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 菩提萨埵 」之简称。 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 ,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大乘佛教传入中华后,汇融儒道之学慢慢派生出地位仅次于佛,有具体司职的菩萨信仰。
随着佛教中国化进程的不断完善,菩萨信仰的日益深入,人们不断地遴选出更能够寄托他们的现实苦难, 帮助他们实现圆满梦想的大智、大勇、大行、做大牺牲的菩萨,从而形成 文殊、观音、普贤与地藏这四大菩萨 。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是梵文Maňjuśr的音译,略称「文殊」,意为「妙德」「妙吉祥」等。其典型法像是顶结五髻,手持宝剑,坐莲花宝座,骑狮子,表示智慧与辩才锐利及勇猛。
传说中的文殊菩萨在诸大菩萨中以智慧辩才第一而著称。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全称「观世音菩萨」, 梵文Avalokiteśvara的意译,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此乃大慈大悲的菩萨,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种大难。凡世人有难,呼观音名皆可获救,由于世间受难者甚众,对观世音俗定的典型法像是千手、千眼,持各种法器,表示法力无边,专司对人苦难的拯救。观世音主张 「随类化度」 不分贵贱贤愚,要救一切人的苦难,故称「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文Samantabhadra ,也曾译为遍吉菩萨。他主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代表「德」与「行」。据说他有延命之德,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为佛教弘法工作,
所以他的美名尊号是「大行普贤」。其坐骑白象是他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
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为梵文Kṣitigarbha的意译,【地藏十轮经】中称其「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也有「地藏王菩萨」
的称谓。据佛经故事,他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牟尼入灭而弥勒尚未降生世间这一段时间度世。 据【宋高僧传】记载,他原是新罗国王子,姓金名乔觉,削发后于中国唐玄宗时期来华入九华山,数十年后圆寂,时肉身不坏,竟以全身入塔。 现九华山有肉身殿,传说是他成道之所在。
金银铜铁四座山
四大菩萨职守各异,以表大智的文殊师利菩萨据山西五台山,表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据浙江普陀山,表大行的普贤菩萨据四川峨眉山,表大愿的地藏据安徽九华山为四大应化道场。民间将四山分别称之为金、银、铜、铁,用以标示其行愿道行的精神内涵,所谓「
金五台
」是喻文殊菩萨智慧有如金子,映射着佛的精神,光耀四方。「
银普陀
」则是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肠比作银子般洁白无瑕。而「
铜峨眉
」是对普贤菩萨愿行广大,无处不在的况喻。」
铁九华」
是以铁的坚硬比喻地藏菩萨发愿如铁,要尽度六道轮回中众生,拯救各种苦难,方能成佛的恒心。
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
文殊师利菩萨坐莲花宝座,骑狮子,手持宝剑,显其智慧、辩才和威猛,道场置守于山西五台山,这是泱泱中华几支主要民族文化的交汇地。
文殊道场显示中国佛教消弭兵祸战乱, 求四方吉祥,以德化众,理喻万方,推行文化一统,争取民族团结,祈求国家统一和完整的理念
。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
观世音菩萨戴天冠,一般为手持杨柳枝净瓶,立于莲花中。道场在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其海天一色,碧浪滔天, 喻苦海无边,亦对应佛法无边。观音的道行——大慈大悲, 其满足世俗民众心理需要的程度可以说是无限的,
佛教称之为「无尽意」, 其「慈悲」 是面向哀苦无告广大民众,融汇中华文化精粹的「仁爱」「兼爱」而直指人心。
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普贤菩萨道场地处中华内陆的四川峨眉山,其「
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意。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 故以为名
。」从普贤所具德行看其立道场于中华内陆四川的原因,乃在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与社会环境趋于相对稳定,自然为多种文化不断沉淀的良好区域;而其从最早成型、完善的农耕文化中生成出的较为普遍的生活方式,则为大乘佛教准备了得以充分想象的空间。
九华山——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则属另一种情况,地藏菩萨与地狱、苦难同义。他的道场在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地处中国腹地。在古代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社会动乱,这里多首当其冲。封建统治者对这一区域的统治,从来要严酷得多;人们的生命及生活所累要比其他区域沉重得多。
地藏菩萨因发大誓愿,要救度六道轮回众生,救各种苦难,否则决不成佛,由此它获得了「大愿地藏」的美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