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佛教四大菩萨:大智大行大悲大愿

2024-08-29国风

佛教作为一种古老而深邃的宗教和哲学体系,涵盖了众多菩萨,每位菩萨代表着不同的品德、职责和智慧。


菩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播佛法,普渡众生。而菩萨最终修行成佛的。菩萨都是立下宏愿,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以自我奉献的精神而留住人间,并且以种种不同的化身来到民众中间,随时随地解救危难,所以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植于民心,使人倍感亲切可敬。



熟悉佛教的同修们都知道,如今佛教在其发源地印度早已经式微,我们中国已经是佛教的中心所在了,尤其是大乘佛教。


而大乘佛教也被称为「菩萨教」,和更注重修自身也被称为「罗汉教」的小乘佛教有很大不同,其核心教义之一就是「自觉觉他」——通俗点说就是「普度众生」的 菩提萨埵 (菩萨)。


而在众多菩萨之中,名气最大的自然莫过于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这 四大菩萨 了,被称为佛教四大菩萨,它们各自代表着特定的品质和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一下。



文殊菩萨·智慧第一·道场山西五台山


文殊菩萨的全称是「文殊师菩萨」,也叫法王子,乃是诸大菩萨之首。 其实文殊菩萨早已经成佛,只是为了帮助我佛释迦牟尼在我们的「娑婆世界」里面传法而降临的,佛祖也曾告诉过弟子们,文殊菩萨乃是七佛之师,他自己在百万劫之前也曾听文殊菩萨传过法。


熟悉佛法的师兄们都知道佛家最看重的就是「智慧」,没有智慧,一切功德都无从谈起,哪怕积累的福德再多也不过是「香象挂璎珞」罢了,而文殊菩萨最大的殊胜就是智慧,四大菩萨之中号为智慧第一。


在众多佛经之中文殊菩萨都曾经代替佛祖来为弟子们说法,尤其是【维摩诘经】之中那位「难缠」的维摩诘居士,让佛祖座下的舍利弗目犍连等诸位弟子都吃尽苦头,最后还是文殊菩萨出马才「搞定」他的。


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坐骑是代表「勇猛无畏」的青狮,常用的法器是玉如意和剑。


文殊菩萨代表智慧, 道场在 山西五台山, 坐骑是 头青狮,叫虬首仙。本是上古妖神,青毛狮子得道,后拜在通天教主门下,为其亲传弟子,法力高强。


文殊菩萨的形象,童子形则喻天真纯洁。左手持如意,右手执宝剑。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能断一切无明烦恼。身坐白莲台,表示清净。但大部分文殊菩萨像都是身骑狮子,以狮子勇猛,威风震慑魔怨, 表示菩萨智慧威猛。

文殊师利菩萨为何被尊为四大菩萨之首呢?


文殊菩萨是佛教智慧的象征,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是一切菩萨智慧的老师,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 胁侍 ,合称"华严三圣"。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法相十分的庄严,受人敬仰。

法法平等,菩萨不应有次第之分,四位菩萨代表着不同的佛法支柱,所谓的第一或之首,是凡夫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断定的。


文殊菩萨又被称做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智慧最为第一。 文殊师利菩萨不仅是佛法中智慧最高者,其佛果功德更是不可思议的。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也是为了诠示佛果的智德。


为什么文殊菩萨为法王子呢?法王是佛之德号,以无漏智,伏灭一切烦恼,广修六度万行,渐渐转八识而成四智;至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才能称为真正法王。


【法华 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唯独有大圆镜智成就佛果后彰显,佛才是无上正觉的法王,而 文殊师利菩萨之所以称法王子,原因在于文殊师利菩萨可传佛心印



普贤菩萨·苦行第一·道场四川峨嵋山


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一般分列佛祖的左右侧,他们师徒三人也被合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 是有名的大愿王,也称「普贤萨埵」、「普贤大士」、「普贤如来」、「遍吉士」等,是毗卢遮那佛的胁侍,与金刚萨埵同体,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门的护法。


普贤菩萨最为殊胜的地方· 是他的「苦行」,或者说是行动力,如果说最有智慧的文殊菩萨是广大信徒的「导师」的话,那么普贤菩萨就可以看作是监督大家做功课的「督查」,让大家一丝不苟的修行,不能有丝毫懈怠。


普贤菩萨的道场· 在四川峨眉山,坐骑是代表「沉稳踏实」的六牙老白象。


普贤菩萨代表实践, 道场在 四川峨眉山, 坐骑是 黄牙老象,即灵牙仙。如来佛祖与骑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共称为佛之贤士,合称为华严三圣。


白象代表是 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 佛教称六牙白象为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白象象征力量巨大,也就是 象征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坚韧不拔,有大无畏的精神才会成功。


普贤的意义,依据【圆觉经】记载之义为「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探玄记】则解释为「德周法界曰普,智顺调善曰贤」。


