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綜藝

用熱愛對抗死亡,在【十三邀】感受生命價值的延續

2024-08-20綜藝

導讀: 關註當下觀眾的「共時性」問題,看到延續生命的「N」種可能。

文|三木

「昨晚上的我,還在欣賞譚元元跳芭蕾舞的優美舞姿,今天中午的我,卻已經在陳年喜的礦工人生中淚流滿面,且心緒久久不平。」——這是深度紀實訪談節目【十三邀】第八季第三期播出後,一位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的留言。如許知遠在節目中所說,這會是一次極大的觸動。事實也的確如此,「後勁很大」成為大多數觀眾對這期節目的普遍評價。

7月17日,由騰訊視訊尤裏卡工作室研制的深度紀實訪談節目【十三邀】第八季在騰訊視訊播出。節目何以在邁入第八季之際,依然能一次次引人深思?隨著越來越多的觀眾感嘆「能超越【十三邀】的,只有【十三邀】自己」時,這種震撼正牢牢抓住當下觀眾內心對於不安與焦慮的對抗,並且透過更加清晰、全面的視角,回應觀眾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渴望。

直面生活,

「找到延長生命的方式」

「我想我親自去他們家試一試吧。但我一算呢,從我們縣城到他們家大概路費來回至少也要十幾塊錢,我沒有這個錢,就算了唄。」陳年喜回憶起年輕時也曾想靠文學吃飯,「如果去了,受這些人的影響,哪怕是在他門下打個雜,或許說不定也是個戲劇人生吧。」但最終因為掏不出十幾塊錢的車費,陳年喜錯失了這個機會。在他看來,命運特別復雜,而人生確實是一個無以言說的東西。

或許他曾多次為「無以言說」的人生而淚流滿面過,但他依然堅持自己所熱愛的寫作,堅持自己的信念,不畏懼、不放棄,直面生活的痛苦。如陳年喜在他的詩集【炸裂誌】的自序裏所說:「凡語言都被語言過,凡思想都被思想過,沒有人能超越自身和生活,超越經驗與調式,雖然為了打破某些邊界,我已用盡了全力。如果說還有些成集的意義,那就是它們所記錄的生活與世界,與很多人的有所不同。」

「我的中年裁下多少,他們的晚年就能延長多少。」陳年喜在【炸裂誌】中這樣寫道。記錄本身就是有價值、有力量的,陳年喜透過文學創作傳遞自己的意誌,在創作中對抗命運的無常,用文字的力量延長自己的生命,也延長了那些應該被記得的人的生命,發人深省。

而在【十三邀8】裏,同樣發人深省的不止陳年喜。

首期是時隔5年,許知遠再訪許倬雲。已過鮐背之年的許倬雲,身體麻痹得越來越厲害,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需要依靠太太幫助完成,但他依舊能夠很坦然地對許知遠說,「我94歲了,隨時要完蛋,我就覺得要趕時間。我該做的事情不耽擱,盡量做下去。」許倬雲希望盡余年幫助年輕人「身心安頓」,所以這四年以來,透過各種方式竭盡全力與年輕人對話,在B站講課、參與節目錄制……只為身處困頓的年輕人探尋身心安頓之所。

而當芭蕾舞蹈家譚元元談到芭蕾舞者短暫的藝術生命時,譚元元認為舞蹈家的一生會有兩次死亡,其中一次就是離開舞台的時候。但在她看來,創作就是消滅死,所以譚元元選擇擁抱那個終歸要落下的「大幕」,投身於幕後工作、開啟透過創作再創新生的舞蹈之路。

或是找到自己的追求,或是不斷創造自身的價值,來不斷探索和表達對於死亡這一終極話題的理解,不同的時代背景造就了三位嘉賓不同的生活狀態,但他們都用同樣的「坦然」使得自己的生命獲得某種意義的「延伸」。可以看到,在已播的三期節目裏,雖然三位嘉賓在訪談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及了同一個話題——「死亡」,但節目的落點卻絲毫沒有死亡的沈寂蕭瑟,而是從「死」,走進不同人的「由死而生」。

