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安岳石刻:我试着把它说明白

2024-03-11国风

先说说安岳这个地方。

安岳县: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与普州同置,唐天宝(742-756)初改为安岳郡,因治地在铁门山上,取「安居于山岳」,故名。

此地人才辈出,宋代有「东普西眉」之说,即与「三苏」眉山相提并论。

境内石刻造像极多, 现有国保单位10处,其中8处为石刻造像 ,包括卧佛院、毗卢洞、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茗山寺、孔雀洞、玄妙观,有「中国佛雕之都」盛誉。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石刻艺术)称号。

安岳石刻 是安岳县境内以摩崖造像为主的石刻艺术总称。

安岳石刻始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521),鼎盛于唐宋约400年间,延续至明清,「上承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所谓上承龙门石窟,主要指卧佛院、千佛寨盛唐石刻造像受龙门石窟的影响,两处石刻造像题材和风格有相似性。安岳石刻与敦煌、凉州、云冈造像隐约也存在某种联系,但并不突出,不具代表性,无法构成传承关系。所谓下启大足石刻,除安岳与大足两地毗邻外,主要指安岳石刻中的一些造像题材、内容直接或间接地被大足宝顶山石刻造像所借鉴和模仿。

安岳石刻的鼎盛与安岳丰富的石料和优良的石质有关。安岳石质为红砂岩型,对于雕刻造像,无论是圆雕、浮雕,都很适宜。

安岳石刻的兴起还与佛教自身的发展有关。唐代,佛教已经走向成熟,佛教势力迅速扩张,教派林立,它们都试图争得「正宗」的地位。随着纷争的白热化,派系斗争迫使失势的一些高僧携带工匠远离中原去传播教义。他们从北方向南方而行,安岳的环境给他们提供了理想的传教之地。

安岳石刻分布由县城西北向东南延伸。

卧佛院: 以唐、五代造像为主。

唐开元年间,21.3米释迦摩尼涅槃像:

3号窟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左侧卧佛。佛经上说释迦涅槃是「北首右胁卧,枕手累双足」,而安岳卧佛依山取势,左侧卧,而且「不枕手」,既大致符合佛经经文的宗教仪规,又不落窠臼。

卧佛造型优美典雅,衣纹粗犷流畅,有盛唐时佛像造型的艺术特点。释迦摩尼双目微闭,安详而恬静,临终前的微笑,就像佛经描绘的那样:像月一样安详,海一般平静。

卧佛上方有释迦摩尼临终说法像(唐),释迦佛禅坐说法,对弟子们进行临终嘱咐。

腰前为听闻噩耗而来,抚尸哀悼的佛陀生母摩耶夫人:摩耶夫人的哀伤与释迦牟尼涅槃时嘴角的淡淡微笑形成对比,让人有悲喜两重天的观感。

头脚处各立一尊力士。

这窟卧佛涅槃变构图明显的对称性:主体卧佛右臂上、左臂下的刻像对称;卧佛头、足各刻一尊力士对称;上层刻像中禅坐的释迦佛临终说法与其两侧刻像对称。这些对称,使整个雕像群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使整个布局非常协调。

第4号到24号窟位于卧佛下方,为五代、宋造像。

第19号窟位于卧佛头部右侧,为唐代观音菩萨。

32万字佛经:

我国石刻佛经经文始于北魏,以隋代的北京房山石经最完整。

卧佛院石经作为窟刻佛经,是全国之最,刻有共计22部佛教经典。其中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为中国石刻佛经中的孤本,«檀三藏经»为中国石刻佛经中的「绝版」。经文文字有楷、行二体,堪称「刻书双绝」。

可惜石刻文字大多已漫漶不清,出于保护的目的,此窟不对游客开放。

佛经锁在左侧小门内

第45号窟,唐,千手千眼观音像(和32万字佛经在同一窟,只能隔着栏杆看。)

同一处还有唐代的双龙无字碑,和五代的宝箧印陀罗尼经幢,其实都很精美,可惜隔着栏杆,没法近距离细看。

第6号窟,唐。这种带有凉州模式的造像,在四川目前仅发现这一尊。

圆觉洞: 历唐、五代、宋400余年,宋代造像为主。

圆觉洞以凿刻有十二圆觉像而得名,建于北宋,正壁是三世佛像,两侧是十二圆觉菩萨(可惜菩萨头部在WG中被损毁,我们看到的是后期修复补上去的佛头。)

所谓「圆觉」,即「觉我觉他,觉形圆满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

洞外的舍利塔,13层,高8米。

洞外路边的小佛像,表情沉静,我最爱:

