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是中国画传统的绘画形式:梅兰竹菊四条屏

2024-10-19国风

梅兰竹菊四条屏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画家、诗人、篆刻家。王冕出身贫寒,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招子庸,原名功,字铭山,号明珊居士。广东南海横沙人。招子庸出生于书香之家,其文笔矫健,诗文造诣颇深,亦善画工笔画,且精通韵律。清代文学家。招子庸以画竹闻名,「子庸之画,在广东已久负盛名。不独兰竹、芦蟹,山水、人物、花卉、草虫也均有涉猎,而以画竹之精湛与传神最为人称道。

梅,蔷薇科杏属落叶乔木,性耐寒,冬春之交开花。梅原产于中国,植梅赏梅的记载至少已经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从【诗经】中的「有条有梅」,人们只重果梅而不重花梅,到舂秋战国时期「梅始以花闻天下」等,中国赏梅文化不断传承,梅花内涵渐趋丰富。南宋时期,世界上第一部梅花专著——范成大【梅谱】出现。晚唐至两宋时期,中国民间艺梅赏梅迎来了第一个兴盛期。梅花新品种层出不穷,栽培技艺不断提高,以梅为主题的诗词书画作品大量涌现,有关梅花的著作也脱颖而出。明清时期,梅花五瓣被赋予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的五福寓意。而喜鹊登梅、竹梅双喜、梅开五福等等,也成为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案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梅也象征吉庆、传春报喜,也有刚劲、坚贞、俏丽、希望的寓意。兰,兰科兰属常绿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喜阴润,忌干燥与阳光直射,生长于深山野谷林泉等空气流通的环境之中。丛生,叶细长,春季开花,气味清香。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关于兰花的专著。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是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其对30多个品种的兰花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宋末元初的画家赵孟坚所绘的【春兰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明清两代,对兰花的栽培与欣赏进入了鼎盛时期。有关兰花的书籍、画册、诗作层出不穷,瓷器、雕刻等工艺品上的兰花图案也日渐增多。在四君子中,兰被称为「花中君子」,叶、花、香三者兼具,且具有气清、色清、姿清、韵清这「四清」的特点,被称为花中「全德」,象征孤高、雅洁、幽美、超脱。

梅简练洒脱,别具一格。,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也成为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案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梅也象征吉庆、传春报喜,也有刚劲、坚贞、俏丽、希望的寓意。

兰用行书的笔法,勾、擦、破、染大多中锋参以侧锋,工细中见尖峭。刻画精细,但在工细之中寓质朴,于沉着之中见灵动。笔墨则于干枯中见秀润,在熟练中见生涩,有很强的抒情意味。此画中兰花、兰叶呈放射状分布,长叶参差错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颇有韵致。在写意画中,画家多用水墨来表现兰花的美丽叶态和花质的素洁,追求天生素质、大朴大雅的神韵。

郑板桥(原名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郑板桥集】等。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虚谷(1823-1896),安徽新安(今歙县)人。清代画家,俗姓朱,名怀仁,移居江苏广陵(今扬州)。初任清军参将,后出家,名虚白字虚谷,号倦鹤、紫阳山民。以字竹,室名觉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他携笔墨、着僧装,「闲中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云游四海,清贫于世却笔墨人间,他行程之广、画作之多,己为当时罕见。他承古创新,另辟捷径,广集素材,勤奋垦作,终成一代巨擘。早年学界画,后以擅画花果、禽鱼、山水著名。

