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患上绝症的林徽因要玲珑的生 从容的死,无畏地直视死亡。

2024-03-03国风

患上绝症的林徽因,要玲珑的生,从容的死,无畏地直视死亡。

夏吟

患上肺结核病的林徽因,患病深刻影响了她的心灵世界,她的诗歌染上沉重的伤感:

像哭泣,像哀恸,

将这僵黑的中夜

葬入那永不见曙星的

空洞——

林徽因诗歌中类似的感叹,并非出自恋情之失落,而是因于对自己能不活下去的忧虑,是生命的难以把握。林徽因现存诗歌仅仅有六十三首,因为林徽因广泛的知名度,她的这六十三首诗歌也广泛传播,可以说林徽因是当代女诗人中诗歌传播量最广泛的女诗人,无人能比。

林徽因

但大量的诗选和论述者把她的多数诗都解读和徐志摩应答,把她的诗基本上贴上爱情诗的标签。

一些诗选还把她的诗歌和徐志摩的诗无聊地进行搭配来进行解读,这一解读可以说是大错特错了。

林徽因和梁思成

当然,网络上大量流量作者将林徽因的照片和徐志摩也放在一起,将她的诗歌用来为爱情八卦作为证据,更是无聊。

客观地说,林徽因出生于名门,并嫁入了名门,青少年时期就拥有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人生都有高层次的人际交往。

林徽因品貌双全,是被隔了时代的人也认可的美人,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文科和工科双才女,堪称时代楷模,也是一位跨时代的名媛,当代人出于对美和传奇的珍视,幻化了她的爱情故事。

林徽因在建筑工程师的工作中

林徽因被八卦化了的爱情故事,加上她自身美女才女的明星效应,对林徽因的诗歌在大众中的传播,的确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但这一因素,也导致了对她诗歌解读的误区,也遮蔽了她在建筑学上的成就。

对林徽因诗歌的解读,众多解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林徽因是被徐志摩追求过的美人上,把这个当作她是个的写作背景,却忽略了林徽因是个绝症病人,她的诗歌真正的写作背景只有少数作品和隐秘的情感体验有关,更多诗歌是和她患了绝症的身体有关。

林徽因因肺结核复发卧床

林徽因大多数的诗写作的背景不是一段死灰复燃的爱情,而是她的疾病。

林徽因在徐志摩追求她的那段时间,可能徐志摩是写了不少和她有关的诗歌,但林徽因没有任何诗歌作品留下,也对诗歌写作兴趣不大,反而是在那段时间,迷上了建筑学,最终走向了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专家的艰难道路。

疾病伴随林徽因终生

林徽因开始写诗歌,是在1930年冬,这个冬天,林徽因患了肺结核,不得不停止工科女的一切工作,回到北平休养治疗。

1931年2月林徽因肺结核病情恶化,林徽因被迫移居香山隔离疗养,徐志摩等文化名人前来探望病人,并鼓励病人从事文学创作活动,而从事诗歌写作比起从事建筑设计来说,是更为轻松的,对体力的要求不高,林徽因的养病期间,就开始了诗歌阅读和写作。

1931年成为林徽因诗歌最早集中发表的时段,以后林徽因诗歌作品发表的几个时段,也都在疗养院卧床或医院住院。

患上肺结核这一当时来说是绝症的林徽因,在写这些诗歌时,没有面临的不是爱还是不爱的问题,而是「生还是死?」的问题,对一个绝症病人来时「爱还是不爱?」变成了非常次要问题,甚至根本就不成问题。

林徽因不会无病呻吟,而是面对疾病高歌。

林徽因

林徽因写诗时,疾病和死亡成为她诗歌创作更巨大的背景,也是影响她诗歌写作的最大因素,她通过诗歌思考生与死。

造成将林徽因养病期间所写的诗歌解读为爱情诗的原因之一,是今天的解读者和读者对1930年得了肺结核意味着什么,肺结核在那个年代是什么病没有准确了解。

在哪个时代,肺结核是笼罩着全球的有着超高死亡率的病,也是传染性很强的不治之症,这种病在当时,给病人和家人的心理上造成的恐怖,比今天的癌症更盛。

那个年代,许多且富裕而且高贵的名人都死于肺结核,一直到1945年后链霉素和异烟肼先后被发现,并逐步运用肺结核的治疗上后,情况才慢慢改变,到了今天,得了肺结核已经是不大一件事情了。

肺结核久病不愈,成为林徽因自此以后,结核成了林徽因一生都无法摆脱的噩梦,结核最终在51岁夺去了林徽因的生命,林徽因还将结核传染给了她丈夫梁思成。网络上说的那些林徽因的死,是因为她的婆婆什么的,更是无稽之谈。

肺结核会让病人长期发低烧,发低烧但不影响病人的行动,长期发低烧的林徽因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但被病囚禁于室内,林徽因就只能把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变化,作为她自己观察体验的对象。

