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道家成就理想人格的双重路径

2024-04-06国风

引言

道家哲学的服务宗旨一直都是「为民」「惠民」「爱民」,由君与民构建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

而道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对君主治国修身提出的基础要求,君主以圣人之治作为治国处世的基本准则。

对于百姓而言不仅成就国家安全稳定、安居乐业的国内局势,而且成就君主自身的光辉伟大形象,通过向内求己与向外求道的双重路径成就君主的圣人理想人格。

向内求己:复归于婴儿

在老子眼中,圣人是一种自然淡泊、恬淡寡欲、虚静谦卑、无为博爱、内心赤诚的完美形象,这种近乎无瑕疵的理想人格如同婴儿般纯净美好。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国之君想要在乱世中自立自强、屹立不倒,不论从修身还是治国视角出发,应当效仿圣人的理想人格,即如婴儿般纯粹自然、安静自由的成长发展。

老子曾言「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具有婴儿般特质的圣人在自身修养层面善于运用柔弱致强、谦卑处下的方式,发挥出母性柔和慈爱的特性造化自然万物,实现「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的目标。

圣人遵循天道的运行变化,使得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自觉依照「道」的方式方法有条不紊的运作发展,最终实现「道」生养万物、孕化万物的自然过程。

除了自然界的万物,圣人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即德性的修养。「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载营魄的目的是抱一,达到的效果是无离;专气的目的是致柔,达到的效果是婴儿;涤除的目的是玄览,得到的效果是无疵。

这里道家的修身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身体与精神的结合,使得身心合一,圣人不再是一种虚幻、象征性且可望不可及的存在,而是实实在在的与大众一般具体实际的一种客观存在。

将老子之「道」由形上精神的抽象层面转而为具体的可触摸的立体形象,圣人成为大众崇拜与效仿的理想人格。

二是精气的聚合使得圣人的理想形象变得柔和顺从,圣人达到婴儿般的状态即是「道」的化身,使得君主修身养性遵循「道」的自然规律与变化运行达到精气凝聚合一、虚静柔和的最初状态,将天地万物与自身相联系达到万物与我为一、尊道贵德的理想境界。

三是清除内心的欲望与杂念,做到心灵清澈如镜,不受外界的丝毫干扰与纷争专注内心的修德养善,将自身德性的修养与天道之德相比较通过自我的道德修炼与去除欲望的过程,达到无为见道的最佳状态。

道家圣人的理想人格不仅是君主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且更是将君主融入百姓之中进行考察与体悟。

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人士屈原被朝廷小人陷害最终被楚怀王弃用后投湖自尽,其曾言「众人独醉为我独醒」的名言,将自身的清醒认知与现世的浑浊人心作以比较,讽刺现实君主无法辨别真实人心的丑态。

美德与恶行本是一对相反的概念,而现世的百姓错将恶行作为美德并竞相模仿使得真正的美德无法彰显,却将恶行肆意展现。

君主效仿圣人美好光明的玄德使其言谈举止与百姓相比背道而驰,君主必须通过自身德性的彰显与内心的真实判断为百姓树立正确的榜样形象,引导百姓重塑正确的价值观与判断力,让百姓从错误的精神世界回归到正确的思想境界。

正是因为君主融入百姓的生活之中并深入体悟,才可以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将一己之身的道德修养感化百姓错误言行,凸显君主向往的内圣美好形象。

向外求道:复归与无极

道家圣人的理想人格除了君主向内追寻无极、朴的圣王之道。自身的德性修养与品德提升,体现在以下方面。

自然与无为的视角作为天下之王的圣人遵循「道」的基本原则主宰世间万物的生成变化,内心包容一切如水流般滋养万物的生长发育而不自持,关注万物的运行演变而不加以任意干涉。

内心德性充盈饱满却保持谦卑的姿态,甘于奉献自身的所有力量造福于万物,具有主宰一切的绝对权威而又乐于无私奉献,这种主宰与奉献之间的关系使得世间万物绵绵若存、持久繁荣,因而圣人成为天下谷神一般地存在。