與其擔憂未可知的終點,不如在暫可知的現在來記錄和傳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十三邀8】作為一檔深度訪談節目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始終關註當下觀眾的「共時性」問題,節目激勵人們勇敢地面對生活,去感受、去思考,去不斷「創造」新的自己。

展現韌性,

「再低微的骨頭裏也有江河」

許知遠問:「希望自己在歷史留下痕跡嗎?」陳年喜答道:「唯一能留下的就是文字痕跡。」曾經想著「人生還是要搏一搏」的陳年喜在確診塵肺之後,一度心有不甘,但三年下來不甘變成了接受。「人生像夢幻一樣,夢已經做到……」陳年喜稍有停頓後轉向許知遠說,「已經到五更了,天快亮了吧,夢快醒了。」

當夜幕降臨,陳年喜與許知遠並肩在深冬的河邊散步,簡單隨意地探討著「人生」的話題時,陳年喜因為塵肺而撕裂的聲音,就像一把銹了的錘子,不停地在人心上敲啊敲啊敲。「這是【十三邀】八季以來最著地的一次記錄。」相較以往訪談物件,【十三邀8】第三期的陳年喜顯得有些普通,出身貧寒,因為生計而成為一名礦山爆破工;雖然寫詩,但也算不上文學大家,並非家喻戶曉;住在偏僻的山村,需要靠在網上賣字和售賣農產品維持生活……但正是透過展示這樣一個大多數普通人生活的樣貌,讓我們看到了這季【十三邀】對現實的深刻感知與對美好的追尋。

18歲高中畢業開始寫作,陳年喜用語言真實記錄下自己和工友們的生命,記錄下那個時代,「我寫,是因為我有話想說,再低微的骨頭裏也有江河。」而陳年喜這一寫就斷斷續續寫了三十年,「我始終覺得我還沒有做到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我們這樣一個群體、這樣一些人、這樣一些生活、這樣一些命運。」

罐車不斷向下,千米、萬米,天光從小小一片變成一點,直到沒有,「如果不是親歷,你一輩子也想象不出礦洞的模樣」,回憶礦山的工作,陳年喜說「永遠也說不完」。從1999年為生活所迫前往礦山一去16年,到因病失業後正式投入文學創作,節目透過陳年喜的口述,為我們展現了礦工群體的真實境遇,也從細節中透出平凡人生想要掙脫自身困境,努力往上走一點,所不得不面對的艱難,以及他們所做出的各種努力。

就像陳年喜的兒子陳凱歌曾經選擇了出門務工,但最後還是回到老家,和父親一起售賣自產的香菇和天麻;陳年喜的妻子多年獨自生活在偏僻的山裏,想的是怎麽把每一天過好,如果可以,希望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節目對這些「配角」的著墨,不僅讓人們更全面地認識了陳年喜這個「寶藏詩人」,看到他堅持用筆觸記錄下自己與命運抗爭的點點滴滴,了解他的作品,其實也成為展現「陳年喜們」生活狀態的映像。這一季的【十三邀】正在「撕」開一道口子,試圖讓更多人得以窺見那些被忽視的平民英雄的生命故事。

作為一部充滿智識力量的深度紀實訪談節目,【十三邀8】中呈現的每一個訪談物件、每一個主體,都將思想和現實生活進行深度連線,正如網友說的,「有時帶你擡頭望天,感受世界的遼闊明亮;有時帶你腳踏實地,感受周遭的環境與生命;有時會把你一巴掌按進土裏,嘗嘗生活的泥濘與掙紮。」節目讓觀眾透過節目感受到深入思考的真正力量,於時代喧囂的縫隙,重又捕捉內心的敏感。

也正是在這樣的「強連結」中,【十三邀】呈現出強烈的價值與意義,使其在一眾「電子辣條」中成為人們的「精神主食」,展現【十三邀】IP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只要現實生活還在繼續,人們就會一直追求智慧與真理,堅持反思與批判,堅定信念與理想……這既是生命的韌性,也是節目行至第八季依然能夠實作自我超越的韌性。

連線人心,持續為當代年輕人

找到指引人生的方向

在當今嘈雜的世界中,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的語言,去感受生活,充盈生命?又要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找到意義?

