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师从徐悲鸿,被称作「中国梵·高」,沙耆110周年艺术展什么来头

2024-07-14国风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新怡 通讯员 李恬怡

7月13日下午5点,即使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的闭馆广播一再响起,负一楼体验中心依旧人气不减,不少观众停留在「生命的延伸——沙耆110周年艺术展」展馆里对着各色画作拍照留念。

从中国传统山水画出发,到印象派、野兽派等西方现代主义,再到学院派写实主义……

很难想象,一位画家的作品里几乎浓缩了一部从古典主义再到印象主义直至抽象主义的油画历史。

在展览现场,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和著名油画家全山石对着沙耆的纸本素描看得仔细。「其实从素描就看得出来,沙耆的基本功非常扎实。他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油画艺术大家,每一位学油画的年轻人,都应该来看看这场展览。」全山石说。

下午2点,早在开展前,负一楼体验中心便累积了小批人群。

有等候在门口只为第一眼见到画作的外地观众,也有不少被人潮吸引过来的本地游客,后者伸长着脖子,好奇地问道:「沙耆是谁?有名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沙耆身上的标签说起:中国梵·高、中国美术教育队伍的「缺席者」、半个多世纪中国画坛的「缺席者」……用艺术理论家水中天的话来说,「如果在过去一百年里,中国曾经有过富于个性特色艺术家的话,沙耆应当之无愧的一个」。

在策展时,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也是本次的策展人纪云飞想了70余个展览的主题,始终想不好,在「生命的延伸」前,展览还曾取名为「生命的缺席者」。

但沙耆真的缺席了吗?

未必!作为中国油画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就像展览最后的标语一样:沙耆——永不「缺席」。

一只画箱和一幅自画像

沙耆(1914-2005),原名引年,宇吉留,浙江鄞县沙村人。

他早年辗转求学于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6年底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木学院深造,毕业后以专业美术家的身份继续留居比利时,以画自给,藏得了广泛的声誉。

展览由「画艺人生」和「走进沙耆」两部分组成,以「立」「专」「疑」「满」4个主题词串联整个展陈,汇聚了油画、素描、水彩等沙耆作品,以及报纸画、白纸画、照片及沙耆物品等共计165组文物,通过解读各个时期沙耆的作品及艺术风格,让观众更深入立体地走进这位大师的艺术世界。

「如果观众用点时间盯着现场某幅画去看,会发现画面是有纵深,有三维效果的。希望通过这次的展览,让观众能够走进沙耆,不光是他的画,还有他励志的人生。」纪云飞说。

展厅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其中心摆放的一只五彩斑斓的「椅子」。

红、绿、黄、黑……「椅子」上不仅有多种多样的色彩,还有粗细不一的各类画笔笔触。

「这其实是一只画箱。」纪云飞让观众看画箱的背面,上面写着「敬赠:沙耆先生存,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

20年代末到30年代,恰逢「西洋画运动」的高潮阶段,油画这一舶来品种,由专注于「写生」的单一技术性引进,转向了「风格」的多元化探讨与拓展,中国美术教育也形成多样化的西画教学体系与院校特色。

1929年,沙耆由沙孟海介绍进入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1932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来又辗转到杭州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和中央大学艺术系习画,师从徐悲鸿。

拎着这个小画箱,沙耆走遍了大江南北。

【自画像】画下了26岁志得意满的沙耆,里面他西装笔挺,胡子短小而精致,发型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自画像】

杭州小河和宁波海螺

「我的印象中,他一直被中华文化所滋养,在欧洲学习后,他结合中西,用油画的形式将自己家乡所看到的山山水水描绘出来,他骨子里一直埋着对艺术的热情、对家乡的喜爱。」回忆起祖父,沙耆孙子沙亦松感慨良多。

