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人物志-体别第二】篇一

2024-01-21国风

【原文】

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故咸而不鹻(jiǎn),淡而不(kuì)。质而不缦(kuì),文而不缋(huì)。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

个人解读:

这段的生僻字有点多了,为了方便理解还是附译文吧:

中庸品德的本质难以用语言表达。因此是虽咸却不苦涩,清淡却并非无味;质朴而非无纹饰,有文采而不炫耀刺目;既具有威严且能怀柔,既善于言谈又能沉默;处事可变化而无定规,以通达成功为准则。因此高亢的人则过分,而拘谨的人则能力不及。

中庸这个词汇,打出来就有些不甘,似乎没有几个人是愿意能跟庸字挂上钩的吧。

我又去翻了字典,可是当我拿起字典的时候却又突然忘记了怎么查字典,哎,这是怎么了,难道已经不堪到如此地步了吗?我是否应该去买一本【教你如何查字典】,然后重新温习一下事物的本来呢?既然如此,那我还有什么不甘的呢?

翻来翻去的似乎也没有找到什么相关的好字眼,似乎庸字的起源就注定了不是成就什么非凡伟业的地位,再加一个不上不下的中字就更加的不值一提了,然而儒家却提倡这种道德标准,并为历代儒客遵循与推崇之道德标准。且不论单字或者组合的意义,儒家推崇这种品质就很值得深究了。

但从字面的表象而言,就是平庸、平凡,中正而又不偏不倚。从易经的角度大概就是潜龙勿用,亢龙有悔之间吧,然而这个境界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因为这个尺度很难把握,低了就是随风摇摆墙头草,高了就是世故圆滑和稀泥的八面玲珑,尤其是近代又被包装成所谓的高情商,着实是可悲。

中庸之德,其质无名。第一瞬间就让我想到了老子的道德经里那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这个词一出来就已经不可名状了,可以名状的都是大多数人能接受到的,无以名状才是本来面目。儒家已经把中庸这个词拔高到无名的高度了,那岂不是几于道了?

然后细细品

来,似乎又与庄子的龙蛇之变木雁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处,能做龙的时候就腾云驾雾翱翔宇内,要做蛇时就混迹于江湖之间,与虫蚁为伍,用更简洁的话应该就是在合适的时候去做该做的事,时运不对就潜藏蛰伏,不因成龙而亢奋,因为要知道亢龙有悔的道理,不因化蛇而自暴自弃,因为要明白潜龙勿用,在进退取舍之间应用自如,这大概就是那种境界吧。

然而在我逐本溯源的时候发现,庸的最初原来就是大多数,可是儒家将其提升了一个层次,于大多数中的平凡而得不平凡之果。毕竟大多数才是常态,可就是将这种平凡持续到极致,那么就已经是不平凡。就如【天道】中丁元英所说,这个世界本没有神话,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神话,所谓神话,不过是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普通事物。用一句俗套一点的话说就是,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丽,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仅此而已。

中庸之道大概就是修行之道吧,保持中正,在不偏不倚中前行,就是孔子提倡的吾日三省吾身,给自己定下一个标准,遵照这个标准每日审视自己、纠正自己,不断修复,改正,持之以恒,就是现在所谓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