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历史的尘埃——杏花開了,煙雨來了,江南還是那個江南麼?

2024-03-13国风

瑷瑅 /文

▲[明代]周之冕【杏花燕子图】,纸本设色,26.5×36.3cm。上海博物馆藏。

二月杏花 -花神杨贵妃 ,史志有

本篇约3000字,阅读约需要8分钟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些诗句是不是都极美?

但好像都不是唐诗?

论诗,无疑以唐人为第一。然而,如果言及杏花诗,则宋人亦不遑多让。尤其陆放翁那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极是喜爱。雨水已过,春天悄然而来,又到了杏花时节。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

梅花送走冬日,春风吹红杏花。

在古典中国,常把农历二月称为杏月。此时气候回暖,春色盈野,杏花次第开放,云蒸霞蔚,占尽春风。宋人朱淑真咏杏花云:

浅注胭脂剪绛绡,独将妖艳冠花曹。

春心自得东君意,远胜玄都观里桃。

而宋尚书则不假思索写道: 「红杏枝头春意闹」。 语句虽俗,却也写实。一个「闹」字,春天彷佛就在眼前。看那边,「一枝红杏出墙来」,它有什么话说要告诉我们么?

▲ [明代]周之冕【杏花锦鸡图】,绢本设色,157.8×83.4cm。苏州博物馆藏。

杏花是中国的原产花卉(西方国家的杏树据说是由丝绸之路传入),已有超过4000年的栽培史。殷墟甲骨文中就有「杏」字,与现在的字形几乎一样。杏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也较早,中国最早的历书【夏小正】中就说「正月,梅、杏、杝桃则华」。和桃花早早走入诗人的视野不同,杏花在文献中更多是和农桑联系在一起。西汉【汜胜之书】说「杏始华容,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杏花初放,开启的是春耕的序幕。

盛开时的杏花,艳态娇姿,繁花丽色,胭脂万点,占尽春风,惹得一代名相王荆公也不禁写诗赞曰: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北陂杏花】

最早的杏花诗则出自南朝庾信的【杏花】,诗曰: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暎村坞,烂熳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这可谓中国文学史上咏杏花的开山之作。诗人以华美的辞藻和浓艳的色彩,描绘出春日原野上杏花怒放的绮丽风光,让人神往。至此,杏花作为咏物题材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转自唐代,杏树成为园林景观的重要花木,长安曲江畔就有数十亩杏园,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作为早春的应景花卉,杏花开时美若云霞,香飘远陌,深浅不一的杏花与碧绿的江水相映成趣。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 ,曲江杏园是当时春日观花赏景的好去处。

▲ [南宋]马远【倚云仙杏图】,绢本设色,25.8×27.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更为重要的是,早春二、三月是唐代科举放榜的日子。每到这个时节,曲江杏园就会举办探花宴。黄滔在【放榜日】中说「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岁岁人人来不得,曲江烟水杏园花」。在杏花烟霞中金榜题名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杏花也被称为「及第花」。「遮莫江头柳色遮,日浓莺睡一枝斜。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连巷陌女子都知道,折得曲江杏花,便是进士登科。所以,高蟾说「日边红杏倚云栽」。南宋画家马远曾以为题作画(见上图)。曲折多变的花枝从左下角伸出,枝上粉白花朵层叠盛开,淡红花蕾含苞欲放,透露出华贵之气。

那时,杏花还有多色,比如:粉红色、梅红色、红色等。这早在西汉【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东海都尉于台,献杏一株,花杂五色,六出,云仙人所食。」南朝【述异记】一书中也谈到,天台山有五色的杏花;六瓣,叫仙人杏,核内双仁。此外,杏花还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一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诗曰: 「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诗人对杏花的观察十分细致。

