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春天,我被文字之雨打湿

2024-03-02国风

几年前的初春时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电视屏幕真人秀喧嚣折腾之后,一股清流随着早春的脚步走进我们的视野与生活,它就是依托文字而生发的、以【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语言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但获得高收视,且相应赢得观众好的口碑。的确,它就犹如一场春雨,不,一场淅淅沥沥的文字之雨将我打湿,我观看时不时被这些文字所感染,从而泪如雨下。

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它虽是从英国电视节目【见字如晤】引进,却焕然一新,全然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杜工部说:「家书抵万金」。它以家书的文化形态囊括从古到今一些有代表性的书信,演员扮演写信人读信,如身临其境,洞穿时间隧道,屏开历史的沉霾,让听者回到写信人斯时斯地斯境斯情,感同身受,从而直逼人心,让人多有动容。

【朗读者】不一味让职业从艺者朗读,而让一些非职业艺人,也就是生活中平凡的人参与朗读,除却表演与煽情成分,一下拉近观众距离,让每一个听者都可以像朗读者一样介入其中。当然,嘉宾的入场、对谈,以及场景的切换太过隆重、华丽,也时时提醒观众这是一场表演,自然观众心里无形中也就不自觉进入「被」表演朗读的状态。这的确是【朗读者】有意追求场景宏大的不意之失。

【见字如面】场景很朴素,像一个小小半环型剧场,又似某学校的阶梯教室,因而便与观众少了隔膜与疏离。况且,家书均为私密的内容,一般不公开的,尤其情书,观众人人都有窥私欲,那些没公开发表的,就更容易吊起观众胃口了。加之场外嘉宾对所读家书的解读,尤其对历史与特定历史阶段或时刻的家书,比如绝命书、告别书等的解读、阐释,让观众更容易走进写信者的内心,更容易获得一份理解,一份感动。

此外,【见字如面】对家书内容的选择也很宽泛,名人家书的居多在所难免,这样一来,在内容的趣味上剑走偏锋,像鲁迅的情书,徐志摩的情书,柳宗元的讽刺信,蔡琴致前夫的信等等,编导是动足了脑筋,也做足了功课的。的确,想从鲁迅的【两地书】读出热恋的如火如荼是万难的,情圣徐志摩的情书如火山喷发,虽不在意外,却也听得人热血喷张,情难自己,蔡琴致信前夫导演杨德昌一句「你怎么可以就走了呢!」让人顿时泪奔。一些无名者的信函要么幽默、谐趣,要么平静走心,也给人一些不一样的感受。唯一遗憾,以电视之长,在读信者读的同时,所读信件的内容可用书法的形式投影到背景屏幕上,这样可以更增加信件的文化内涵与文字之美。

书信是再古老不过的传统形式,当今留存的一件最古老的书法【平复帖】,就是一封信件。王羲之的【十七帖】也都是私人信件,包括第二行书的【祭侄稿】,说到底是颜真卿在内心写给侄儿的一封信。信件,过往称稿本,无疑是书法最多、也是最好的承载形式。因信函的形式而保留下的书法遗产难以计数。

【平复帖】

【十七帖】局部

可以说,信件部分还原了中国书法史的内容。【邓散木讲书法】「开篇词」中写道:「寂寂素然,朗朗玉振都在阅读的美好里。一抹青山,几点桃红,流水泛着暖,草庐里煎着新鲜的叶子,清茗味伴着竹林薄烟。读书的人在檐下合上书卷,透过江南,念着塞北归信。曲苑风荷,松荫叠碧,红鲤潜得深深,浮萍随着水韵,凉薰过后,唐诗也懒得动。知了一声入云,山更幽,人愈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