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近代张大千翠山幽居图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

2024-07-26国风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四川省内江市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张大千的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其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花费了一生大部的时间和心力,从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们的作品,从临摹到仿作,进而至于伪作。晚年历经探索,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于57岁时自创泼墨泼彩画法。这种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山水画笔墨技法,其变化却始终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而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

著名艺术史学家、书画鉴评专家傅申曾说:「张大千集传统大成的精品,固然代表其前半生的成就,但是站在历史宏观的角度,只有他泼墨泼彩的力作,最能代表他前无古人的历史地位。」泼墨泼彩,不仅是张大千继其集传统大成之后走向个人创新巅峰的画风,也是他去国十余年后,成功地将中国画中泼墨大写意风格结合当年世界抽象绘画潮流,创造出法古变今、走向世界画坛的伟大成就,更是传统与创新中国画的主要分水岭!

尺寸: 43.5公分x 92公分。約4.4寸

本画以不透明的石青、石绿作为泼彩画的主色,画面整体色感在艳丽中显出沉稳。这种彩色效果及方法,都有传统画法为基础,过去传统画上,在大苔点或米点上,早已有罩以石青、石绿点的方法,在墨黑之上更加突显出石青、石绿色彩的鲜艳程度,但只是施用于小面积上。而大千在敦煌期间,临摹重彩的敦煌壁画,大量使用缤纷丰富的彩色。已经对各种颜料,尤其是石青、石绿等矿物性不透明色彩的性能和效果,都已全然在他的掌握之中。由远处不同角度观看,再细加经营,审度再三,才用传统的笔法在适当位置略加皴法,再点缀人物、屋宇、舟楫。于是从混沌中开辟一片山川出来,为此他又增添一方闲章「辟混沌手」,符合并满足他说「艺术家是上帝」的观点。

由于每一次泼墨流动的效果绝不会重复相同,因此每一次都是新的创造经验,画面、章法也绝不会有雷同,此与西方自动性技法相通。大千处理画面的方式和他对完成度的要求,端赖他长年养成的传统山水素养,以及他对真山水的阅历,二者相互酝酿而成,仍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范围之内。如暮光,如白雾,于浅赭淡墨松峰之处,营造云霭轻如烟、淡似雾之象,连绵群山,若隐若现,山体沉郁厚重,峰峦云岚游移,外加画家经营位置之着意点睛,此帧气势奔放雄浑、色彩光艳照人的泼彩山水是而大成。它延续着画家撷取西方抽象主义精髓的创作路线,画面上与传统山水的联系仅通过边角处率笔而成的树石来体现。大千直造古人不到处的「辟混沌手」于此幅中可见一斑,实为其泼彩捭阖之巨作也!

尺寸: 43.5公分x 92公分。約4.4寸

1954年,张大千继暂居印度、阿根廷后举家定居巴西,在圣保罗市郊摩诘镇开拓八德园,收罗玲珑怪石、奇花异草。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乃张大千创立并发展泼墨泼彩画风的重要时期,对大千而言,无论地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均为全新,追求变法成为顺应时势的必然趋向。且张大千目疾之后,对线条的控制显得难以从心所欲。此时开始,大千频频使用大泼墨写意山水技法,更于六十年代在泼墨基础上发展出泼墨泼彩相结合的新面貌,愈来愈臻于完善。张大千1982年作【桃源图】、1965年作【瑞士雪山】分别以逾2.27亿元、1.64亿元在该年创下天价成交。事实上,早在2010年张大千即凭借1968年所作【爱痕湖】,迈进艺术市场亿元俱乐部,可见藏家对张大千泼墨泼彩巨作的高度青睐。张大千在青绿山水艺术上的创新,却是大家一致公认的。

研读中国山水画史,我们知道中国山水画彻底从人物画中独立成科,是从青绿开始的。可以说,青绿艺术的完善,最终完善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主体性,同时创造了山水画艺术的第一次高峰。从展子虔经李思训、李昭道到王希孟、赵伯驹,前后绵延500余年,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极盛时期。应该说,青绿山水和浅绛山水平分秋色,共享了中国古典绘画黄金时代的荣光。与此同时,文人画家逐渐主导了画家队伍,由于文人群体强大的集团力量,从而形成了文人群体特有的审美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水墨为尚」,青绿之美受到排挤而逐渐边缘化。可以说青绿山水的复兴,明代有仇英,近代唯大千亦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