左侧是西方三圣像,包括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势至菩萨。

净瓶观音左手提净瓶,右手拈杨柳,一副普度众生、惜世怜人的神态。

净瓶观音右壁有善财像(宋)

中间释迦牟尼佛,面相丰圆,容光照人。左手仰掌置于胸腹前,右手施说法印,呈拈花微笑之状,十分生动。

莲花手观音,头戴贴金花冠,胸前垂挂璎珞,两手相交,右手持莲花蕾。莲花蕾重达百斤,历千年而不坠,雕刻师镂空了手与花蕾、花枝的空间,并巧妙地将花蕾、花枝重量转承到袈裟上。

飞天,凭借身披的彩带临空飞舞,是中国佛教造像中独特的存在。石刻飞天很少,圆觉洞西方三圣窟壁上都雕刻有飞天。

净瓶观音左侧一尊,手捧曼陀罗花,在空中盈盈飞舞;

右侧一尊则面容庄重,侧身,双手捧盛有莲花蕾的器皿。两侧飞天使静止的佛窟中充满「天衣飞舞,满壁风动」的意境。

释迦牟尼佛身边的飞天,周身被祥云环绕,飞天凌空飞舞,双腿摆动,仙衣飘飘,好似美人鱼浮游似的尾巴,极富动感。

而莲花手观音窟中的一尊飞天,寥寥几笔的浅浮雕,把飞天的动势表现地淋漓尽致。她在云中飞快地穿行,其体态轻盈,仿佛将要破壁而出,乘云飞去。

毗卢洞: 宋代造像为主。

柳本尊「十炼」行化图:柳本尊是唐末嘉州(今乐山)人,他以苦行修炼创立教统,倡导「残肢体、颂密咒,设道场」,使佛教密宗在四川地区,特别是川中地区盛极一时。密宗题材造像与北方石窟在内容上差异极大,在北方石窟中几乎闻所未闻。

毗卢道场窟说的是柳本尊「十劫行化图」的过程,传递了柳本尊生平、行化、成佛以及成为个人崇拜样本的信息。

「十炼」,即炼去人体的十种器官,借以宣扬炼者的普世、救世情怀。

「十炼」依次为:炼指、立雪、炼踝、剜眼、割耳、炼心、炼顶、舍臂、炼阴、炼膝,体现了柳本尊传教方式是以「诵经念咒、自残形骸」进行的。

佛窟中间坐柳本尊即身像,通高4.5米,是密宗教义认为的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的转世。佛像雍容俊秀,慈祥端庄,端坐于莲花金刚座上。

两力士支撑着金刚座,皆鼓眼切齿,神情夸张。

柳本尊两侧手捧器皿的侍女应该是供养人的女儿,也叫「优婆夷像」,指亲近皈依佛、法、僧「三宝」而接受「五戒」的在家居士。

安岳毗卢洞密宗造像与大足宝顶石刻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大足石刻的营建者继承了柳本尊法统,所以大足石刻也有「十炼」窟。可以说安岳相关造像是大足石刻的蓝本,两者都是中国晚期石刻艺术的瑰宝。

第19号窟,宋,水月观音,也叫「紫竹观音」。

毗卢洞紫竹观音头戴贴金天冠,上身穿短袖薄袈裟,璎珞坠于胸前,下身着轻薄长裙,极具风韵。观音坐在一张莲叶上,左手抚撑叶面,右腿弯曲踩于叶面上,右手轻放右膝,左脚悬于莲台下,轻轻踩着莲花花蕊。这种姿势非常随意,被称为「自在坐」,像现实生活中一位光彩照人的成熟女性,是世俗化宗教美的杰作。

观音背后的紫竹象征南海普陀山的紫竹林。

整尊雕像保存完整,没有风化,色泽鲜艳,肌肤质感强,好像富有弹性。

这尊观音给人以温柔、潇洒之感,古人形容她「森严神妙,有动静语墨之机,风晴雨露之态,诚人间稀有者。」

第18号千佛洞,有功德主群像,约三百尊,僧俗像均有。如此规模,非常罕见,体现了「僧俗共建」的思想。此组功德主像,不仅体现了民间捐资刻像之风盛行,而且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社会的富庶程度超出今天我们的想象。

