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题【曲文敏致石锡铭手札】册页

2024-01-19国风

曲文敏教授,民国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吾上张掖卫校,时任张掖师专外语系系主任之曲老,给我总利用周六之时,为我在文学、现代诗方面打好基础,曾指导我翻译弥尔顿、莎士比亚之十四行诗。今将曲老之于我的存留手稿,装裱成册页。

陇西锡铭二0二三年元月三日大芬油画村认识成县才女杨婉苏归后,记并书。

【曲文敏致石锡铭手札】册页部分

【曲文敏致石锡铭手札】册页

石锡铭:记忆曲文敏老师

曲文敏,1918年生,甘肃陇西县人,原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今河西学院)英语系系主任。

我是八十年代初中毕业后上的张掖卫校,小中专。毕业后,曲文敏老师写信鼓励我:路是人走出来的,事业是苦干出来的,不要彷徨,开拓前进吧。

我们上学的时候,初二没有英语课,初三才赶着学了一点皮毛。上的小中专,医学英语为主。我的班主任何文老师知道我是陇西人,他的同学曲治学是曲文敏老师的二儿子,介绍我认识曲治学兄,然后认识曲文敏老师的。

因为是老乡,曲老师要求我每周周六去他家,和她女儿曲艳琴一起学习英语。但我还是贪玩,一月去一次已经非常不错了。但就这短短的时间,我却由此学会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拜伦、雪莱、弥尔顿等著名诗人的原著。后来还用英语学着写了一些「英语诗」,曲老师很认真的给我「斧正」。

我的英语基础,就这样由曲文敏老师给我吃独食教会的,感谢曲老师,永远怀念我的英语老师——曲文敏先生。

1989年,父亲来张掖,听到我认识曲文敏老师,非常高兴,当晚就让我带他去拜访他高中时的俄语老师。父亲先考上陇西一中,上了一段时间,因为家里困难又考进提供免费食宿的陇西师范,而后陇西一中要求清退这批学生。

就那时候,曲文敏老师有幸给父亲带了一学期不到的俄语。

这次师生见面,他们谈的最多的,居然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根不正苗不红」而被迫放羊的心得。

我在【陇西近代诗歌选】选了曲老师的好几首,如 古风【金张掖】: 张掖多胜景,处处迷游人;屈指数不尽,聊举二三名。大佛名华夏,西夏创建成;高僧环立侍,卧姿展九楹。木塔入云端,风来铁马鸣;会当临绝顶,鸟瞰新市容。幽静西来寺,玉佛布慈云;暮传入静鼓,朝响开卷钟。马蹄藏远景,佛龛挂崖穹;「三十三天」界,万山入眼中。祁连绵千里,矿产资源丰;牧场牛羊壮,帐篷歌声闻。居延属古牧,汉代匈奴营;详读史记事,疑有苏武踪。

选入【近代陇西诗歌选】的翻译诗,我只选了曲文敏老师翻译的【致情人】等。

不论怎么,我对曲老师记忆总是肤浅的。分享一下曲淑芳和王振国二位的文章,对曲文敏老师的记述比较全面。

曲淑芳:【伯父曲文敏先生二三事】

伯父曲文敏,字金武,生于民国八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民国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精通英语和俄语。大学毕业后在兰州一中、陇西一中,陇西师范任教,文革时期遭不公正待遇,屡遭摧残,留下终身残疾,曾一度发配到边远山区放羊,靖远煤矿背煤,颇受煎熬!改革开放后落实政策平反,调原张掖师范专科学校任教至退休。2011年无病仙逝,终年95岁。

一、形如乞丐,为113厂翻译说明书

1968年10月,原113厂进口了一批德国机械,由于【使用说明书】都是德文和英文,当时没有人看得懂,致使机器安装工程一直无法进行,113厂便向当地政府求援,寻求能翻译 【说明书】的人才,有人便想起了正在火焰山劳动改造的我的伯父——曲文敏先生。

时任113厂厂长的朱虎(曾是陈毅元帅的警卫员)亲自驱车寻找伯父。当朱厂长看到伯父的那一瞬间,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这个懂四国语言的人,竟然叫花子模样,如此的落魄……

