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綜藝

【歌手】是在比唱歌嗎?

2024-05-17綜藝


韓夢想

時隔四年【歌手】終於又重新回到大眾視野,隨著第一期節目爆火,湖南衛視強大的運作能力和制作技術再一次體現得淋漓盡致。「全開麥直播不修音」「one take」等話題將內地音綜的制作層級拉滿,回歸到音樂節目的本質:對現場表演真實性的追求,而這也成為【歌手】區別於當下內地其他音綜不可替代的一點。

與此同時,本季【歌手】最大的亮點還在於競演歌手陣容,從播出之前網路上對於可能參加外籍歌手的猜測和熱議,到官宣那英參加競演,節目組都暗暗打造了一種「強強對話」的氛圍,加強了觀眾的期待。

然而,第一期節目播出過後,內地歌壇一姐,天後級別的那英獲得第三名,代表著中國最高水平的歌手在面對外籍歌手時竟然「失敗」了,於是網路熱評紛紛轉向歌手的中外實力對比上。

「英子歷險記」「葉赫那拉英不能輸」「那英守國門」等話題紛紛在網路上發酵,甚至隨後出現了關於誰能代表中國歌手最高實力的大討論。至此,【歌手】成功的將話題引向觀眾更加喜聞樂見的中外歌手對抗,最大程度上發揮了大眾文化改造文本,進行意義再生產的活力,在激起大眾狂歡的同時,也制造了關於接下來補位歌手的巨大懸念。

可以說,從第一期看,【歌手】既完成了音樂類綜藝節目的專業性建構,又透過諸多的話題獲得了巨大的流量,可謂雙贏。

先來看全開麥直播這一點。從節目制作的角度,在一個網路直播大行其道的當下,直播竟然成了綜藝節目的高門檻要求,這需要節目的技術部門、現場樂隊、歌手表現、主持人控場能力均達到一個較高的水準才能順利播出。

在第一期節目中,編導極力在強調全開麥直播,不修音現場,同時說明這種方式對歌手的難度,甚至制造出一種「只要敢來就是勇氣可嘉」「如果有瑕疵是可以被原諒的」「瑕疵也是一種真實」的話術。這樣的說法顯然具有一定的引導性,最直接體現的就是彈幕,很多網友會在彈幕中強調歌手們即使演唱水平一般,但能來就已經具備了直播的實力。

然而,在音樂諸多的傳播形式中,現場演出本就是最重要的一種,全開麥、不修音的表演現場本就是對一個歌手的基礎性要求,而不是什麽高不可攀的指標。可以說,如果連直播都不能做到,或許還沒有達到作為歌手的基本職業素養。

在第一期中,Chanté Moore、Faouzia Ouihya和二手玫瑰的表演都體現出一種對演出現場極其熟悉的松弛感,反倒是包括那英在內的其他中國歌手由於切換進了競賽模式而感到緊張。

看完全部表演,在我們對兩位外籍歌手大加贊賞的同時,或許忘了這才是一個歌手的常態化表現。所以,對敢於真唱的人大加贊賞,這本身就很諷刺,這背後是華語樂壇長期以來假唱修音亂象之下觀眾的無奈。我們為【歌手】的直面真實拍手叫好,卻又感到一種無力感,或許,依靠直播來整頓華語樂壇的時刻到了?

再看競演歌手陣容。

目前的網路話題基本上圍繞中外歌手對抗展開,大家得到的一致結論是中國歌手技不如人,我們需要召集其他的中國實力派歌手「應戰」,加速「搖人」。

另外,由於楊丞琳、汪蘇瀧、海來阿木、二手玫瑰與兩位外籍歌手風格差異較大,有網友將競演歌手分成了「格萊美」「金曲獎」「星光大道」「草莓音樂節」等涇渭分明的幾大體系,調侃之余也說明了本季節目不能被看做一個競賽。

大家曲風不同、表演形式不同、受眾不同,分處不同的賽道,硬是拉到一個平台上進行競爭或許真的有點強人所難了。其實,在賺取了巨大流量的同時,【歌手】第一期的呈現,體現著一種擰巴,節目想要強調的到底是歌手的歌唱實力和專業性,還是音樂的大眾性和多元化?我想,這兩點可能本身是相矛盾的。

