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曾师感悟:太容易说「对不起」的人似乎根本不把「对不起」当回事

2024-01-09国风

我们每个人都要明白,责任是推不掉的,越想推的人越推不掉。

「曾仕强每日箴言」

西方人之间经常说「对不起」。

某些外国人喜欢抱怨中国人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肯开口说:「对不起,我错了!」

于是,中国人也开始附和:「爱面子,所以不认错。」

有人说我们「找理由」,有人说我们「文饰得比较好看一些」,也有人说我们「讲门面,自己找阶梯下台」。真的吗?好像不尽然。

01.太容易说对不起,是没有责任感的体现

现在的很多中国人时常把「对不起」挂在嘴边,特别是「时髦」的年轻人,背后背着大背包,却任意地晃过来转过去。

走过去的时候,碰到某甲的头,赶快说:「对不起,对不起。」走回来,又打中某甲的头,赶快再说:「对不起,对不起。」

请问,如果你是某甲,你会有什么感想?

太容易说「对不起」的人,似乎根本不把「对不起」当一回事。

当他说「对不起」的时候,犹如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

这种人的「对不起」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即使言明「我错了」,看上去也不过嘴巴说说而已,就算开口说:「对不起,我错了!」又有什么用?

现在一些年轻人为赶潮流,学习西方人的言行,时常把「对不起」挂在嘴边。你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可能回答:「人家外国人都是这样的!」

现代资讯交流快速,我们已经扩大范围,将责任推到遥远的外国了。

中国人「谦虚」的美德,已经被视为「虚伪」而加以推翻。

年轻人动不动跷起大拇指,认为自己了不起,问他为什么如此?可能答案也是:「人家外国人都这样嘛!」

「推、拖、拉」的道理原本没有错,却被人解读错误,以为「推、拖、拉」是一种单纯的运作目的在「推给别人」。

把责任推给别人,原本是一种权宜之计,先暂时抵挡一番,当作障眼法或是挡箭牌,以骗骗别人,自己则深入检讨,赶快设法补救。

如果连自己都相信是别人的责任,那就完了,变成一种无可挽救的、没有责任感的心态。

02.别抱着把责任,推出去的心态说对不起

中国人无论大事、小事,都可以把责任推给别人。

比如丈夫出门回家,看见妻子站在门口和路人吵架,不分青红皂白,马上加入「战」线,站在妻子这一边,把责任推给对方。

顾客坐进豆浆店,喊道:「来碗甜豆浆,一个烧饼和一根油条。」

服务员不应答,因为客人很多,如果每个人喊完之后都出声应答,岂不麻烦,不弄错就好了。

可是服务员端上来的是一碗咸豆浆。顾客说:「小姐,我要甜的。」服务员疑惑:「明明听见你说要咸的,怎么又变成甜的?」

顾客肯定地回答:「是你搞错了!」服务员也同样坚定:「先生,我没有错,是你说错了!」

政府官员检讨缺失时,也一定把责任推给下面的人,说是下面办事的人「因循苟且,得过且过」,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为什么从来不想,自己这几年来始终居于高位,又不是刚刚才从外国回来,平日天天在监督、指挥、抓方向,如今竟然完全没有责任,要不要命?

我们每个人都要明白,责任是推不掉的,越想推的人越推不掉。

大家听到大官的指责,嘴上不说,心中哪有不嘀咕的?民意、民意,并不是说出来的才算民意。

有过失就要下台,现代中国人似乎相当认同这个观点。

殊不知高级官员所负责任范围颇广,发生过失的机会甚多,有过失就要不分缘由,一律下台。

那是加速高级人才的折旧,而且经验也累积不起来,难道真的是好办法吗?

在「权责不分明」的环境中,把责任推出去,无疑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式。

然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表最后加上一条「其他」,又怎么能够期望「权责分明」呢?

在这种情况下,把责任推出去,推不掉就会抗争,几乎成为现代中国人难以抗御的心态。

放眼看去,整个社会尽是如此这般,我们又将何以自处?

抱着把责任推出去的不良心态,即使说再多的「对不起」也没有意义。

虽然现代中国人可以像西方人那样,也把「对不起」挂在嘴边,似乎十分有礼貌。但以中国人的观点,却是:「对不起有什么用?」

03.我们重实际,不重形式

一般来说,「对不起」只能用来向陌生人或交情不够的人表示相当程度的歉意。

交情够时,应该更进一步,想出具体的方法来补偿,效果比较良好。

「对不起」,常用于下对上,较少用于上对下。 长辈向晚辈说「对不起」,晚辈就相当不好受。

这并不是权威或者层级在作祟,而是中国人最明白「让长辈或上司向我们说对不起,吃亏的总是我们」的道理。

上司向部属说「对不起」的时候,心里免不了有些不愉快。

部属又坦然地接受上司的对不起,更加促使上司用心抓部属的缺点,结果当然是部属吃亏。

「对不起」有两种含义,一种完全是形式上的,嘴巴说「对不起」,心中则没有丝毫「对不起」的感觉。

有些人严重到用「对不起」来开玩笑,他们认为:反正只要随便说一声「对不起」,便什么事情都没有,还有什么不能开玩笑的?

另一种则是实质的,心里非常难过,觉得十分抱歉,以致连「对不起」也说不出来。

我们是「重实际、不重形式」的民族,一旦有所差错,就应该以实际的行动来「善补过」。

让孩子从小养成说「对不起」的习惯,会不会因此放松自己,常常做出一些真的「对不起」 他人的事情呢?

人非圣贤,不可能不犯错。孔子只教我们「不贰过」,不要一错再错,并没有要求我们永不犯过。

但是,做事和做人一样,都需要「慎始」。一开始便考虑会不会造成他人的不便,会不会造成别人的不安。

如果会,就要设法避免,自己修治自己,自己管好自己,时时谨慎,事事小心,不要做「对不起」自己或别人的事情;

这样就可以不必说「对不起」,而不是做了,才到处说「对不起」。

万一防不胜防,出了意外,做出对不起他人的事,也要发自内心地道歉,不可以随随便便说「对不起」。

老话讲「一个唾沫一个钉」,中国人是不会随随便便说「对不起」的,因为我们是负责任的民族。

小事情可以用「对不起」化解,但一定真心诚意,否则很容易变成习惯性的敷衍。

而且有些事情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就能掩盖的,一定要配合实际行动去弥补和改正。

所以说,「对不起」的背后要有真诚和责任心,才能让这句话真正的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