林徽因敏锐地感知外在的风花雪月,她在病中低吟浅斟,对自己的病细思漫想,在诗歌中将察物、怜物、惜物、爱物的情节,和自怜、自爱、自赏、自信的复杂情绪交织起来,完成隐喻。 病中林徽因澄澈空明地【回忆】【冥思】【空想】,【对残枝】、做【昼梦】、寻【灵感】,整理【记忆】。

林徽因在细腻的静观外物中,思考自己的疾病、命运和人生,写出来的诗歌意蕴婉转,形而上思绪弥漫,文字机巧禅意,她诗中表达的多愁善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遭遇了疾病和生死这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加上外在世界的战乱,让她生发的。

林徽因

疾病让工科女林徽因对自己能否事业有成恐慌,她自己说:

我自己也到了相当年纪,也没有什么成就,……现在身体也不好,家常的负担也繁重。真是怕从此平庸处世,做妻生仔的过一世!

如果林徽因仅仅是失去了爱情,不会带给诗人如此强大的伤情:

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如果明年你同红叶

再红成火焰,我却不见……

这是对自己明年是否活着的焦虑。

她在诗歌中说:对忽然的终止,你有理由惧怕。

这个突然的终止,不是情感终止,而是生命终止,大量的人林徽因这类诗歌解读成失恋,其实诗人根本失恋,而是在惧怕着失去生命。

林徽因描写疾病带来的【恶劣的心绪】:

我病中,这样缠住忧虑和烦忧,

好像西北冷风,从沙漠荒原吹起,

逐步吹入黄昏街头巷尾的垃圾堆;

在霉腐的琐屑里寻讨安慰,

自己在万物消耗以后的残骸中惊骇,

又一点一点给别人扬起可怕的尘埃!

林徽因诗中的疾病和死亡不是什么现代主义修辞手法,也不是无病呻吟的隐喻象征,而是她不想要,却紧紧跟随她的必须面对的现实

林徽因在病中:

不敢问生命现在人该当如何踹气

忧郁……他是你强硬的债主,你呢?

是把自己的灵魂押给他的赌徒。

林徽因的焦虑不是现代主义焦虑,而是绝症肺结核带来的对生命的现实主义焦虑,她后来常说这样的话:

好比说一个非常有精神喜欢挣扎着生存的人,为什么需要肺病,如果是需要,许多希望着健康的想念,在她,也是侈奢,是不是最好没有?」

肺结核风霜刀剑摧残林徽因的生命同时,却让病人外表看上去「面若桃花」的动人,让林徽因的肉体生命美而柔弱。

她在诗中选取的自喻意象的特征。也是美而柔弱的。

【一首桃花】中花是人,人是花,花如梦,让人有人生如梦的恍然感。

在【藤花前】)中,她写到

没有人知道⋯⋯紫藤花开了,轻轻的放着香

……风吹过花心,风吹过我

人花合一,表达对美好生命不被欣赏就凋零的惋惜。

林徽因诗歌中表面看上去的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深的着对人生、对生活的强留恋,对患病的命运的强烈抗拒,林徽因诗中的生命的热爱和自怜并存,用感伤的气质在化解生命的忧虑。

对患了结核病的林徽因来说,死神可能迟迟不肯到来,但也可能就在下一秒来临,林徽因始终面对死亡的威胁并体验着生命疼痛,结核病人林徽因没有经济负担,可以长时间的疗养,但是已经抱着必死的心态。

林徽因和梁思成

可贵的是,林徽因在面对疾病,在书写自己的生命如「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的微弱的同时,也在自励「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林徽因要作为「宇宙过客」,在生命长河中去「 认识这玲珑的生 从容的死 」,

即使「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 美丽的梦。 」。

也要「 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 ,期望生命更精彩。

面对疾病和死亡的威胁,林徽因在焦虑、失望、无助后,不再呼天抢地悲号,而是开始对生死进行哲学思考,在反抗命运中,她追求着生命的升华。

林徽因在面临死的绝望中抒发对生命的热爱:

感谢生命的讽刺嘲弄着我,

会唱的喉咙哑成了无言的歌。

林徽因把死亡和客人留下的茶来进行奇妙比喻,用独特的思考消解对死亡的畏惧:

当我去了,还有没有说完的话,

好像客人去后杯里留下的茶;

说的时候,同喝的机会,都已错过,

主客黯然,可不必再去惋惜它。

林徽的这些诗歌不是赠送给什么恋人的,也不带任何的功利性,她甚至都不把写诗当作创作,她也没有走入文学圈子的想法,她心念的还是自己的建筑学事业。

诗歌写作对林徽因来说,只是她养病期间,怡情养性,记录自己的生命思考的高雅生活方式,因为诗歌写作,林徽因的养病时光不仅变得不那么难熬了,而且还散发出与众不同的诗意。

失恋的小悲剧,不可能产生大诗,但面对死亡的悲剧,却能产生大诗。

是诗歌写作延展了林徽因的生命,升华了林徽因生命的意义。她在创作中体验到的美和有所悟的喜悦,甚至有一定的对疾病进行抚慰和治疗的功能,可惜这种功能,和病的强大比起来是渺小的,远远抵不上的链霉素和异烟肼,疾病终生追随着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