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道德经】七十七章揭露现实:天之道讲平衡,人之道却是丛林法则

2024-07-22国风

为什么不管社会文明如何进步,人类弱肉强食的本性很难根除?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天之道,亘古不变。上天不变的「常道」是什么?人类有不变的「常道」吗?如果有,它又是怎样的?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七章再次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天之道讲究平衡,而人之道却厌弃平衡。那么,人之道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本章是老子首次提及「人之道」。人间社会的「道」是什么?与上天之「道」有何不同?既然人生天地间,为什么「人之道」与「天之道」截然相反,却能长期并存?这不是违背了天下万物都要顺「道」而行的原则吗?老子的话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子有何道理?

一、天之道的平衡法则

在老子的观点中,人有人之道,天有天之道,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道」。那么「天之道」是什么呢?

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在古人眼中,「天」代表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在这一段中,老子以「张弓射箭」来比喻「天道」。射箭时,弓、箭、手臂是需要配合的,一手拉弓,一手搭箭,箭搭在弦位上,眼睛用来瞄准。如果发现弦位高了,就向下压一压;如果低了,就把弓举高一些;如果弦拉得过满,就放松一些;如果拉得不足,就加大力气,拉满一些。

这说明什么?「天道」追求的是平衡艺术。平衡的结果是和谐。比如白昼是用来调节夜晚的,潮汐是用来调节潮涨的;恶是用来认知美的,不善是用来认知善的。这就是老子说的「有无相生」,也是天道的平衡之法。

可见,世事没有绝对,有顺境就会有逆境,所谓「富不过三代」是有道理的。世间的财富是流动的,不可能永远在一处,更不可能永远被一人把持。很多巨贾之家,一代时候很霸气,因此聚财;二代时候很风光,因此守财;到了三代、四代,开始挥霍享受,呈现衰败之兆。

这是为什么呢?当一个人不管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现状时,就会选择躺平,这是心态问题,与贫富无关。穷人会躺平,因为奋斗无望;富人也会躺平,因为无需奋斗。

老子讲「盛极必衰」「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是说,当一个家庭从社会汲取财富后,过了三代、四代、乃至五代、六代,总有一天财富会从子孙手中再流向社会。对于富人来说,这是败家,但对于天道而言,这是财富的复命,是天道的轮回,这就是「天之道」的平衡之法。

二、人之道的丛林法则

老子给「天之道」做了总结:「损有余而补不足。」

「损」是损失、减少之意,把多余的部分拿出来,被给不足的。从这个角度看,天道是公平的,不偏向某人某物。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不会偏向谁,对万物和草芥是一样的。管你穷还是富,善还是恶,只要是多余之财、多余之物、多余之德,都统统分给不足之人。只是这个过程,或长或短。唯有如此,才能「负阴抱阳」阴阳平衡。

但人类社会却不是这样的。上天无情,故能做到不偏不倚,允执厥中;而人有七情六欲,有私心杂念,一念动则百念生,很难做到绝情断义,所以公平这档事,在人类社会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老子说:「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之道」就是社会的法则。从理论来看,社会的法则与自然的法则应该是相通的,至少有相互重叠之处。按照老子的观点,人生于天地之间,必然要守天地之规,也就是要「顺道而行」。但这样就忽略了人性。

人性是什么?自私自利自爱。人皆有私心,或为名或为利,先己后人才是人性本源;自利是自私的具象表现,自利之人必自私,只管自己获利,不管他人死活, 这种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还有一点是自爱,并不是因自尊而自重,这里是说只爱自己,妻儿家人都不及自己,只要自己合适,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什么妻儿家人都可以出卖,历史上这种人屡见不鲜。

今天很多犯罪行为的出现,其底层逻辑依然是自私,觉得别人的东西好就抢过来;喜欢人家,不管对方是否乐意,就强行霸占;看不得别人好,就想方设法搞臭人家,这些都是丛林法则,不讲原则,只管掠夺。这就是社会的法则!

老子说,是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显然,「人之道」与「天之道」是背道而驰的。「人之道」行的反而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是因为不管人类文明如何进步,人总有一点兽性是无法抹除的。人永远是高级动物,而不可能完全脱离动物的行列。

三、「道」有余,以奉天下

那么,总要有人出来拔乱反正,使「人之道」回归「天之道」。这个是谁呢?

老子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

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的不足呢?「道」在这里有两种解释:其一为大道,就是「天之道」,这是回应前面「人之道」与「天之道」的对比;其二是说得道之人,因为人间世总得人来管,能够体悟大道之人,就是「道」在人间的化身,也就是「圣人」。

为什么必须是得道之人来做?

因为得道之人从上天得到的好处太多了。从财富来看,得道之人并不一定比普通人有钱,但他们勘破天机、体悟大道,能够顺势而为,所以获取财富的眼光,守住财富的能力,要远超普通人;从智慧来看,了解人情世故,看透生死轮回,勘破人世虚妄,所以事事料得先机,自可避灾祸,亦可导人平安之道。

其次,只有体悟大道之人才能做到无私奉献。当一个人有千万资产时,可以慷慨捐出几十万,而捐款所博得的美名,又会帮他轻松赚得更多,对他的财富没什么损失。得道之人无论财富还是智慧都远超普通人,不会跟大众计较得失,所以能无私奉献。

比如最早发明给员工股份的乔致庸,今天的华为等等,都是「有余以奉天下」的践行者,当然他们所奉的「天下」是自己管理的企业。但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足以印证了一切。

四、圣人的虚妄之道

所以, 老子说:「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有道的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不愿表现出自己的贤能。

得道之人坚持的是虚妄之道。世间一切皆是虚妄。名是虚妄,利是虚妄,情也是虚妄。有些领导拿家人当借口,想方设法捞取不义之财,七位数不够,上升到八位数,八位数还不能满足,就上升到无止境。等到东窗事发,又道德绑架亲情人伦,说自己是为了家人。家人需要的是安稳,是茅屋两间,温情长伴;而不是广厦万千,孤独一人。

其实,作奸犯科之人都是有能力有眼光,懂得钻营之人。倘若这些人能够悬崖勒马,还是有体悟大道的机会。所以,得道之人行虚妄之道,就是要看破诱惑,看破自己,能够舍得放下,交自己多余之财、多余之智分享给大家,不炫耀自己,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恭谨谦和,时时处于卑下,才能不招惹是非,使自己能够和光同尘,这是圣人的保身之道。

老子所讲的「天之道」是自然规律,「人之道」的社会规律。当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较,就会发现,社会规律是极不平衡的,公平更谈不上。所以,人们才要不断地用自然规律,也就是「道」来调和阴阳,或损或盈,以求平衡。所以,社会中每个时代都会有圣人出现,也就是得道之人,他们的任务是导人认清虚妄,适时止欲,不惑于奢靡,不舔于苟且,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为乱世劈大道,为迷途之人指明灯。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弓弦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拉满一些。

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

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不愿表现出自己的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