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诗圣杜甫为何穷困潦倒一辈子?(上)

2024-04-15国风

杜甫,字子美,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

他诗压全唐,融汇古今,五律七律俱佳,就这样一位被后人奉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却穷困潦倒一生。在当时,大多数时间都需要朋友的救济才能活下去,漂泊一世,客死异乡。有人说他怀才不遇,有人说生不逢时,也有人说他情商太低。究竟是什么导致他一生都处于「失宠」状态呢?相信你读完本篇文章就不再有疑惑。本文前半部分介绍杜甫生平,后半部分从多个方面阐述为何杜甫一生都处于「失宠」状态。

要深入了解一个诗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他写的诗,读懂了他各个时期所写的诗,也就读透了他本人。下面通过七首诗带你了解杜甫的一生。

杜甫行踪图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祖父杜审言是当时有名的诗人,是五言律诗的开创者。杜审言官居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是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杜甫幼年丧母,但好的一点是家庭还算殷实,并不太为吃穿发愁。

杜甫深受洛阳文化熏陶,少年时诗文在洛阳已经显露头角。724年,玄宗因封禅泰山,率领文武百官来到洛阳,接下来三年洛阳成为了政治中心。杜甫在当时被前辈援引,经常出入岐王和崔九的府邸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35年的进士考试是在洛阳举行的,当时杜甫24岁,进士录取名额是27个,他落第了。但是在当时的杜甫看来这并不算什么打击。

不久后,他开启了自己的齐鲁漫游。在此期间,写下了【望岳】。

这首诗气势蓬勃,可以感知到当时的杜甫还是一个内心充满抱负的裘马轻狂少年。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41年,杜甫东游归来,在首阳山下开辟了几间窑洞作为自己的住所,这一年杜甫29岁,他娶了司农少卿杨怡19岁的女儿,这就是在接下来的30年里和他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发妻,杜甫亲切地称她「老妻」,这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

唐代诗人都喜欢描述长安城的雄浑,杜甫也不例外,在他35岁(746年)那年,他也到了长安,目的就是求官。

这个时候的政治日趋腐化,唐玄宗终日声色犬马,对百姓的疾苦一日比一日了解的少。宰相李林甫口腹蜜剑,他谄媚玄宗左右,迎合玄宗的心意,以巩固他已经获得的宠信;他杜绝讽谏,掩蔽聪明,以完成他的奸诈;他忌妒贤才,压抑比他有能力的人,以保持他的地位。张九龄、严挺之被他排挤离开京师,不久便先后死去;左丞相李适之被贬为宜春太守,不久后被迫自杀;房琯也贬为宜春太守。

747年的科举,李林甫怕这些文人会批评朝政,对其不利。以「野无遗贤」的名义,将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刷下,杜甫又落榜了。恰逢父亲去世,杜甫失去经济来源。为了维持生活,在贵族府邸充当宾客。

751年,杜甫40岁,这一年边疆战事连连失利,为了补充兵力,杨国忠派御史分道抓人,套上枷锁,带入军营,开往边疆。杜甫亲眼目睹士兵出发时,父母妻儿牵衣拦道哭声震天的情景,写下了这篇催人泪下的【兵车行】,这是杜甫为受苦民众发出的激愤之声。

到755年九月,杜甫44岁,他在长安已经呆了整整九年,却没有谋到一官半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也许是感动了上天,十月杜甫被任命为河西县尉,县尉的职责本应是负责治安,但在当时的风气是逢迎官长,鞭挞人民,杜甫拒绝了这个任命,改就右卫率府参军,任务就是看守兵器铠甲等物质,职位是正八品下。

他上任前,先去奉先探望妻儿,一进家门就听见家中的嚎哭,原来他未满周岁的儿子刚刚饿死。

同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756年,随着哥舒翰的兵败,玄宗瞒着他的臣民,带着心爱的女人及近臣从延秋门逃亡蜀地。

长安失守后,长安的人民也相继逃亡,杜甫也掺杂在逃亡的队伍中,开启了自己的逃亡生涯。在逃亡途中,当他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后,立即把希望寄托到肃宗身上,改道去了灵武。

不幸的是,刚出发就被胡人捉住,之后被带往长安。幸运的是,由于官位较低,不受重视,没有被抓往洛阳,他甚至可以在长安城内随意走动。

在被幽禁的日子,杜甫写下了【春望】,这是杜甫一生最困难的时刻,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作品中透露出希望光复两京,早日结束战争的思想。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在胡人不注意的情况下,翻墙逃出了长安城,之后冒着生命危险穿过胡人和唐军对峙的前线,到达灵武。