作为「道」的化身是天下所有物的开端与源头,最终复归于自然。自然界万物具有将自然的特性延伸至人类社会则成为圣人之治的治国原则,即无为而治。「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圣人治国以无为作为国家治理的方略,加之将「道」的德性彰显于世,国家治理在道与德的双重作用下发挥出治国的最大功用。

即百姓的自然天性得以释放,展现出犹如孩童般的纯真质朴之心,圣人作为百姓的大家长虽不强加意愿与任意干涉其日常生活与劳作。

但遵循天道自然与社会演变规律引导百姓在正确的思想道路上前进发展,给予百姓的自由,也是有条件的自由,并非绝对个体的肆意而为、无恶不作,而是将天道作为国家治理最高的信仰与法宝对百姓自由自然发展地释放与包容。

百姓之心如同孩童般纯净善良,其言语举止思考的范围内容展现于世人的也皆为纯真美好,因而,圣人自身修养以自然为本,治理国家同样运用自然之法使得国家的政治思想掌握在自己手中。

道与物的关系视角圣人遵道而行,无论面对自然万物还是社会事务都具有美好的德性。圣人如何处理天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呢?

老子认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对于自然万物而言,万物精气凝聚顺应天时而自发生长展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和气景象,圣人的德性犹如赤子般醇厚,虽外形柔弱却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

正因为柔弱处静故而胜于刚强处动,使得蛇虫鸟兽无法轻易伤害圣人之身,进而保障圣人的身心安全。

老子又从反面论证圣人之德与自然万物的关系问题,若刻意追求延年益寿并强行运行精气的融合则违背了自然而然的生化过程,使得柔弱虚静的万物运作变为刚劲有力的蓄意为之,即是有为而之,故破坏了万物自生自长的和气状态。

其结果变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即加速万物衰亡的进程,失去持续长久的生命活力,与「道」是背道而驰的。

对于社会事务而言,得道的圣人无论是处理国家政务还是处理君民关系均要做到「以和为贵」。

「和」体现在对万事万物的极大包容与忍耐,允许个体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区别性,但整体应保持物我一体、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使得在普遍性中看到特殊性,特殊性中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在处理不同的政务事件,整体把握根本的原则方法却在处理过程中因事而论,考虑到事件发生的特殊性与关键点,以不同的方式妥善处理各种问题。

在处理君民关系过程中,顺应百姓的自然本性发展,不加干涉但却引导百姓遵循天道在正确的方向行为处事,虽无为执政却以百姓之心为心,时刻关注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与行为动态,将百姓的耳目口见作为自身的亲身感受,实现「有为」治理。

治国的方案策略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真切的关照与公正的爱护使得君民关系得以长久稳定和谐地发展。

为政的视角圣人的理想人格在为政治国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通过自身遵循「道」的规律与原则,摒除一切杂念与欲望,显露出纯净无私的赤子之心,即复归于婴儿。

而具有赤子之心的圣人在面对国家治理之中是以百姓之心为心,抛弃了自我的存在,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国家一切事务皆以百姓的根本利益为主,将百姓的安居乐业与健康幸福作为执政之本,因而无论是对外外交或是对内治理都是把握主动权并积极为百姓谋福利。

结语

道家成就理想人格即为圣人一般的完美形象,通过对内对外两种路径实现中国哲学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

圣人对内修身养性,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彰显德性的完美无缺指引世人走向正确的修身之道与处世之道。

将自身融入百姓之中,体悟百姓的所思所想,以百姓为中心甘愿奉献自身力量服务关爱百姓,使得玄德照耀世间万物。

圣人对外自然无为,治国理政之中包容臣民的自然天性,以百姓之心为治国的根本立足点,有节制的放任自由却时刻关注国家的政治运行。

正确引导百姓在精神境界、价值观念的正确导向,具有绝对主宰的权利却又甘居于卑位无私奉献,与臣民构建和谐的君民关系,使得国家发展长治久安、万年永续。

参考文献

【老子·十章】

【诗论】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