华严宗祖师宗密大师另有三释: 「一、约自体,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位,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三、约当位,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一般文殊、普贤常是并称的,文殊骑青毛狮子,普贤乘六牙白象;文殊表示智、慧、证三德,而普贤则显示理、定、行三德,合为解行并重。


如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乃文殊菩萨开始,表示为从智慧而契入,最后向普贤问道,五十三参圆满,表示从行而证悟,故有所谓:「文殊般若自在,普贤三昧自在。」即为定慧合一之义。


普贤菩萨在因地修行时, 发下十大愿行, 做为修行法门,期能圆满佛果,吾辈学人可效法「普贤十大愿」作为修行目标。


内容如下:


一者、礼敬诸佛:是人格的尊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礼敬诸佛,就是尊重一切众生的人格,如常不轻菩萨云:「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此即是人格的尊重。


二者、称赞如来:是语言的布施。布施财物、公理、正义、佛法,都有难度,唯有语言的布施,容易做到。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就是修习赞歎法门,所以比弥勒菩萨提早成佛。可见赞歎他人,布施善言的重要。


三者、广修供养:是结缘的实践。在修学佛法中,供养父母、师长、三宝,有二种供养、三种供养、四种供养、十种供养,无论任何一种供养,都是最好结缘沟通的管道。就是居住在极乐国土的大众,也要每天晨起「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可见供养结缘在修学佛法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者、忏悔业障:是生活的反省。众生在日常生活里,身、口、意三业经常造下难以弥补的过失,因此,需藉著「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来清净身心。如佛世时,造下五逆重罪的提婆达多,最后也经由忏悔而得救。所以,生活中的反省忏悔非常重要。


五者、随喜功德:是心意的净化。信者学佛要修学播种,以期将来的福田有所收成,但是聚集功德一定要有欢喜清净的发心,就是一点心意,也可以随手功德、随口功德、随心功德。例如毗舍佉因闻法心生欢喜,随喜布施一件珍珠衫,而成就了精舍的建造。可见心意净化之随喜功德的成果。


六者、请转法轮:是真理的传播。佛法是救世的舟航,因此,必须常转法轮,利益众生。当初佛陀接受须达长者的邀请,到舍卫城说法,所以佛法才能弘扬五印度。


七者、请佛住世:是圣贤的礼遇。请佛住世对人间非常重要,当初佛陀证悟的时候,因自觉所证悟的缘起真理,世人必不能信解,而欲进入涅槃。后因梵天王之劝请,佛陀悲愍众生,开始说法,示教利喜,众生才得见真理之光。


八者、常随佛学:是智者的追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十大弟子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都是佛陀的常随众,由于经常跟随佛陀左右,所以速证圣果。可见追随智者,常随佛学的重要。


九者、恒顺众生:是民意的重视。佛陀行事非常民主,普贤菩萨、须达拏太子能领会佛意,重视大众的意见,不逆人意,皆是恒顺众生的精神表现。


十者、普皆回向:是法界的融和。法界要达到融和的境界,必须要「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转垢秽为清净,转恶世为善法,转邪见为正道,转生灭为寂灭。能到达法界融和的世界,普贤菩萨的大愿也就圆满了。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是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以普贤的行愿加上文殊的智慧,就是把行愿和理论结合在一起,如此则能究竟圆满大乘佛。

普贤菩萨的这十大愿行基于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而实际上虚空界乃至众生界都是无有尽头的,这十大愿行也就永无穷尽。


道贵践行,说食不饱。佛教的修持主要体现为信受奉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佛法的真义,世尊的本怀。


一部 【西游记】 告诉我们行者的脚步,唐僧师徒所有的成就不是建立在神通变化上,而是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的行程中。



观音菩萨·慈悲第一·舟山普陀山


观音菩萨,在广大信徒心目中恐怕是最为亲切,名气也是最大,甚至超过文殊菩萨,这有很大原因就是她的「女相」。


其实佛祖早就给过偈言——凡所有相,皆为虚幻,修佛之人是不能太看重那些虚幻的外相的,只不过则需要有相当境界才能做到,而对于许多刚入门的信徒来说,像一位邻家大姐甚至母亲般亲切的观音菩萨显然最具吸引力,所以观音菩萨的「外相」也由唐代的「男像」逐渐演化为如今常见的「女像」了,就是为了更好的吸引信徒——尤其是广大的女信徒,毕竟女人的苦难比起男人来说更多。


观音菩萨最殊胜之处自然是「慈悲」——予乐为慈,拔苦为悲,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无数信徒遇到苦难第一时间都会默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甚至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都不例外。