伯父手上的冻疮口子张得和娃娃的口一样大,身上穿的一件棉袄烂得如同乞丐穿的衣服,腰里扎着一根自己搓成的草绳子,腿上穿的棉裤四面扇风,鞋帮子破烂得穿不起来。 朱厂长看到这样的曲文敏后心存疑虑,但还是试探性的问:「我们有个外文资料你能翻译吗」,伯父便爽朗的答应了下来。

第二天,伯父受朱厂长之约到了113厂,被厂门口的门卫拦住,伯父说明来由,门卫看着叫花子模样的伯父,一眼顾疑,无论如何也不让伯父进厂,直到朱虎厂长等不到伯父,下楼亲自来找,伯父才被放进厂门。朱厂长让技术科的人拿来厚厚三叠资料,给伯父一个月时间去翻译。伯父拿到资料后,不到一个星期时间就整整齐齐的翻译了出来,然后便眼看着工人把机器安装调试成功。

成功安装后,朱厂长让食堂给伯父装了十个馒头,送了两袋子面粉作为报酬,伯父回来以后,两袋面粉被农业社领导扣了,伯父只带来了十个馒头。

此后,朱厂长把大伯父借调到113厂当临时工,工作是让大伯父筛砂子。可是就是这样的工作,因为伯父「根不正苗不红」,有人提意见,干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又被叫到农业社,继续看提灌、放羊。

二、工作调动,弃优择劣

落实政策后,伯父在陇西师范任教。1981年西北师范大学和张掖师范专科学校同时需要调伯父去任教,伯父掂量轻重后,放弃了条件优越的西北师范大学,选择了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刚刚建校不久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张掖师范专科学校,他说:西北师范大学条件好,去的人多。张掖气候不好,学校专业不完善,他更应该添砖加瓦。大伯父最擅长的是英语、国文,在张掖师专大伯父用他最大的光和热,奉献着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张掖师范学院(后改为河西学院)的英语系在甘肃来说直至现在也是数一数二的,我伯父功不可没!

按规定伯父75岁就可以退休,由于当时教师资源匮乏,省教育厅找他谈话,让他延迟退休,他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了下来,直到90岁才算真真正正的退休。

有人说:大伯父怎么那么笨,为啥不退休,可以先退休后再让学校聘请,可以领双工资,还可以继续他热爱的事业!其实不是他老人家笨,在伯父心里学校就像他的孩子,哪个大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负担太重?学校所经历过的困难大伯父都参与其中,他能省一分便是一分,用他的话说:是河西学院成就了他,尽职中求心安,奉献中求快乐!

三、省吃俭用,全部积蓄捐给灾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大伯父听到消息后,92岁的他,找到河西学院院长张汉燚的办公室,主动要给灾区捐款,他是河西学院第一个主动捐款的教授。他把省吃俭用积攒的全部积蓄一分不剩的捐给了灾区。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又发生大地震,94岁的大伯父听到消息,把他工资全部捐出,鼓动家里所有人都捐,捐的少了他就嚷嚷个不停,因为哥哥捐款少的问题,大伯父和哥哥还闹得不愉快,那时候不是哥哥不多捐,关键两个孩子都在读大学,花销很大,加之哥哥当时住的房子还没着落,所以无能为力。

说到哥哥没房子住肯定有人不会信,大学教授的儿子没房子住,谁信?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那时候河西学院要给大伯父换套大房子,可是大伯父愣是不要。直到现在大妈一直住在1981年学校分的不足50平米简陋的房子里,所有家具用具都是八十年代的,就好比大伯父家里的搪瓷碗,我都好多年没见过那样的碗,尽然在当大学教授的大伯父家见到了!当时我也是很惊奇的。现在房子我大妈住着,所有的摆设,所有的用具,大妈说她舍不得丢,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有大伯父的影子……

伯父的前半生历经坎坷,但他坚强;后半生从教,他爱岗敬业,为人正直善良,为国家培养了很多有用的人才。

愿伯父大人在天安好!