當許倬雲面對許知遠的提問,他的回答與其五年前在節目中的話再次做了呼應。他鼓勵面對「驚濤駭浪」的年輕人,不要慌張、不要放棄,「最要緊的是紮實自己,把自己的知識、情感都不要歪曲。同誌相求,同聲相應,能找到互相砥礪、互相切磋,終身的朋友,就一輩子交下去。你自己本身就是榜樣,你就會吸引別人。」許倬雲將這個心態比喻為「在天田裏種植物」,而人就是宇宙間的一株植物,我們則要像柳宗元筆下的郭橐駝那樣,將自己當作愛惜的植物來養。

可以看到,無論是再訪許倬雲,探尋人生的意義,還是對話陳年喜,展現平凡人的真實苦難,都讓我們看到【十三邀】一直以來最為可貴的地方——【十三邀】盡數展現這些具有不同價值觀與力量的人,捕捉他們豐富多樣、閃閃發光的內在,也從中透視其對這個時代的思考。

特殊的工作讓陳年喜見過太多死亡,卻沒有讓他卻步,而那些敬畏生命和抗爭命運的詩歌,讓我們看到,他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創造出了更有價值的自己;譚元元在交談中反復說「Never too late」,面對許知遠的疑問,「我這個快50歲的白紙,是不是不行啊?」譚元元鼓勵他「永遠不算遲,永遠都來得及,所有人皆可舞,只要您開心。」

這也是節目能夠一次次「引人淚目」的原因,它在潛移默化中為當代無數沒有本錢、無法安身立命的年輕人指引了方向,引導人們去理解和應對現實的困難與挑戰,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價值,更找到「由死而生」的動力、勇氣和道路。就像許知遠在向許倬雲提問「年輕人如何在受限的情況下,不斷創造新的自己」時,許倬雲為年輕人指出的道路依舊在重申同一種精神:救自己,養育內在。

網友紛紛表示,「【十三邀】給我的沖擊感太強烈了」「【十三邀】真的極大拓展了我的審美」「這世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苦難與選擇,願我們都用力活著但依然保持內心的澄澈」……【十三邀】讓我們在不同人的身上,看到「同樣」的綻放,也在嘉賓的娓娓道來中,感受直擊內心深處的震撼,這種震撼如同鞭子一樣抽打在每一個人身上,從而幫助我們在浮躁的生活裏沈下心來,去捕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正如許倬雲在訪談中說許知遠是一個穿針引線之人,【十三邀】又何嘗不是一檔「穿針引線」的節目,它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大大小小不同領域下的個人和時代故事,堅持用真實的記錄,創造出時代的回響,並在產生回響的過程中,讓屬於每個人的「意義」自然生發。

而作為騰訊視訊紀錄片板塊的「王牌內容」,行至第八季的【十三邀】讓我們看到了內容創作的真正價值,不為一時的流量制造話題、追趕熱點,而是沈下心做些真正值得反復咂摸的作品,在深度與廣度中,為觀眾構建一個精神寄居之所。同樣由騰訊視訊出品,尤裏卡工作室研制的【解釋鴻溝】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作為國內首部思想類紀錄片,邀請了哲學教授陳嘉映與世界對話,這套片子在思想類紀錄片領域樹立起新的標桿。

智識思想類的內容無論是長視訊平台、還是內容創作者,都是想觸碰但未必都能夠有膽量去觸碰的領域。也正是由於騰訊視訊與尤裏卡工作室的膽量和勇氣,即便無法讓這些有深度的內容一定成為所有人「生活的解藥」,但一定足夠「解渴」。要知道,在這個越發內卷、高壓、迷茫的現代社會,即便「回響」的時值長短無人知曉,我們仍可為擁有為之熱淚的能力而深感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