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上联:把酒三分醉
平仄:仄仄平平仄
「把酒三分醉」,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的饮酒状态,即饮酒至微醺,既有醉意但不至于失控。这种状态既能够享受饮酒的乐趣,又能保持一定的清醒。这一诗句引申强调在为人处世中保持适度,不过度,不逾矩,以保持好的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适度、自制和智慧的重视。
出处: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转朱阁,低绮户,照⽆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丙⾠年的中秋节,苏东坡⾼兴地喝酒后写了这⾸词。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即包含了「把酒三分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举杯邀月的情景和微醺的状态。喝酒的最好状态,不是小酌一杯,不是酩酊大醉,而是微醺的三分醉。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的状态,让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朦胧美好。整个人也更加轻松自在,进退自如。喝酒如此,做人也应如此。
下联:烹茶半日闲
平仄:平平仄仄平
恭请师友妙笔赐下联斧正。
茶最早是作为一种羹饮。到了唐代之后,烹茶开始成为文人墨客人交友的主要方式之一。「烹茶」指煮茶或沏茶。这是一种年久日深的闲适。一壶春茶,静若光阴,一盏情意,不离不弃。「半日闲」则是一种幽静、悠闲的意境。让人感到心境宁静、安闲自得。体现着一种放松身心、感受内心平静的意境。人们可以在这种意境中沉淀心情,寻找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出处: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一说「又得」)浮生半日闲。」诗人描述在竹院与僧人的烹茶对话,得到了半日闲适,也悟得了对待人生的心态,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保持平和心态才能笑对人生,憧憬未来。「偷得浮生半日闲」,并非消极人生,而是在自然中找到了一种生活的智慧。
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唐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闲聊之中,终于解开了苦闷心结,终使自己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写此诗于寺院墙壁之上,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把酒三分醉;烹茶半日闲。」强调的是适度处事与享受生活,既不过度放纵,也不拘泥于事,保持一种中庸平衡与和谐的人生态度。晚清名臣曾国藩为官四十年,之所以能够从芝麻小官升迁为两江总督,靠的就是凡事不张扬与较真,这是他辉煌一生的大智慧。
曾国藩不遗余力地锻炼湘军,四处征战,几险丧命,培养了李鸿章、左宗棠成为国之栋梁。却在平定太平天/国、位极人臣之时,却将自己的功劳归与他人,并主动将湘军裁撤。将收复南京的主将功臣、自己的亲弟弟曾国荃打发回家。他懂得官场复杂,最忌功高盖主的朝堂。「天道忌巧」是曾国藩的座右铭。他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多次告诫家人:天道忌巧,难得糊涂,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为人处世,不在于你有多精明,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懂得「天道忌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