從歌手的歌唱實力和專業性來說,第一期最終的排名非常合理,兩位外籍歌手分獲第一第二也是實至名歸。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既然是比歌唱實力,除過那英之外的其他歌手本不應該出現在這個舞台之上,他們或許在自己的領域代表著一定的受眾群體和文化標簽,但無論嗓音條件、唱歌技巧還是作品風格都和外籍歌手差距較大,不具備可比性,這樣的「競賽」也就註定落敗。

即使是華語樂壇天後級別的那英,在節目中的首唱也已經非常完美,但僅就「聽感」上,【黙】偏重於細膩的情感表達和另外兩首英文歌明顯且華麗的技巧比起來,也顯得有些吃虧。

那英天然有些沙啞的嗓音和歐美大vocal的對比,可能也正好是華語流行音樂和歐美的對比,前者可能其天然的風格註定了很多技巧不能被聽到。那麽換個思路,如果一味地強調競賽,或許整個節目就會陷入以往亂改編、飆高音、玩跨界的怪圈,主打一個為了贏而贏。

拋開歌手的歌唱實力和專業性,如果【歌手】想強調的是音樂的大眾性和多元化,那確實做到了。

在所有的競演歌手中,除過那英具備和兩位外籍歌手同台競技的業務能力,其他歌手顯然並不在同一頻道,但卻都有著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汪蘇瀧作為青年一代的創作型歌手,體現著流行音樂的通俗化和商業性,他的音樂雖然大量為影視劇主題曲並且主要在網路走紅,但他代表的是當下中國年輕人最即時的審美選擇,或許有些消費主義,或者有些速食化,但在大眾文化的語境下,這樣的音樂人真的就是存在即是合理。與汪蘇瀧相類似的還有毛不易,相信如果毛不易來競演肯定會輸得更慘。

第一期節目過後,可能被群嘲最多的要算楊丞琳了。如果說Chanté Moore和Faouzia Ouihya的表演是駕輕就熟信手拈來,那英的表演是台風大氣發揮穩健,汪蘇瀧是敢於出新挑戰自我,那麽楊丞琳的表演確實透露出很強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在同類歌手裏,楊丞琳已經算會唱的了,但【帶我走】的風格和她本人的嗓音條件註定了沒競爭性。

然而,楊丞琳的表演沒價值嗎?我認為並不是,作為一個80後的觀眾,就音樂本身而言,可能最有共鳴的還真是【帶我走】,當然關於楊丞琳,記憶中還有【曖昧】【左邊】和【雨愛】,再暴露年齡一點,還要算上【第一千零一個願望】。怎麽說,Chanté Moore和Faouzia Ouihya的表演確實驚艷,但只停留在欣賞層面,【帶我走】代表的才是我所熟知華語流行音樂特定的時代。

海來阿木作為本季的競演歌手也讓人很驚訝,甚至有知名音樂評論人評價其音樂「太土」,但在所有的歌手中,其實只有他在中國的受眾範圍最廣,最能代表不同年齡圈層觀眾的訴求和喜好。如果好音樂的標準是被更多的人喜歡,那麽海來阿木當之無愧。

最後,二手玫瑰在第一期的表演某種意義上才稱得上真正的音樂現場,而真唱、直播對於搖滾樂隊來說,從來就不是一個需要在意的問題。但這樣的現場已經完全脫離了「歌唱競演」的路子,也讓人反思,這到底是一個針對於唱歌水準的競演舞台,還是多元音樂的展示空間。

當然,只播了第一期,後面一定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劇情走向,但就現在「中外對抗」的話題,和「中不敵外」的廣泛認知,甚至還有號召中國歌手一致對外的群情激奮而言,不在一個標準之上的比賽,「贏」也許顯得沒那麽重要。

對於節目組來說,強調多元化,那就應該不計輸贏,強調音綜的專業性,那麽競演歌手名單有問題,這幾乎就是一個悖論了。

合作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