王振国:【老师的含量,学校的脊梁】

----我所认识的曲文敏老先生

他是一位普通教师,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几十年,如今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耄耋老人,可执着依然,追求不断,热情不减;他是一位资深老教授,教学成绩突出,却始终读书学习,其精神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形成了一股力量、一种激励、一种精神、一种难忘、一种参照,推动者学校的建设、发展、辉煌与闻名。他就是河西学院的老前辈、教育的功臣曲文敏教授。

我应河西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王德同志的多次之邀,特地写写我眼中的曲老!

「教师」就是由「孝」和「文」、「臣」和「巾」二字组成,意思大概就是说教师必须是忠教于事业,是个「孝子」,学识渊博、精通专业的文人,愿意献身的忠臣,天底下能撑起一面旗帜、独当一面的行业领袖,这样的人方可成为老师。

中国的京剧,外国人来学的不少,三年五载,学得认认真真,能把老师累死,可顶多也就学个半瓶子醋,上台迈脚,总也不对路数,真是天下一大无奈。一位雕刻艺人带两个学徒,教的刀法都是一样的,两个学徒所做的木雕,大小、方正、外观的尺寸与花纹分毫不差,但两件作品都摆在那里时,许多人还是一眼看出不一样来,一个笨劣,一个清秀,一个活脱,一个呆板。差别到底在哪里,是什么在起作用?是内心的诸多尺寸把两件作品分开了,使他们在同样的尺寸上有了远近高低,有了值钱与不值钱,从而又派生出艺术家和一般工匠的区别,一个被誉为大师,一个可能连饭都吃不上,其实这就是看不见的「含量」在起作用。

看不见的含量,影响着同一事物的不同结果。比如,无论是外国人学习中国的京剧,还是雕刻艺人,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人文素质甚至世界观与潜意识起着决定作用。而在事物的表层,这些因素是无法洞见的。同样的表象,内涵的差距却有着天壤之别,甚至是致命的。老师、教学工作也是一样。世上的老师无数,真正的好老师不多,究其原因,真正的差别、高低之分在于老师本身的含量,这个含量是看不见的、文化的、素质的、心智的、潜意识的、世界观的。正是这种看不见的含量,永远决定着我们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差异,而不完全在于上课的程序和过程、教育的原理上。曲文敏就是这样一位我心中「含量」的老师!

追求与奉献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不在职称高低,官位大小,挣钱多少,关键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不论领导,还是师生,大家钦佩曲老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学习态度、工作干劲、追求热情、奉献精神。毫无夸张地说,曲老是一位用一生的辛勤与努力创造并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我去过一些地方,也看过云,见过飞翔的鸟儿,葱郁的林木,美丽的花朵,漂亮的人儿,但我为自己最庆幸的事,是结识了曲老师,和他同事,和他同教,和他同「学」。曲文敏老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忠诚于事业,热爱教学,以身作则,维护学校声誉,热爱学习、爱校如家、为河西学院的发展默默追求和奉献一生。

我记得曲老是1981年5月前后从陇西师范调入我校的,当时叫张掖师专。那时我校和西北师范学院都在极力争调。西北师范学院外语系要调去搞英国文学教学,因为他擅长英国诗歌,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喜剧、十四行诗,尤其是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如华兹华斯、雪莱、拜伦、济慈的诗歌更是颇有研究,真可以倒背如流。师大调去为让他挑起文学教学这面旗帜,为师大的辉煌而「锦上添花」,美好的专业,诱人的条件,样样激动人心!我校刚刚建校,亟缺老师,为了河西的发展、学校的生产而「雪中送炭」,专业不完善,条件比较差,事事举步维艰。两所学校,天囊之别,曲老掂孰轻孰重,知轻重缓急,舍师大而来师专,舍兰州而进张掖,诚可谓「舍熊掌而取鱼者也」!这一来直至退休。

「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同时就有两个人的思想。(英?萧伯纳)」英语系只有7个人,白玉英书记、窦占域主任、廖仲巽老师、周建英老师、曲文敏老师、张海英老师和我自己。我们人虽少,可「正经」了,也挺「像回事儿」的!经常在一起研究教学,说学生学习,谈学校建设,论未来发展;讨论学习,每周一人一篇,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文体不限,题材不限,先是选着自己给大家像给学生上课一样讲一遍,然后谈自己如何理解,有何看法、评论和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说是大家,其实「轮」到曲老师的次数最多,因为他懂的多,自然也讲的「机会」多;

