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探索川剧振兴之路——【赓续与传承:振兴川剧40周年】出版

2024-03-08国风

曾经风靡云贵川渝的川剧,是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古老剧种。它起源于唐代,在当时有「蜀戏冠天下」之称。后唐庄宗李存勗,自取艺名「李天下」,常与戏子们一起粉墨登场,将川戏推向巅峰。

明末清初,由于移民入川,各地会馆先后建立,南北声腔剧种在四川舞台传播,与当地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川剧。

解放后,在「双百双针」和「守正创新」的方略引领下,川剧不断推陈出新,博采众家之长,涌现出一大批誉中国剧坛的经典之作。多个剧目走向全国大中城市交流演出,一票难求。繁盛时,川渝地区乡镇都有川剧院团。

但是,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和外来文化抢占市场,川剧未能跟上时代,曾经的香饽饽开始走向衰落,多个剧团因演员老化,又无新剧目推出而解体。

为了抢救、保护这一古老艺术,1982年,四川省省委率先在全国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也成为全国戏曲界振兴的开始。

40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川剧界继往开来,弦歌不辍,硕果满枝。但机遇与挑战交汇,成就与困难并存。其间有不少经验与教训值得回望与反思。

为了贯彻二十大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加快推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和遂宁市文联共同发起「振兴川剧」40周年学术征文活动。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川剧从业者、川剧爱好者征集论文,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川剧的发展之路。共收得论文百余篇,经专家初评、复评,评出优秀论文30篇,入围论文20篇,收到特邀论文数篇,内容涵盖历史经验与现状,发展路径与社会生态链建设,剧团建设与人才培养,剧场运营与市场拓展,传播与跨界融合,文献保护与利用,校园普及与教材建设,创作与表演的探索等。

从优秀征文和特邀论文中精选了37篇,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院长谢竹峰、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杜建华、遂宁市文联副主席陈立三人主编结集,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刘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