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太极、太虚、一气、阴阳,如何理清他们的关系?【类经图翼】曰:
「 太虚者,太极也,太极本无极,故曰太虚。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此之谓也 。」
廖廓,是形容太虚宽广寥廓,无边无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也就是形容我们的性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所以太虚的虚,其实就是虚无的道体,也就是无所住的空,什么都没有,这个地方就是「无极」,「无」的极限处,连「无」也没有,一物不立。
这个是道体,是万物的本源,所以说是「肇基化元」,肇基,就是万物的基础,是万物生化的源头。
所以「 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
也就是老子说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么一切都是从无中生出,这正是真空生妙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类经图翼】里接着说:
「 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邵子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工夫。由是观之,则太虚之初,廓然无象,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于一,是名太极 。」
太极生两仪,这个后面会讲。这里说「先天一事无」,所以先天是虚无的,一物一事都没有,离一切相,所以说「廓然无象」。
如果要返回这个先天虚无的无极状态,就需要再后天下功夫,所以「后天方要着工夫」。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太虚之初,廓然无象」,什么都没有,无形无相,没有任何形象。
然后「自无而有,生化肇焉」,这个时候就是即一切相,也就是道生万物,无不从此法界流。
但总归都是归于太虚,都是从这里流出,故无不归还此法界,都是从这个先天一气而生出,故曰「化生于一,是名太极」。
接着是:
「 太极动静而阴阳分,故天地只此动静,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此外更无余事 。」
意思是说,无生而太极之后,因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所以天地不过是此动静,动静不过是此阴阳,阴阳不过是此太极,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事了。
这其实也就是周子【太极图说】中说的:「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其实太极便是这先天一气,一气而分阴阳,这便是太极生两仪。故【悟真篇】云:「道自虚无生一气(太极),便从一气(太极)产阴阳。」
「 夫太极者,理而已矣。朱子曰:象数未形理已具。又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
故大德曰:「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
屈伸,实则为动静,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同时,气即理也。
故先儒曰:「天下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故理不可以离气,气不可以外理,理在气亦在,气行理亦行。」
那么就明白「动静一理」的意思了,气动时,理便显;气静时,理便隐。故「一理隐显而为动静」。
同时要明白心气相依,心即理也,我们的心之本体是「寂然不动」的,同时又具有「感而遂通」的妙用。
太极生两仪者,太极寂然不动,本无形象,唯为清净光明之体,此为无生之理性。
然后无生而无不生,感而遂通起无量妙用,从而动则显象起用,乃名为生。「生之谓性」,「生」字即是「气」字,犹言「气即是性」也。
所以太极动,就是「感而遂通」,就是真空生妙有,就是「 廓然无象,自无而有 」,这个时候就有了阳。
然后静时,就是「寂然不动」的本体,什么都没有。所以王阳明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
也就是「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至善。」
善恶即阴阳,无善无恶者,便是太极之初,寂然不动,不动故曰静,所以「无善无恶者理之静」。
有善有恶者,便是太极动而生阳,有阳便有阴,故「有善有恶者气之动」。
当任何时候都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时,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时便是道家说的纯阳,也就是乾卦, 就是后天返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