我们也比看书谁读的多,写的笔记多,写的认识看法多,写的评论多;我们还比谁背书多,熟练程度如何,都属于哪些文体,不能只是单一的,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体育、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力求「五花八门」;我们也像学生一样学习造句、作文、或就某个问题写个比较」圆满」小短文什么的,渐渐地,我们还在一起开「学术报告会」呢;我们还一起讨论书法,也是比比看,取长补短,看谁的书法有所长进,「文如其人」嘛!作为老师,字是老师的「仪容」,字写不好,说明老师还不十分合格,上课时在黑板上写几个字也不吸引学生,学生会失去听课和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我们还一起各自骑自行车以「浩浩荡荡地」去「七一」剧场看电影、看演出;

我们都是学英语的,那时就知道旅游的事儿,所以我们也常骑自行车,带上凉皮(张掖一有名小吃)到上秦或沙枣林去「旅游」,回来后,虽然不像现在那么一起「会餐」,但感觉蛮高兴、蛮快乐的!曲老师到高兴处,还放声高唱几句「陇西秦腔」呢!我们也搞「大合唱」,算是当时的「英语系老师文艺汇演」吧!因为大家都有着一颗火热的心,不为别的,就图个「乐」呵!为准备并调整好自己,迎接明天的更加美好!

育人与交友

记得曲老师批改作业,真是细心入微,总是不顾自己的一切,能把学生叫到当面他一定要叫到当面批改,按他的说法是「当面批改作业最有效,有益于学生」。在他的生活里似乎只有工作和他人,没有自己和家人;辅导学生是那样不厌其烦,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校园、还是在家里,他都是不管多久多晚,他总是让学生搞懂为止,似乎也没有时间界限,学生永远是第一的;帮助学生是如此慷慨大方。记得他当班主任时,发现学生被褥单薄冬天受冷,他送去了自己的棉被给学生;每次捐助活动,捐钱捐物,他总是第一个,毫不吝啬,总以为他人比自己还困难,实际上他自己也不宽裕,他是以「助人为乐」!

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得到他帮助的人,不但得到了温暖,更多的还是感动!为此,他赢得了学生,赢得了老师,赢得了朋友,赢得了人心,赢得了赞赏,赢得了尊敬,赢得了崇拜!有一则逸闻,说有一个人想建一栋房子,他把房子的式样及整体效果图都用素描画了下来,托人找到一位建筑师。建筑师拿到素描图后,立即表示同意并愿意免费承建,包括建筑材料、费用和人工,全部由他支付。建筑师虽然没见过那位找自己盖房子的人,但从那些素描图纸中,一眼看到了价值。如果他判断没错的话,这栋房子的造价,还远不及这几张素描的价值。因为这个要盖房子的人是毕加索,建筑师拿的正是他的素描真迹。

平等接近学生,真诚了解学生,真心帮助学生,耐心倾听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善于发现学生和他人的长处、优点,并加以欣赏和不倦的赞扬;在学生与他人的眼里,与其说是一位老师,不如说是一位慈祥的长辈、推心置腹的朋友,谁都愿意和他聊天谈心,因为在他这儿没有年龄高低、长幼之分,都是主动地和大家成为「忘年之交」。大家都愿意和他在一起聊学习,聊情感,聊困惑。

几十年来,他一直是学生也是同事心中最喜爱的老师。他的言与行感动和震撼者每个同学,他的为人与厚道使每个和他同事过的人都终生难以忘怀,他的作风与情怀就是我们这些晚辈永远学习的。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但凡提起曲老师,无不表露敬仰之情,因为他待人诚恳真情!记得有名学生叫林爱玲,毕业多年,专门从兰州来张掖看望曲老师。我听后都感觉着非常感动,作为老师,这大概就是最高兴和愉快的事儿吧!

平易近人,不欺负「小孩」。曲老师比我大十几岁,而且常喊我「老师」,我知道我还不够格,但他就这么喊,说是小事,可实际上对我的鼓励特别大,同时也让我感到鼓励远比批评强大有力,而且无法抗拒!因为这让我在暗中加倍努力,少「贪玩」多读书,有出息。我很遗憾,到现在还无所作为,尚未给我国的教育教学和外语学科做出被大家所认可的贡献,即便是有的话,也是曲老用他的人格、为人、为事对我所影响的结果。我就是怀揣着他的鼓励、踏着他的脚印走到今天的,我从心底里感激这位老前辈!他是我永远为人、为学、为师的榜样和楷模!

