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首,画的竹子一般人欣赏不了,竟卖出千万天价

2024-08-29国风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之首,他的画风独树一帜,尤其是那笔下的竹子,更是别具一格。

这些竹子在他生前常常无人问津,被许多人视为怪异之作,甚至让人难以理解其价值。然而,时光荏苒,如今这些当年少人赏识的画作却频频拍出天价,令世人为之瞠目结舌。

到底是郑板桥的才华被后世重新认识,还是这竹子背后隐藏着某种特殊的寓意?郑板桥那独特的艺术眼光和他与众不同的画风,究竟为何在今天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寒门苦读:艰难岁月中的坚韧少年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江苏兴化一普通的小村庄里,一个注定要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婴儿出生。这个被父母取名为郑燮的孩子,日后以字号"板桥"闻名天下。

郑家虽然家境清贫,但父亲郑立庵却是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他虽然未能金榜题名,却将满腔热情倾注在儿子的教育上。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格外青睐那些能在逆境中奋起的人。年仅三岁的郑板桥就失去了母亲,这无疑给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给儿子一个完整的家,郑立庵续弦娶了郝氏。所幸郝氏善良温柔,对郑板桥视如己出。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小板桥的生活有了些许慰藉。然而好景不长,郑板桥年仅十四岁时,继母郝氏也撒手人寰。

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未击垮这个倔强的少年。在乳母费氏的关爱下,郑板桥愈发刻苦读书。他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日复一日的苦读终于有了回报,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岁出头的郑板桥考取了秀才功名。

这一时期的郑板桥,虽然生活困苦,却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常常在寒冷的冬夜里,借着微弱的烛光苦读。

有时候,连买油的钱都拿不出来,他就跑到邻居家的窗下,借着邻居家的灯光读书。这种刻苦精神,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举步维艰:生计与理想的艰难抉择

踌躇满志的郑板桥本以为考取秀才后,生活会有所改观。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二十六岁的他不得不在真州当起了教书先生。虽然收入微薄,但总算能让一家人勉强糊口。

然而,命运又一次和郑板桥开了个残酷的玩笑。雍正登基的那一年(1723年),郑板桥的父亲郑立庵离世了。

失去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本就贫困的郑家更是雪上加霜。为了养家糊口,郑板桥不得不辞去教师工作,开始以卖画为生。

这段时期的郑板桥,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曾用诗描述当时的窘境: "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

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郑板桥依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日以继夜地练习书法和绘画,在贫困中磨练着自己的艺术才能。

就在郑板桥刚刚适应这种生活时,命运再次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的妻子和伯父接连去世,这让已到而立之年的郑板桥在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正是这样的打击,让郑板桥更加坚定了改变命运的决心。

金榜题名:四十不惑圆梦进士

人到中年的郑板桥,深感时不我待。他决定再次投身科举考试,为自己和家人谋求一个更好的未来。这个决定无疑是冒险的,因为他已经年近不惑,而且家中还有老小需要照顾。

然而,郑板桥的决心却是坚定不移的。他常常废寝忘食地苦读,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雍正十年(1732年),近四十岁的郑板桥在南京乡试中高中举人。

这次成功给了郑板桥极大的鼓舞。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埋头苦读,为更高的功名而奋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乾隆初年的殿试中,郑板桥终于如愿以偿,考中了进士。

金榜题名的那一刻,郑板桥的内心无疑是激动的。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有了回报,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相反,他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一个出身寒门的进士,他更加清楚民间疾苦,也更加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为官清廉:心系百姓的父母官

金榜题名后,郑板桥开始了他将近二十年的仕途生涯。他先后出任了两个县的县令,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范县和潍县的政绩。

在范县任职期间,郑板桥十分注重体察民情。他经常微服私访,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他严令属下不得鸣锣开道,不得打出"回避"、"威武"的仪仗,就是为了能够真实地了解民间疾苦。

然而,初为官吏的郑板桥也难免犯错。他曾下令成立巡逻队维护治安,却不料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借机敲诈勒索百姓。

得知此事后,郑板桥立即严惩相关人员,并解散了巡逻队。这件事让郑板桥深刻认识到,治理一方不能只靠一腔热血,还需要智慧和经验。

吸取教训后,郑板桥在官员任用上别出心裁。为了防止官商勾结,他不用本地人任职,而是从外地聘请严于律己的客家人来管理县城。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大减少了贪污腐败的现象。

在潍县任职期间,郑板桥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治理才能。他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为民做主。

特别是对于那些仗势欺人的富商,郑板桥更是毫不留情。在他的治理下,潍县的政风、民风大为好转,百姓无不称赞。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严重的洪涝灾害让当地百姓陷入困境。面对饥民,郑板桥果断决定开仓放粮。这一举动虽然救了许多百姓的性命,却因为不合礼法而被上级弹劾。最终,郑板桥被罢去官职。

丹青寄意:笔底乾坤的晚年岁月

被罢官后,已年过花甲的郑板桥重返扬州,再次以卖画为生。然而,这次的郑板桥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为生计发愁的穷书生,而是一位享誉画坛的大家。

郑板桥的画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备受推崇。他擅长画竹,其竹画不拘泥于形似,而是着重表现竹子的精神。

正如他自己所说: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何尝不是他一生的写照?

郑板桥的画作价格也随着他声名的提高而水涨船高。他甚至亲自为自己的画作明码标价,题诗道:"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这种做法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然而,郑板桥的定价并非一成不变。对于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生活困难的贫苦百姓,他常常分文不取。

反之,对于那些为富不仁、横行乡里的官绅,郑板桥则会狮子大开口,而且还不失时机地进行辛辣讽刺。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离不开他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据说他痴迷书法到了极点,甚至常常在妻子背上比比划划。

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让他最终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 "板桥体" ,为中国书画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语·】——】

郑板桥的一生,从贫苦少年到功成名就的画家,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与挫折。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他的画作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屡创天价,不仅仅是因为其精湛的技艺,更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品格与精神。

郑板桥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什么是"两袖清风"的清廉,什么是"铁肩担道义"的责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