观音菩萨的道场 在浙江普陀山,坐骑是金毛吼,法器是玉净瓶。


观音菩萨代表慈悲, 道场 在浙江普陀山, 坐骑 是 金毛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中国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观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形象多种多样,有的手持莲花;有的手持净瓶杨柳,有的千手千眼;还有的骑着金毛犼......不管 是哪一种形象,观音在人们的心中总是慈悲、宽容、端庄的形象。


观音菩萨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则现何身而为说法,随缘救度,普救人间疾苦, 是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诠释


观音菩萨名号由来·

观音,又称观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俗 称观音菩萨、观音娘娘。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一起并称 四大菩萨 ,也是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 胁侍菩萨 ,并称「西方三圣」。


在佛教中、民间被奉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有求必应的菩萨,遇难众生只须诵念其名号,其即前往拯救解难,故名观音。


【悲华经】 的记载,在过去的时劫中,当阿弥陀佛仍然为转轮圣王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即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为「不眴」。


当时宝藏如来为转轮王授记以后,不眴太子上前禀白佛陀说:「世尊,今日我以广大音声,告知一切的众生,我所具有的种种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愿我行菩萨道的时候,若有众生遭受到种种苦恼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堕落到没有光明的大黑暗处,身心不安忧愁孤独贫穷困苦的时候,没有可以求救保护的人,没有依靠也没有屋舍。


如果他能够忆念著我,称念我的名号,而那个求救的音声被我天耳所闻,被我天眼所见,如是一切苦难众生,若我不能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者,终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果。


世尊,我今天更当为了众生的缘故,发起最上殊胜的大愿,期愿假使当转轮圣王(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安乐世界,作完种种诸佛度化众生的胜事,入于无余涅盘之后,乃至正法仍然住世时,我将在那时,修菩萨道利益众生。当无量寿佛正法,在初夜分灭去之后,我即刻在其后的夜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佛果,继续度化一切众生。」


前身 · 观世音前身早已成就佛果, 号「正法明如来」。其后又以菩萨的身份乘愿再来,到普渡众生。正法明如来是 古佛 中的古佛,他所教化的和菩萨摩诃萨无穷无量从亘古至如今,在法界宇宙无数的银河系中,己培育出数不尽的菩萨摩诃萨成就佛果,是十方如来之师。


「正法明如来」,为了帮助众生脱离苦海,带果行因,倒驾慈航,成为了观世音菩萨,一方面化身千百亿,度于一切国土六道,他无刹不现身,是千处祈求千处应的一生补处最后身菩萨,能救度一切苦难,听一切世界声音,没有一点厌倦,不辞奔波,毫无怨言,就连他的眼泪也化成了21度母,一起度生,慈悲智慧不可思议。若有一众生没有成佛,观音菩萨则依从誓言,决然不会成佛。


在无量劫后,阿弥陀佛灭度,西方国土正法无人护持,观音菩萨就会在当日下半夜成佛,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运持西方极乐世界正法。


另一方面,观世音菩萨本觉妙心,与如来佛同一慈力,又下化众生,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自己身同众生,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又帮助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说法,为一切众生说法,大雄愿力无边无量.。观世音菩萨一生都在为众生奉献自己,所以最被崇拜。


释迦牟尼佛曾多次演说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的因缘。最直接的是佛在
【地藏经】
中这样告诉观世音菩萨:你与娑婆世界有一大因缘,所有的天龙、鬼神乃至六道中的苦难众生,若能闻你名号,或见你形像,或敬仰赞叹你,这些众生必生於无上道,且必获不转退心,常生人道或天界,享受安乐,等到因缘成熟时,会遇佛授记,他日必将成佛的。(具体见【地藏菩萨本愿经】)


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观世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有「人类的仁慈保护者」之称。


观音菩萨十二大愿。

1.广发弘誓愿: 广发弘誓大愿心,度尽众生消烦恼。

2.常居南海愿: 泛海救迷度有情,善念南海观世音。

3.寻声救苦愿: 为人诸病卧高床,诚念大士得安康。

4.能除危险愿: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5.甘露洒心愿: 观音慈把甘露洒,烦恼于是化成莲。

6.常行平等愿: 弥陀加持常有念,随似观音平等心。

7.誓灭三涂愿: 观音菩萨救苦声,愿度三涂除诸障。

8.枷锁解脱愿: 志心持念观自在,枷锁苦痛得解脱。

9.度尽众生愿: 有情众生誓愿度,旷劫精勤慈悲海。

10.接引西方愿: 虚空之中引净土,至心诚念观世音。

11.弥陀受记愿: 观音精勤宏愿力,弥陀受记下世佛。

12.果修十二愿: 十二大愿弘誓深,有情共证无上道。



地藏菩萨·志愿第一·道场安徽九华山


地藏菩萨(梵语: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


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


唐朝来华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这位出身新罗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华山也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并因此成为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来香火鼎盛。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地藏菩萨的名言。他是「愿」的化身,这个愿望十分伟大: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地藏菩萨的 道场在 安徽九华山, 坐骑是 谛听。谛听形似狮子,又称」独角兽」。相传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谛听昼夜相随,才能逢凶化吉,终成佛法。