肃宗听说是长安故人,很开心,召见了杜甫,把杜甫的官职升了一级,封他为左拾遗,品级为八品上,职责就是在皇帝做错事时,对皇帝进行提醒,是个谏官。

当时唐肃宗是在李泌建议下自己继位的,并不是玄宗直接禅位于他,所以肃宗心中一直害怕玄宗有一天会把皇位收回去。

玄宗得知肃宗继位以后,派房琯来辅助肃宗。在肃宗心中房琯就是一个监视者,且只会纸上谈兵,肃宗想把房琯赶走。

但杜甫看房琯少年时享有盛名,晚年更是有「醇儒」的美誉,每每谈起国家灾难都是义愤填膺,于是上疏援救房琯,措辞激烈,遭到肃宗厌恶,被肃宗命令离开凤翔,回家省亲。杜甫没有体察上意,是其政治上的失败。

757年,肃宗之子李豫和郭子仪经过残酷的香积寺之战后收复长安。肃宗回到长安后,很多凤翔时期的官吏都获得了赏赐,房琯也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可房琯经常发表一些放肆的言论,常常装病请假,且结党营私。肃宗把其贬为邠州刺史,杜甫也受到了牵连,被派到华州(陕西渭南华州区)做司功参军。

758年,杜甫回乡探亲,在返程路上,经过此前的战乱区域时,看到的都是老翁老妪、征夫怨妇的愁眉苦脸,在酷吏的压迫下度日如年,于是杜甫写下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就是杜甫在石壕村一户人家借宿时真实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这时期杜甫的作品深刻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困苦和不幸,表达了其对备受战火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759年,杜甫辞官,去了秦州(甘肃天水),那里有他的从侄及好友,在秦州他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帮助,只能依靠卖药维持生计。

后因秦州的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唐军和吐蕃交战的前线,卖药难以维持生计,迫不得已,杜甫带全家转移到成都。

在秦州呆了4个月之后,759年末杜甫到达成都,住在西郊的外浣花溪寺里。

后来,杜甫在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建造了一座并不坚固的茅屋。建造的过程中并不容易,几乎所有的材料都是由朋友资助而来。

暮春时节,草屋落成,这一年是760年,杜甫49岁,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一天狂风忽至,江翻石走,草堂上的茅草多被大风刮走,外边下大雨,屋中下小雨,杜甫有感而发,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为自己的当前处境而哀叹,也是为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而呐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762年四月,杜甫听闻收复了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地区,高兴之下杜甫写下了「漫卷诗书喜欲狂」,并且规划了自己的旅途。

他计划顺着涪水、嘉陵江先到达重庆,之后沿长江到达江陵。在江陵上岸以后,北行到达襄阳城,再往北就到南阳,而后就是洛阳。

从洛阳既可以去他老家巩县,亦可以回到长安。

每每有一些希望,总是换来更大的失望。762年七月,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叛乱,八月二十三日便被高适击溃,徐知道被其部将李忠厚杀死,成都陷入了混沌,混乱程度不亚于安史之乱中的长安和洛阳。

763年吐蕃举兵二十万入侵,关内副元帅郭子仪手中只有二十人。代宗再次仓皇逃出长安直奔陕州。吐蕃军队势如破竹,一路向东甚至占领了四川的部分地区。

杜甫不得不带家人离开成都去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躲避后准备回乡。后听闻多年好友严武被任命为剑南节度使,杜甫放弃了既定的归程,回到了成都。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65年,在成都,严武推荐杜甫为检效工部员外郎,这个是一个六品上的虚职,实责为其幕僚,这个官职是杜甫一生为官的顶点。

幕府的规矩是很严苛的,早出晚归,不得迟到早退。他与刚入仕途的年轻人一起工作,杜甫与他们格格不入,处处受到排挤。

杜甫多次向严武请辞,让其回归草堂,回归农人生活,次年正月初三,严武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766年四月,严武去世,这一年杜甫54岁,再一次失去了依靠。五月,杜甫率家人开始了其规划已久的归程。

一路东下,杜甫经过夔州,因身体很差,受疟疾、肺病、风痹和糖尿病的折磨,在夔州居住了一年零九个月,最后他耳朵聋了,牙齿也掉了大半。

这段时期,杜甫穷困潦倒,又身体抱恙,但是他写下了430多首诗,是其一生作品的三分之一,其中【登高】就是杜甫在此时写下的。

这个时期杜甫的作品,大都是感慨自己漂泊一生,无依无靠的悲凉,同时饱含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

最后

离开夔州后,杜甫有一年半的时间都是在船上度过的,这也是杜甫人生最后的时光。

在衡州杜甫计划南下彬州,但遇见江水大涨,五天没有吃喝。耒阳县令聂某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写信问候他,并给他送来丰富的酒肉。

据说杜甫在吃饱痛饮之后,当晚便在船中死去。

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先安放在了岳州。

813年,杜甫的孙子杜嗣业一路乞讨,才最终把杜甫迁葬回偃师,完成了祖父还乡之路。

这一年,距离杜甫去世已经过去43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