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有学者提出欧阳询是当之无愧的「楷圣」,这种观点并不夸张

2024-01-24国风

楷书是书法五体中最流行的一种,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自唐代以后逐渐成了学书者的入门基础。楷书领域成就最高的莫过于「四大家」,即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其中「欧楷」「颜楷」「柳楷」受众最广,它们均诞生于唐代。其实,颜、柳、赵三人都受到了欧阳询的影响。

因此,有学者就提出欧阳询是当之无愧的「楷圣」。这种观点并不夸张。从初唐开始。欧阳询的字就非常流行,而且经久不衰,明清两代不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平民百姓,多数启蒙便是学得欧楷,当时还有「无欧不点元」的说法。

但是近几百年来,学欧者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得其精髓了,他们普遍把欧阳询楷书简单化、机械化了。举例来说,真正的欧楷法度森严又不失变化,比如书写动作、结字的欹侧等,但某些学欧者,只注意到欧楷的瘦硬,于是为了突出这一点,省去了方笔、圆笔的交替,省去了字势的险奇。

久而久之,真正的欧楷被这些「印刷体化」的欧楷取代了。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近代书法家沈尹默以黄自元楷书起家,而黄就是学欧楷者。后来,陈独秀见到了沈尹默的作品,直言他的字「其俗在骨」,原因就是学黄,黄的字把欧楷变得呆板僵滞,沈再去学黄的字,自然后「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这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学「欧楷」,必须要忠实于原作,从欧阳询本人的作品入手。明清以来很多欧楷高手的字其实并不是「根正苗红」的欧阳询用笔了,世人跟着他们学,可以说练错了几百年。

【九成宫】【化度寺】是「欧楷」经典之作,不过,对于学欧者,这些碑刻作品有一个缺陷,就是一些笔画细节处理不够还原,细腻程度不够高,这是「碑不如帖」的天然劣势,也是刻工无法弥补的。因此,如果能从墨迹学起,当事半功倍。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填补了「欧楷」无墨迹的缺憾,这件作品编号为p.5043,现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此作也被称为【古文四十六行】。它是用最真实、最地道的欧楷笔法所写。

此作切笔入纸,入纸后调锋、衄挫,提按顿挫明显,起笔收笔非常到位,笔画刚劲有力,转折处理方折、圆转兼备。主次分明,横长竖短、撇轻捺重。结字欹侧奇宕,左右结构的字高低错落,上下结构则收放自如,布白匀整、松紧得宜。

这部「欧楷」【敦煌遗书】笔画、结字严谨精到,法度丰富自然,如果能把它临摹透彻,欧楷用笔也就学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