地藏菩萨,也被称为地藏王菩萨,常驻地狱之中,掌管十殿阎罗以及无数亡灵。


和其余菩萨在人间度众生不同,地藏菩萨选择了阴暗苦难的地狱,并发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被称为志愿第一。


其实众生都处于六道轮回之中,生生不息,不停有灵魂投生离开地狱,但又不停有灵魂进来,因此是绝对不会空的,地藏菩萨其实这就等于是永远放弃了成佛的可能,一直在地狱为众生服务,绝对也是大慈大悲。


地藏菩萨
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这是因为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发下了如恒河沙般数量众多的愿望,誓救一切罪苦众生脱离苦海,其「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伟大愿境界高远、震古烁今。


如果能够尽力持诵地藏菩萨名号及心咒,不仅可以积累解脱的殊胜资粮,而且能成办各种所愿;更重要的是,忆念和随学地藏菩萨勇猛精进、无私无畏的精神,以及度尽众生、方成佛道的无上菩提心。


地藏菩萨度尽六道一切众生后,自己才成就佛果的誓言,是菩提心最响亮的代言词,更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共同的愿行。地藏菩萨这一如黄金般珍贵的发愿究竟是哪一种菩提心呢?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下菩提心的分类。


菩提心有两种· 菩提心有两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还没有真正的行动,只是有一种心愿: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我一定要成佛,叫做愿菩提心;不但心里有这样的愿望,而且去实践六度万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


因为每个人慈悲心的力度都不一样,所以愿菩提心也有三种不同的层次。


第一·最殊胜的发心 , 是牧童似的菩提心。


牧童一般会让牛羊走在前面,自己则跟在牛羊后面。此种发心的人,大悲心非常强烈,根本不关心自己成不成佛,一心一意想让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成佛。发誓当所有众生成佛以后,自己才成佛。虽然自己留在后面不成佛,也不一定有缘度化轮回众生,但在强烈的大悲心生起以后,会生起这种殊胜的心愿——众生没有成佛之前,自己不成佛。


当然,这种心愿其实并不会实现。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也发心:只要轮回当中有一个众生存在,我就不成佛,而要竭力去度化未成佛的众生。但释迦牟尼佛却提前成佛了,并利益了更多的众生。因为殊胜大悲心的力度很强,所以会让他快速成佛。这是自然规律,就算他不想成佛也没有办法,因为成佛的因缘已经成熟了。


地藏菩萨的誓言,就是最无上殊胜的菩提心——牧童似的菩提心。


第二, 船夫似的菩提心。


开船的船夫最后会与乘客一起到达彼岸。同样,有些人会发愿:我既不愿意走到众生前面,也不留到众生后面,我要与所有众生一起成佛。


这个愿望也不可能实现,因为轮回当中的众生无边无际,无论怎样去度,永远都有未度的众生存在。佛菩萨每一瞬间都在度化无量众生,仍然无法度完所有众生。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迎难而上,发誓度尽天边无际的众生,即使能力有限,也尽力而为,能度多少度多少,总有众生被我们度化,这也证明了菩萨心愿的不可思议、广大无比。


第三,国王 似的菩提心。


就像国王是自己先拥有王权之后,再利用手中的权势去帮助、护持民众一样,这种菩萨是发愿自己先成佛,然后再去度化所有众生,这个愿望是可以实现的。


这三种不同的菩提心,都不是发心度一部分众生,也不是发心能度多少就度多少,而是度尽所有众生。这样的决心和勇气来自于大悲心。


万能的菩提心· 菩提心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菩提心是万能的。


从消除罪障的角度来说,在菩提心生起的一瞬间,我们从无始以来所造的五无间罪等罄竹难书的罪业,都有可能连根拔除。就算没有彻底消灭罪业,也不会让我们堕地狱太久,蒙受不可堪忍的痛苦。


从积累资粮的角度来说,只要菩提心一生起,就能积攒无量的资粮。如果没有菩提心,世上不会有任何一尊佛。只有发了菩提心,才能最终成佛。


地藏菩萨如何发心,我们也如是发心。让我们随学地藏菩萨的伟大之处,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把诸佛菩萨稀有难得的这一传家宝不断传承下去,利益更多无量无边的众生。


而其余三位菩萨亦是如此,他们其实也都早已经在其他的世界中成佛,只是不忍看到众生受苦,这才都慈航倒返,来度化世人的。

地藏菩萨的道场 在安徽九华山,坐骑是谛听·据说可以听清天上地下一切角落的声音。


这就是我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也是除了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外最殊胜庄严的存在,也都可以看做是广大信徒的老师,我们都必须要尊敬顶礼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