在诗人的笔下,杏花常与江南的春雨连在一起。如上文提到的陆游在临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僧人志南春游时「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陈亮也不忘 「怎向江南,更说杏花烟雨」 。到了元代,诗人虞集渴望辞官回到故乡江南,在【风入松】和【腊日偶题】中先后写到 「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为报道人归去也,杏花春雨在江南。」 自此,温润清丽的杏花春雨成为江南美丽富饶的自然风光和轻柔宜人的人文气息的经典写照,也成为经久不衰的画作题材。如清代王翚【杏花春雨江南】(见下图),舒卫【又题杏花春雨江南图】,赵怀玉【题刘二赞善兄杏花春雨江南图】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 [清代]王翚【杏花春雨江南】,绢本设色,81×51cm。辽宁省博物馆藏。

细说起来,在中国,杏花是栽培最广泛的植物之一,在华北、西北和华东地区多有栽种。它既能赏花又能采果。传说,这源于「三皇」之一的燧人氏(「燧皇」)的发现——他也是二月杏花花神之一。

据【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另据【尸子】云:「燧人上观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为火也。」其中取火之木,即为杏树,他教人取杏树之火煮食,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位列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之首,尊称「燧皇」,同时亦以他为二月花神。

▲[北宋]赵昌【杏花图】,绢本设色,25.2×27.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今,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有燧皇陵,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古代文献记载燧皇陵原有陵冢、陵碑和大殿、东西厢房,神道有牌坊、功德碑、石像生等,古柏参天,郁郁葱葱。后毁于战火和黄河多次泛滥冲刷淤积。196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来此考察,拍摄「燧人氏陵」照片一张,证实了燧皇陵的存在。在「文革」中,石碑及石像生被毁坏。据明代【归德府志】和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商丘县志】记载:「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相传为燧人氏葬处。俗云土色皆白,今殊不然。」2008年6月,燧皇陵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5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之光」终于开始被保护了。

而在燧皇之外,二月还有一位花神——她即是妇孺皆知的贵妃娘娘杨玉环。据一代昆剧名伶曾长生先生口述、苏州市戏曲研究室记录整理,徐凌云、贝晋眉校订的【昆剧穿戴】一书记载:二月花神「凤冠、红女官衣、湖色丝绦、花裙、白彩裤、彩鞋、手执杏花」,为五旦,扮杨玉环。传说,在「安史之乱」平息之后,玄宗皇帝欲移葬贵妃,但见马鬼坡下一林杏花,无处寻觅贵妃之坟,后人便以贵妃为杏花花神——从而不免为杏花蒙上一层悲凉的色彩。

还记得【宋词三百首】,开篇即是一阙「杏花词」,云: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说杏花如是白色的丝绸,轻轻叠叠数重,若隐若现的一抹浅红如是淡淡的胭脂,随风送出屡屡清香,蕊珠宫的仙女见到也不免有些妒忌。然而,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这是贵妃娘娘杨玉环的命运,也是这阙词的作者赵佶——宋徽宗的命运。他的杏花与鹦鹉流落何方?(见下图)

▲[北宋]赵佶(宋徽宗)【五色鸚鵡图卷】,绢本水墨设色,53.3×125cm。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不知道是杏花的幸运,还是杏花的不幸?它的生命居然和两位君王及一位贵妃娘娘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想到这里,我的盼望有些急切了——巷口卖杏花的姑娘怎么还不来?

杏花蕊中藏着贵妃娘娘的精魂。

那么,我将从故乡请来年岁最长的仙姑帮她还魂,然后请她讲述大唐的故事。当然,我也希望可以欣赏到她的霓裳歌舞,更希望她可以带我们回到大唐,她微笑着答应了。我们坐着仙鹿牵引的花车奔向长安,在杏花村遇着牧之,他热情邀请我们停下来歇息一下。杏花酒是极好的,必须尝一口,谁知不胜酒力,待醒来发现自己呆在原地,一片水泥森林之中。方才那一幕,不过是自己等待卖花姑娘时的幻觉。且不说贵妃娘娘,即便卖花姑娘也是久不见了。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可往何处寻?

杏花开了,

烟雨来了,

江南还是那个江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