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言,是一种智慧

2024-09-12国风

【道德经·第五章】中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而【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又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两句话,一度让我困惑不已:

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我们勇于表达自己,

如果不言,谁知道你的想法?

如果不言,谁知道你的优秀?

后来,我终于明白,老子所说的「不言」,并不是不会说话,而是少说话,是善于把握说话的时机。

在这一点上,毛遂可以说是一个典范。

毛遂居平原君处三年而未得展露锋芒。

便纵有千种谋略,万般才情,更与何人说?

他一直渴望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但苦于没有机会。

公元前257年,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援。

平原君打算从食客中挑选二十个文武兼备的人一同前往,结果只选出了十九人,还缺一个人。

这时,毛遂自荐,愿意与平原君一同前往楚国。

平原君却对毛遂没有印象,便问:「你到我门下几年了?」

毛遂说:「三年了。」

平原君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锥尖很快就会冒出来。可你在我门下都三年了,我却从未听人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没有什么才干。你不能去,还是留下吧。」

毛遂说:「我今日才得机会请求囊中,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而不仅仅是‘稍露脱颖’而已。」

平原君听毛遂说得如此慷慨激昂,便同意他一同前往。

在楚国,平原君与楚王商谈合纵之事,从早上一直谈到中午,也没有结果。

于是,毛遂按剑而上,慷慨陈词,层层递进,先从历史讲起,用事实说明楚国之强大和秦国之野心,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成功说服楚王同意合纵抗秦,解了赵国之危。

事后,平原君盛赞毛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从此声威大震。

毛遂沉默三年,并非他无才无能,而是在默默积累、沉淀自己,等待一鸣惊人的机会。

当平原君因谈判受阻而沮丧时,毛遂能主动站出来,不卑不亢,慷慨陈词,最终「不辱使命」。

可见,「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并非真的不言,而是未到时机,需要「守中」,沉默积淀,等时机一到,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中讲:「不言而善应。」

其意为,不多说话,而能善于应对。强调的是一种少说废话、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的智慧。

事实上,把握说话的时机比会说话更重要。

在沉默中不鸣则已,在沉默中养精蓄锐,在沉默中沉淀自己,才能厚积薄发,在机会来临时「一鸣惊人」,这才是大智慧、大境界。

很多人喜欢夸夸其谈,不论在什么场合,都想要一吐为快,却往往因为「多说了一句话」而让自己招来祸端。

其实,言不在多,达意则灵。

该说话的时候,注意措辞、把握分寸地说;

不该说话的时候,就保持沉默。

这样才能避免「祸从口出」,也能让自己的话更有分量。

曾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苍蝇、青蛙和雄鸡比赛谁最伟大。

它们一致同意,谁能够飞得最高,谁就是最伟大的。

雄鸡展开翅膀,但只能飞到院子的矮墙上。

青蛙更惨,它努力蹦啊蹦,但始终没有跳起来。

轮到苍蝇时,只见它轻盈地飞到了房顶,俯视着公鸡和青蛙,

得意地说:「看,我飞得多高,我最伟大吧?」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来,一个塑料袋「啪」的一声糊在了苍蝇身上,

苍蝇用尽全身力气,也没能挣脱那个塑料袋,最终活活被闷死了。

而青蛙和雄鸡却安然无恙。

其实,谁飞得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笑到最后。

青蛙虽然跳不起来,但它可以在水里自由地游泳;

雄鸡虽然飞得不高,但它每天叫人们起床,获得人们的喜爱。

唯有苍蝇,虽然飞得高,但废话太多,招人厌烦,最终也因此招致了祸端。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的、诚恳的话往往不动听;而那些动听的漂亮话往往并不真实。

因此,我们在说话时,不要一味地追求「美言」,更不能说假话。

要知道,多言往往多败,很容易「言多必失」。

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言」。

当然,不言并非不说,而是少说废话,切中要害,这样才能一语中的,让语言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