竹,禾本科竹亚科常绿多年生木质化植物,性喜潮湿,生长快且量大,宜植于土质深厚肥沃、水分充足、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等环境。竹子源于中国,在古代的武器制造、水利工程、采矿、纺织机械等方面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春秋时代的竹简,曾使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得到了大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因其独特的自然特征,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相契合,因此竹被人格化。竹子因其空心而被引伸为虚心,因其竹节而被引伸为气节,因其耐寒四季长青而被视为不屈,因其高挺而被视为正直,因其清秀俊逸而被引伸为君子,具有虚空、谦逊、劲节、不屈、萧疏、高洁、脱俗等象征意义。菊目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性喜短日照,于秋冬之交开花。在中国已有逾三千年栽培史,后经杂交育种、自然变异及传播等,现已演进为品种繁多、五彩缤纷的著名花卉。中国最早关于菊的记载是在【周官】【埠雅】中,而【礼记·月令篇】中的「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药用为目的,后来随着培养及选择技术的提高,菊花品种也大量增加,其从药用又衍生出了观赏的功能。刘蒙的【菊谱】是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一本专著。菊在「四君子」当中以淡泊著称,春夏之时,各种花卉盛开,而菊花则在秋冬开花,因此菊花被赋予豁达开朗、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等意义,被称作「花中隐士」,同时也象征独立寒秋、不辞寂寞的烈士人格和不趋世俗、孤傲冷峻的高士情怀。

竹子以秀劲的笔法、淋漓的墨色画出,一气呵成,恣意挥洒。细看之下,那些个竹子疏密有致、前后呼应、开合有度、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瘦劲中显孤高,变化中有妙韵,潇洒中寓自然,别有一番风神与气度。每一笔一划间,仿佛能听见竹林深处低吟浅唱,风过处,竹叶轻舞,似有千般情愫,万般风骨。画作中的竹子是高低不一的,但是却错落有致,视觉上便给人一种层次感,竹叶翻动,清幽、高洁、雅致。每一根竹子紧紧地扎根土地,像是有生命一般,分为生动,给人一种傲气风骨的俊逸之感。再从细节处来看,层层竹节与片片竹叶,仿佛有神韵一般,生机勃勃。

菊整体画风格调秀雅,菊花围篱盛放,加以山石、野草等,意境回归自然,田园情趣。花叶互生,错落有致,疏密得当,轻盈静美;花头或上插下垂,或横倚傲挺,秀雅高洁,芳气四溢。在色彩运用上,画家选用了淡雅清新的调色,使整幅画显得柔和而清新,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而在笔法上,画家运用灵活娴熟的技巧,将菊的细节表现得栩栩如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条屏,是中国画传统的绘画形式,四条屏,合则为一,分则为四。每一幅作品都能独立成章。但是,每一幅作品都服从于整体,服从于前后左右起承转合的顾盼关係,题材统一,语言统一。四条之间,相互联系,顾盼生姿。在黑白、虚实、疏密、起承、转合,以及点线面的经营上,连续贯通又节奏分明。四条屏整洁雅丽、含蓄蕴藉。可游、可居、可赏。观后让人有赏心悦目之美意。

艺术点评:

此四条屏画为工艺品。在艺术上追求的是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每幅画作都相互补充,构成完整的画面,寓意着美好和积极。在有限的空间中,它诠释了山水、花鸟、人物等万物的美感。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主题。梅长短参差、粗细相间、纵横交错,枝干或上或下,或直挺或回折,姿态各异,层次分明,梅花之形态枝繁叶茂、气势恢弘大气。兰以叶为主、花为辅。花叶成丛,交加而不重叠;花姿翩翩,淡雅清新;整体呈现出飘逸潇洒之气。兰花作为一种优美的花卉,其形态优美、气质高雅,通过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现兰花的形态和神韵,让人们领略到兰花的优美和神秘。此画中斜写黄白菊花于矮篱前绽放争秋。笔墨出神入化,侧锋逆运,淡彩焦墨,笔笔送到。黄菊枝叶以水墨晕写,而白菊却以青叶相衬,杆加赭色。两菊虽枝叶交杂,却密而不乱,层次分明。干笔疾劲,勾出矮篱,白花矮丛使画面稳定平衡。背景无他物,充满空寥寂静之意。整幅画冷隽峭秀、傲岸清高,反映了画家本身的性格。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用笔遒劲峻拔,或长或短,或疏或密,或浓或淡。做到长短有殊,疏密有致,浓淡相映,妙趣横生,顾盼生情中隐约透漏着倔强文人的性格。此四幅四君子屏拓品,墨彩浓淡自如,画面布局精美,构思精妙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