华严洞: 「中国雕刻艺术最精、保存最完好的宋代石刻」。体现了当时最高超的造像技巧。

华严洞窟顶有一个红色大圆圈内刻有硕大的「唵」字,即藏传密教六字箴言之一,不知此洞窟与藏密有何关系。

正壁华严三圣像,中间禅坐的是主尊毗卢遮那佛,他双手于胸前作讲经说法状。一边是文殊菩萨,坐在青狮上;一边是普贤菩萨,骑白象。华严三圣刻划精湛,是宋代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

正壁两角分别站有比丘像和道教真人像。有学者研究,这两尊造像应为明代补刻,强调了当时盛行「佛道合一」之风。

两侧分别刻五尊菩萨。

左壁菩萨分别为:贤善首菩萨、普觉菩萨、辨音菩萨、清净慧菩萨、金刚藏菩萨。

右壁菩萨分别为:圆觉菩萨、净业障菩萨、威德自在菩萨、弥勒菩萨、普眼菩萨。

他们与毗卢遮那佛两侧的文殊、普贤合为「十二圆觉」菩萨像。

两侧十尊菩萨坐姿各异,手持不同法器,特别是辨音菩萨尤其华美,她头顶宽大帔巾,像一位腼腆的新娘,秀美端庄。

岩壁上端刻有极乐世界图案,还有琼楼玉阁、奇花异草等吉祥物,用以烘托西方极乐国中没有苦恼,只有欢乐的景象。

还有善财童子问法求道的故事。童子造像,让妙相庄严的佛教世界,透出独有的生动来。

大般若洞,南宋典型的「三教合一」造像: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一方面和儒家思想合流,另一方面和老庄思想交叉形成「佛道」。大般若洞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

正壁释迦牟尼佛高2.3米,中层左右龛分别是老子和孔子坐像。儒释道三教代表人物的造像有明显的「尊卑」:释迦牟尼像居中,高大,主体地位很突出;孔子、老子像位于释迦牟尼像两侧,矮小,无侍者和其他配置。其实在宋代儒释道三教共融很突出,当时的执政者更加重视儒家伦理纲常,为什么此处佛却被尊为主体?这是个问题。

大般若洞中的罗汉对弈像:

一组童子像:

洞顶中间圆形图案中有一个直径约两米、看似两个人字颠倒的字,这个符号代表什么意思至今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 「化」字,即「教化」的意思;也有说是「佛」字,是「心」字。有人认为是图案,是道教太极图,阴阳两仪的形象化。

茗山寺: 历宋、明、清数百年,宋代造像为主。

第12号窟,宋,护法神像:

第8号窟,宋,观音菩萨、大势智菩萨像:

第2号窟,宋,观音菩萨、大势智菩萨像:

第3号窟,宋,文殊师利法身像:

第5号窟,宋,毗卢遮那佛像:

第1号窟,明,毗卢遮那佛像;清,东岳大帝像:

玄妙观: 唐代造像,多为道教或佛道合龛。

玄妙观多为中小型窟龛,且造像大多残缺,我去的时候部分石窟没有开放。

唐玄宗时期,龙门石窟刻有道教的天尊和真人造像,玄妙观道教造像在时间上与其几乎一致,从碑文落款时间看,玄妙观稍晚于龙门唐代道教造像。

唐,天尊与护法神像:

老君崖:

多数窟龛过于残破,相对观赏价值有限。

千佛寨: 历唐、宋、元、明、清、民国1300余年,唐、宋造像为主。

南岩摩崖造像首推6.2米的释迦牟尼像。他面部椭圆,重额广眉,肌肤丰腴,富有唐代造像的审美趣味和风格。

第56号窟一佛四菩萨中的菩萨,头戴镂空花高冠,面部圆满,胸缀璎珞,腰微扭,别有风情。

北岩刻像与南岩极为不同,具有五代和宋代刻像特征。第96号窟是药师经变相,正中禅坐主尊像药师佛,背两侧伸出亭亭的紫竹。药师佛两侧刻有八大菩萨,周围则刻画了斗殴、诉讼、爬杆、耍蛇、乐伎、杂耍等市井风情图。

更为绝妙的是紫竹上刻有一对姿态各异的男性飞天,比较罕见。

第99号龛,唐,已自然形成树木的根系包佛的奇观。

第24号窟,宋,西方三圣像。

孔雀洞: 晚唐、宋石刻

孔雀明王像(宋):此窟曾有人长期做饭炊饮,造像有浓重的烟熏痕迹,好在整体保存完整,没有残破。

宋代经目塔:在孔雀洞上方的山坡上,三层,每层八方,每层有柱八根,有六面刻佛经目计144部。

我是一个普通的石窟爱好者,业余时间做了不少功课,写成这点文字,看过关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