【杭州小河】【夕阳下的小河】【小河风景】……展现了流经杭州城北的京杭大运河和船上人家的景象。沙耆用简括的人物造型、粗犷的笔触线条,描绘出了他心目中的杭州。

【杭州小河】

杭州留有他太多美好的回忆,在这里,他在杭州西湖艺专学习画画,加入「中国美术会」,会员证号为「第61号」,也是在杭州,他与太太孙佩钧结婚。

【夕阳下的小河】描述了这样一个幸福的景象:橘黄点缀的天空灿烂而温馨,在平静的湖面上,身着白衣的女子静静地注视着旁边的两个孩子。

1936年12月,由徐悲鸿介绍,沙耆自费前往比利时留学,怀孕的孙佩钧目送他的船驶向大海,并在来年5月生下儿子,取名天行。同年,师从巴斯天(A.Bstien)教授的沙耆在油画年度考核中发挥出色,与同学分得首奖。

【夕阳下的小河】

沙耆继承了巴斯天用调色刀作画的特点,并做了更大程度地发挥。这在他1941年【静物】一画中可以看出,亮色调部分几乎全用刮刀画出,油彩的堆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形象,恣意展现出笔迹与刀痕的速度和力度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厅中,有多幅以【静物】为题的画作,与很多画家将花卉、水果为主要绘画物体不同,在沙耆的【静物】中出现了不少特殊的「物件」,比如一只打猎后僵直倒立的野兔,再比如一只海螺。

海螺被反复运用在画作中,这也让策展团队猜测:「是不是因为他是宁波海边长大的人,对海螺有着特殊的情感?」

【静物】

【盛开的杏花】【春】和【马拉之死】

在展厅之中,有一副【静物】让不少观众停下了脚步,也有不少「懂行」的观众指出:「这颜色,这搭配,和梵高【盛开的杏花】好像啊!」

和【盛开的杏花】不同,这幅【静物】带了沙耆独有的海螺。

以名家作品为灵感,描摹亦或者融入自身理解创作,成了沙耆画作的特色之一。

1939年7月,沙耆毕业于皇家美院,因其成绩优异,其油画、雕塑、素描皆获首奖,并获得艺术界不易多得的「优秀美术金质奖章」。

同年,他创作了【美惠三女神】。

美惠三女神取自古希腊神话,长姐塔利亚代表着光辉,二姐欧佛洛绪涅代表着快乐,三妹阿格莱亚代表着鲜花盛放。

在波提切利的【春】中,美惠三女神沐浴在森林的阳光之中,相互携手,翩翩起舞,给人间以欢乐。

而在沙耆的【美惠三女神】中,他并未着意于表现女神的优雅与妩媚,而是用黑色轮廓线勾勒出人物脸部,画中的女神或正面或侧面或背面展现在观众面前,表情忧伤。

【美惠三女神】

在比利时,沙耆至少举办了6次个人画展,参加了8次重要联展,这也是他的创作高峰期。1940年,沙耆与毕加索(Picasso)等名画家一起参加比京阿特利亚蒙(Atriome)展览会。

那时的他声名鹊起,但也正在经受生命中最大的磨难。

1942年,他因精神病发作,被警察送往医院。

1943年,他的父亲在家乡病故,他未曾能见上最后一面。

在比利时皇家美术馆,他见到了镇馆之宝【马拉之死】,他的临摹作品【大卫〈马拉之死〉临作】便创作于1944年。在临摹画中,他省略了详实的局部刻画,而是以大块面的人物塑造和暗沉背景中悸动的笔触,营造出与原作不同的简单却又不失力量与冲突的氛围。

璀璨的艺术和现实的困苦不断激发沙耆对艺术的思考。

他一度怀疑所有的艺术风格,不断游走在古典与早期现代主义艺术之间,呈现出古典写实与现代自由并重的多元艺术风格和创作取向。同时,现实的艰辛使其画作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体验、文化碰撞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辅以微妙的色彩、笔触和构图,展现对于生命无限的眷恋和深情。

「不难体会,绘画本身不仅成了沙耆心灵的慰藉,也成了他在孤寂中超越自是重要的观察对象和艺术资源。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沙老长期孤寂地生活在精神病院和乡村农屋,但他的作品中仍然具有一种勇猛精进的气概,幸运的是,这并不是一种破坏的威力,而是一种内心的驱动力,使他不断地处于一种创作的狂热之中。」纪云飞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