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聊斋:也说温故而知新

2024-03-14国风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云溪子

欲知新,需要有读书、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动脑筋联想、思索……以我之浅见,书要读,读书莫忘「温故」,温故应求知新。

漫画/边峰

「温故而知新」,是读书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据查,此语出自【论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的意思,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关于这句话,朱熹有过被认为是权威的解释,各种说法不少。我不想辨析各种含义,而突发「妄想」,把「温故而知新」看作一种学习方法。我以为,夫子说的是知识温故而知新;既然知识可以温故而知新,读书又何尝不可以如此呢!再延伸一下,书与「事」之间是否也是这样呢?如果把这作为一种读书方法,是否也可以理解为此说鼓励我们不能把读过的书一扔了事,而要不时温习,温习读过的书,不仅能加深原有的记忆,还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获得新知识。不仅如此,还可通过温故(重读某书),获得对眼下面临事物的「新」认识。

有的书读一遍,似懂非懂,再反复读两遍,觉得一遍比一遍懂得多了。前些年,我读【易经】。读第一遍时,除了一些比较浅白的话语,稍知其意之外,其余的几乎都是一头雾水。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比较不同的注释,前后参照,反复思考,每读一遍都觉有所得。不知此种情况,是否属于温故而知新。

那年,我在福建武夷山的永乐禅寺读到一联:「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字面的意思我大概明白,大意说的是:竹影晃动扫着台阶,可台阶上的灰尘没有动;月光穿过深潭直到潭底,然而水面上却没有留下痕迹。此联道出上述两个现象,含有什么深意呢?想了好一阵,始终不得要领。一日,偶重读【六祖坛经】,又一次读到那个著名的争论。有一天,广州法性寺内,风吹旗幡,幡随风飘动。有僧说是「风动」,另有僧反驳说是「幡动」,两方争论不休。这时,六祖上前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读到这里,我心里一闪念,想到了永乐禅寺的那副对联,都是「禅宗」,都是动与不动!想着想着,似乎明白点什么。我觉得,禅宗主张人的「心」是空灵、虚寂的,只要心不住相、不为外物所染,外物的有无、动静与心何干!那副对联的含义大概是:在佛家看来,有无、动静一念而已,不要执著于相。

这应该是温故而知新吧。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道德问题的说法很多,说道德大大进步了的有之,说道德滑坡者有之,崇尚西方道德者有之……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乃礼仪之邦、道德之地。现在面临这种状况,许多人开始提倡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光大传统美德。

那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本精神、或者说核心是什么呢?不少专家、学者、官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又感到不那么满足,觉得或太宽泛,或概括不到位,或没有刨到根儿上。我也想过,可思来想去,总不得要领。

一次,我翻阅读过多遍的【易经】,书上的几句话让我心里一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是主张天人合一的,在天地间为道,在人为德,于是有「道德」之说。如果说天行健、地势坤是道,那么与「天道」合一的「人德」,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民族上下几千,遭遇了无数天灾人祸,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雨坎坷,血可以洒,泪可以流,但始终没屈服、没倒下,一代又一代百折不挠地向前走,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这不就是「自强不息」吗!几千年,中华民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各民族之间友爱和睦,礼待外人,中国成为礼仪之邦、文明之土,这不是「厚德载物」吗!

于是,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中华民族精神、优良传统的核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传统美德和其他各种良好品格的根。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认识,也许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不过我「自我满足」了。

此亦温故而知新吧。

日月如流,时光不会间断,宇宙万物相连相续。世界就是在新新故故、故故新新的螺旋式上升中发展的。人的认知也是如此,在「新、故」不断的相续、更替中积累、升华。新故是相对而言的。用时间来划分人的认知、知识的新故,是一个重要的标准。昨日之新,也许今日已为故;今日之新,可能明天就「故」了。但我以为,就具体的人而言,认知、知识的新故,还应该有一个标准:已知为故,从不知到知,即应为新。所谓「温故而知新」,当是指从温故中得到了新的知识,也许这个「新的知识」别人早已知晓(对他人来说是故),而你以前不知,现在知了,于你则是「新」。

温故而知新的「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并非「温故」就自然而然地一定能知新。欲知新,需要有读书、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动脑筋联想、思索……以我之浅见,书要读,读书莫忘「温故」,温故应求知新。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2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