。诗堂、裱边有沈德潜、刘师恕等多人题跋。

禹之鼎,【为乔崇修画像图轴】,纸本 墨笔,扬州博物馆藏

另在徐枋(1622~1694)的【龟山图轴】中,能看到巨然、倪瓒、黄公望的影响。画面近景绘坡石、树木、房屋,中景一小山亭台,隔江有远山连绵。徐枋与宣城沈寿民、嘉兴巢鸣盛被称为「海内三遗民」。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其「用笔极整饰工致,墨气淹渍明净」。

徐枋,【龟山图轴】,绢本 设色,扬州博物馆藏

集古大成

王翬故乡虞山为东南名胜,亦是江南人文荟萃之地,元明至清初以来,虞山一直是绘画艺术昌盛之地,以元代大家黄公望为首,对当地的画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翬祖上几代均染指丹青。王士祯【居易录】有载:王翬四世祖王伯臣擅长花鸟,师崔白画风,沈石田很称道王伯臣的画。【常熟县志】载:「王伯臣之子王载仕山水花鸟皆擅,为当时名流所推崇。」王载仕「邑诸生,志尚高雅,隐居白茆。山水人物画俱擅长,与严道士交酬唱无虚日,晚年结茆桃源涧左。孙即石谷。」

传说王翬出生之时「墨香满室,三日不散」,虽师从王时敏、王鉴,但他所画山水不拘于一家,广采博揽,集诸家之大成。他四十岁时已卓然成家,他的山水画,笔墨纯熟,功力相当深厚,其画风影响画坛数百年之久,更被尊为清代集传统笔墨之大成者。他早年画风趋于秀丽,晚年则开始重视观察自然,风格转向苍劲浑厚。

清代方熏【山静居画论】认为「廉州(王鉴)追摹古法,具有神理、石谷(王翬)实得其衣钵,故工力寝深,法度周密,时辈仅寸缣尺楮争胜,至屏山巨幛寻丈许者,石谷挥洒自如,他人皆避舍矣。」

王翬 【夏木垂阴图扇页】 金笺 墨笔 常熟博物馆藏

此图作于1697年,为王翬晚年66岁临仿元四家之一吴镇的仿古作品,笔墨圆浑苍润,表现了江南水乡一派温和秀丽的景致。夏木垂阴也为中国山水画中的传统题材。

王翬 、杨晋,【瘦竹栖鸟图轴】 纸本 墨笔 常熟博物馆藏

杨晋(1644—1728,字子鹤,号西亭,自号鹤道人)江苏常熟人。王翬高足。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所不能,为虞山画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此图绘棘枝俯垂斜伸,贯穿整个画面,三只山雀正栖枝头,枯棘下的秀竹昂扬向上,交错穿插。整幅画面构图疏朗,笔墨清劲,棘枝、山雀、修竹均以浓淡墨色皴染,特别是鸟的神态,禽羽的层次、质感无不毕肖。

此画作于1695年,恰是王翬自1691年奉诏入京,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长卷时期,当时弟子杨晋随师入京同绘。这幅师徒二人合写之作,笔势清逸劲挺,着意表现宋元的意态而自具新意。

虞山后学

虞山画派于康熙年间步入兴盛时期,对清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康熙二十九年(1690),王翬进京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后,一时公卿款曲,名流瞩目,王翬因此确立了自己的画坛领袖地位,自此海内宗学者众多,遂成「虞山画派」。

王翬门下弟子众多,主要有杨晋、顾昉、宋骏业、李世倬、虞沅、释上睿、唐俊、蔡远、黄鼎、金学坚等。后期追随者亦众多,王玖、戴熙、张之万等皆研习石谷之笔,影响深远。

杨晋,【四季花卉图卷】(局部),绢本 设色,常熟博物馆藏,瞿凤起捐赠

展览中,一卷【四季花卉图卷】是杨晋76岁晚年佳作,自题跋上看为拟元代钱选之法,从绘画行制、主题、手法不难看出与钱选的【八花图卷】颇相近,极有可能是师法钱选【八花图卷】的乘兴之作。以长卷式构图,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花卉并融于一景,合于中国传统的四季循环、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主题。此幅杨晋花卉作品,勾描渲染,随类赋彩,一花一叶皆颇具功力,反映出他晚年的绘画风格和高超技艺。

虞山画派绘画题材以山水为主,注重摹古,师法宋元诸家且能兼容并蓄,其画风既有职业画家的工巧细腻,又不失文人画家的灵秀飘逸,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独特面貌。

蔡远,【仿洪谷子山水图轴】,绢本 设色,常熟博物馆藏

侨居常熟的蔡远,1712年所做的【仿洪谷子山水图轴】以三段式构图,远处绘云中山顶,峰峦叠嶂,山势奇险;中景丛林茂密,溪水潺潺,一人策杖前行;近景作坡岸绵延,渔舟唱晚。此图循荆浩笔法,气韵生动,笔墨清幽,文人雅致显露无疑。

「娄东画派」「虞山画派」的山水画风绵延影响达二三百年之久,长期以来对我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了19世纪末,吴谷祥的【救虎阁图卷】依旧是虞山书画之风。

吴谷祥,【救虎阁图卷】,纸本 设色,常熟博物馆藏

吴谷祥(1848—1903,原名祥,字秋农,号秋圃),浙江嘉兴人。工山水,喜好青绿设色,苍秀沈郁,气韵生动,亦擅人物花卉。曾客居常熟,后游京师声誉鹊起。

此图卷为画家吴谷祥应友人杨沂孙之邀于光绪六年(1880),为33岁时所作。引首为翁同龢题「救虎阁图」四字,画作右端落款「庚辰小春十日秀水吴谷祥临」,光绪庚寅(1890年)十年后再次自题:「救虎阁图。此图原本系渔山为默公所绘,翁叔平尚书有临本。光绪庚辰,余客虞山梅李郑氏竢园,时杨濠叟观察属临此卷,迄今已十载矣。庚寅秋日,复游虞山,知观察公已归道山,其喆嗣思赞司马出示拙作,犹未付装池,属余复为题志。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不禁增人琴之感矣。光绪庚寅九月重阳后二日记于虞山沈氏笛在明月楼。秋圃老农吴谷祥。此图笔墨简练,设色清淡,画面略显凄清孤寂之气。

展览将持续至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