学习与教学

几十年来,曲老都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他的一生几乎就是学习的一生,从不间断、从不停歇。就我所知,他所写包括政治、社会、人生、教育、学习诸多方面,汉语的英语的都有,他不但英语理解表达很好,而且国学非常有造诣,古典的、现代的、诗歌的、散文的、喜剧的小说的,可以说是样样皆通;但就他所写的学习笔记,我保守地估计至少也有一人那么高了,而且如此地工整、有数量也有质量,他给自己的儿孙留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若有人整理,付梓出版,将会是一份极其感人且有意义、并对后世具有影响力的事情!

曾记曲老当年为师之时,可以说是把一颗赤诚的心全部献给了教学和教育事业,始终坚持为学生负责、为学校负责、为教学负责的原则;努力工作,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的态度。非常热爱所教课程和自己的学生,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把学生放在首位,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行为;把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长期不断地研究教材和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他曾说:「语言类课程教学,发挥创新、丰富发展的空间很大,不断地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讲稿,精彩教学、激发学生不断求知的热情。成功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有限的教学生涯中实现愿望与理想、体现人生价值!」至今我记忆犹新。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曲老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点点滴滴之中,体现在最不起眼的小事小情中,曲老师是这样一位善于点拨人的人!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酷爱书画的年轻人欲拜到书画大师的门下学习作画。便带着自己花费整整一年时间才画成的一幅瀑布画去求见大事。大事看了那副画,轻轻摇头说:「还好,只是没能画出瀑布的声音!」一年后,这位年轻人再次求见大师,将一幅自以为更好的瀑布画新作奉给大师。

大师看了那幅画,再次轻轻摇头说:「遗憾,还是没能画出瀑布的声音!」又过了一年。这位年轻人颇有信心地再次另画一幅自以为完美无缺的瀑布新画奉给大师。大师看了那副画,还是轻轻摇头说:「年轻人,你还是没有画出瀑布的声音!」年轻人困惑了,诚恳地问:「老师,学生确实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请您明示!」大师提起画笔,在瀑布下的水潭边上画了两个相对而立的人,其中的一个人正双手拢音大声喊,另一个人正伸着耳朵仔细听。就这样,年轻人明白了怎样才能画出瀑布的声音,也终于领悟了书画的真谛。

感恩与回报

除了教学,曲老师一直坚持学习、读书、写作,虽然他所写的东西没有去出版,但这些东西凝聚着默默的付出和辛苦。他是抱着一片感恩的心情用自己的辛勤的一生在努力回报社会,影响新的一代学生和老师。人生在世,不管在哪个方面或领域,总是要奋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世上没有天才,所谓天才,只不过是勤奋一点罢了。他这个人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都在勤奋和努力。他也是在人生的韶华之年,置身于学校这片教育沃土,在教学一线工作了一辈子。如今他已退休三十多年了,祝他晚年生活幸福,健康长寿!「人生总要留点痕迹」。

常言「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得时莫夸能,不遇休嫉世」。不要抱怨自己运气不好、命运不济,老用这些无聊的问题浪费今天的时间,从而揉碎明天的机会,不值!「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斜」,美国文学家爱默生说:「如果我们知道怎样利用机会的话,那么,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就会和其他任何一个时代一样,是一个非常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时代。」曲老就是这样一位给我们在珍惜过去、珍重现在、珍视未来方面作了一个永远的榜样!并且坚持几十年。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他人生的篇章,他对党的忠诚、对教育的奉献精神感染并激励着我们!

教育是高山, 我掬一土,不能增其高;教育是大江,我捧一水,不能壮其阔;教育是大树,我添一芽,不能翠其绿;教育是大厦,我砌一砖、添一瓦,不能显其宏。可我真想在教育这棵大树的枝桠上,嫁接上我的两只手臂,像曲老师那样忠实而永远地和教育这棵大树在一起、并成为一体!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为穷而改节。

2011年5月9日于青岛清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