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元代【富春山居图】全卷赏析

2024-03-19国风

本文/图片 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

图片均搜集自网络公开资料

编辑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

仅供爱好者参考

版权声明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黄公望 元 【富春山居图】全卷及其中的人船屋细节欣赏】

如果说宋画代表了中国画的雅与势,那么,元画的淡与逸则是任何时代都难以企及的。

元代的「落寞」文人们隐居山林,砍柴打鱼,却无意中将山水画推向了又一个巅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画便是【富春山居图】,当把它放大,黄公望藏在画中的秘密才慢慢显现。

黄公望出生两年后,蒙古人建立元朝,这个历时98年的王朝鲜有汉人被委以要职。当然,从南宋过渡到元朝的文人们也耻于服侍「异族」,他们多数隐逸山野,沉醉丹青,不问世事。

民众在元朝被分为四个等级,依次是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黄公望属「四等公民」。近7米长的【富春山居图】里共有8人,也都是四等或三等人,他们看似只是山中普通的看客、渔夫和樵夫,实则非同一般。

画中人,有1人端坐凉亭,从他的幞头帽子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汉人士大夫。他目光随意的射向远方,若有所思,也许在看水里自在的野鸭,也许在与船上闲适的渔夫对望。

在这样的情境中,两人的身份可以互换,士大夫可以变成渔夫,渔夫也可以变成士大夫,黄公望用暗喻的方式表露了身处元朝的文人们的无奈。

无论是松林间的垂钓者、浩渺江水中的两位好友,还是桥上的砍柴人,黄公望都只用了极少的笔墨。处于大自然中的他们显得极其渺小,这种由笔端生发出的世界观与宋代大相径庭。

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代文人们,创作更加自由,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他们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开始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画中共有5只船,只有1只停靠在岸边,只有这一只船上没有出现主人,也只有这一只船是一个可以久居的家。

从船上屋舍的造型可以看出,船主必定也是归隐之士。

这种出世的生活态度在元朝并不少见,黄公望的洁癖至极的好友倪瓒,在人生的后20年就一直泛游太湖。在创作上,他不仅受到了黄公望的影响,更是将这种凄清冷寂的画风发挥到了顶峰。

黄公望用4年时间完成的巨作,没有刻意将风景统一在一个季节里,相反,他含蓄的画出了四季的变化。

长卷前端的景色饱满,树木茂盛,像是春夏一场雨后的清晨,繁华葱荣;中间部分是秋景,树叶的垂直皴法使整个山林更加肃静苍茫,生机渐弱;再往后,树梢上已经没有了树叶,加上大面积留白的相衬,突出了冬季的繁华落尽和人的萧条淡泊。

到清朝,【富春山居图】落到了乾隆手里,[doge]但他拿到的并非真迹,[doge]而是由明末的文人临摹而成的仿作,被后人称为【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当年在游览富春江时,每次走到和画里相同的位置,兴之所至,乾隆都会在这件仿品上提笔咏怀,上面密密麻麻的布满了他的50多处御跋,后来实在无从下笔了,才恋恋不舍地题上「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很遗憾的样子。(隆皮癣果然不是盖的。)[doge]

不久,乾隆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那幅名叫【无用师卷】的真迹。显然,他不能承认自己此前收藏的是假画,[doge]于是一边坚定地宣布【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用高价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乾隆与大臣进行了少量题字盖印后,这幅真迹就被打入了「冷宫」。直到 1816年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时,【富春山居图】的真迹才得以正名被编入,算是逃过了一劫。

对于中国古代的画家来说,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风光,而是他们的精神诉求,是他们的人生态度。

【富春山居图】不只是一张画,它像是一种哲学,使创作者能够把积压了几十年的不满转化成一种豁达,还原到山水里。

当黄公望多次往返于富春江时,张士诚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统治已是岌岌可危,不过,对他来说,朝代的更替已经不重要,「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隐居于山林而忘于江湖,或许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