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綜藝

今年最治愈的帶娃綜藝,為何讓年輕人這麽上頭?

2024-07-19綜藝

近年來,東亞年輕人不特別熱衷於結婚生育了,但婚戀和育兒綜藝卻持續獲得不錯的收看數據。2022到2024年,【爸爸當家】系列育兒綜藝火熱推出,馬立奧、況三喜、小米、鎖鎖、允兒等可愛寶貝也為觀眾所熟悉,很多人在互聯網上「雲養娃」。

根據「中傳大數據」對【爸爸當家2】觀眾畫像的分析,20-29歲的青年觀眾占比最高,同時女性觀眾占比高達90%。這些迷上男性育兒綜藝的年輕觀眾,到底在看什麽?

爸爸帶娃的好處

自從2013年【爸爸去哪兒】走紅之後,市面上的明星帶娃綜藝井噴;2016年的真人秀「限童令」之後,明星親子綜藝受到限制,【爸爸去哪兒6】只能更名為【一起出發吧】草草播出。 如今的親子綜藝主要是「星素結合」的形態,比如真人秀部份由素人家庭錄制,明星作為觀察員在觀察室並點評;但由於缺乏明星子女的噱頭以及對明星生活的窺探,節目大多反響平平。

【一起出發吧】劇照

【爸爸當家2】堪稱一個例外:節目討論度很高,萌娃很火,就連之後某個家長的爭議,單單她一個人的話題就有8億次閱讀、13萬的討論量。

不論是古早的【爸爸去哪兒】還是如今的【爸爸當家】系列,爸爸帶娃綜藝更容易火出圈,很大一部份原因是: 爸爸帶娃較少,爸爸帶娃綜藝有新鮮感;並且,爸爸帶娃綜藝揭示一個重要的、但往往為人所忽略的常識——爸爸更多參與帶娃,不論是對於爸爸還是對於孩子,都好處多多。

【爸爸當家】系列十來組家庭,除了兩位真正的全職爸爸,其他的爸爸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初次體驗獨立帶娃之前,低估育兒的復雜性和挑戰性,並未意識到育兒工作中的細節和情感投入。

【爸爸當家】劇照

這種投入包括但不限於:幼兒需要不間斷的關註和照料,餵食、換尿布、安撫哭泣等持續性的需求,對父母的體力和精神都是極大的考驗;孩子還需要大量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支持,如安慰恐懼、鼓勵自信、處理分離焦慮等,這對父母的情感智慧和耐心提出很高的要求;孩子生病等不可預見的情況隨時可能發生,需要父母具備快速反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考驗著父母的心理承受力。

比如【爸爸當家2】,馬立奧吃了太多東西,他一直跟爸爸反饋「心疼」「心裏難受」,爸爸並不了解這是什麽意思,直到跟媽媽打電話時,媽媽才提醒爸爸馬立奧是積食了,要服用消化藥物並幫馬立奧揉肚子;而夜裏馬立奧發燒了,爸爸求助媽媽,媽媽淩晨三點趕到家。

因此,爸爸們更多地參與育兒,才能提升爸爸們的育兒技能,培養耐心和同理心,增強作為父親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當爸爸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孩子時,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系顯著增強了,為孩子的成長奠定堅實的情感基礎;當爸爸共同承擔育兒責任時,家庭結構變得更加均衡,家庭的幸福感提升了。

很多研究發現,母親和父親與孩子的互動確實有不同的傾向:母親給於的是溫情的照顧,而父親大多是和孩子玩在一起。 劍橋大學心理學家蘭姆 (Michael Lamb) 認為,這與性別關系不大,而是父母的分工不同。

【爸爸當家】系列中,更多爸爸的分工是「和孩子玩在一起」,這對孩子也是有益的實踐。專門研究遊戲在教育、發展和學習中的作用的學者拉姆錢達尼 (Paul Ramchandani) 認為, 「遊戲是兒童的語言。兒童透過遊戲探索世界。」

譬如,馬楊在半天的時間裏,就教會四歲的馬立奧騎馬。馬立奧第一次獨自騎在馬背上,既好奇又畏懼。馬楊緊緊握著馬立奧的小手,一步一步引領他接近馬匹,教他如何安全地上馬、如何穩住身體、如何與馬兒溝通。在馬楊耐心的指導和不斷的鼓勵下,馬立奧漸漸放下恐懼,嘗試駕馭馬兒,感受與馬兒之間的默契。 觀察室的嘉賓都震驚於膽小的馬立奧這麽快就敢於騎馬了,應采兒調侃道,「我們這些膽小的媽媽,才是他們的絆腳石」。

這是承擔「和孩子玩在一起」分工的爸爸的一大特點:他們更傾向接受孩子承擔較高的風險,鼓勵孩子去嘗試新事物,即使這些嘗試可能伴隨著失敗的風險。 透過面對和克服挑戰,可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以及獨立思考的精神。

又比如,鎖鎖非常渴望擁有一雙籃球鞋,肖傑提議與鎖鎖進行一場籃球比賽,約定勝利可獲得籃球鞋。盡管鎖鎖全力以赴,還是未能贏得比賽。鎖鎖有些沮喪,他以為自己失去了得到籃球鞋的機會。其實肖傑早就幫兒子買好籃球鞋,但他希望兒子能夠明白:自己想要的東西,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努力本身比結果更有價值。

這是承擔「和孩子玩在一起」分工的爸爸的又一個特點: 當爸爸與孩子共同參與遊戲和日常互動時,爸爸傾向於指導孩子理解並遵守一定的規則,教會孩子如何承擔責任、有效地與他人合作、分享資源,以及健康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爸爸當家】系列鼓勵更多爸爸參與到育兒中來,這對於爸爸、對於孩子、對於家庭,都是好事。顯然,女性觀眾樂見這樣的情形。 如果爸爸更多更主動更有效地參與到育兒中來,女性不敢生、不想生的心態會有所改變。

「雲養娃」:萌娃的治愈力

曾經有一度,「厭童」成為輿論中的熱議話題。社交媒體上頻繁出現成年人與攜帶嬰幼兒或「熊孩子」的家長在高鐵等公共場所的沖突。

如今回頭再看,所謂年輕人「厭童」的說法,或許有些偏頗了。大多數人對嬰幼兒啼哭表現出較高的容忍度,因為他們理解這並非家長所能完全控制的。相比之下,公眾更難以接受的是年紀稍大的兒童在公共場合的不當行為,如追逐打鬧、尖叫、踢座椅等,而家長對此表現得漠不關心。

概言之,絕大多數年輕人反感的焦點更多集中在「熊家長」對孩子的管理上,而不是兒童本身。恰恰相反,很多年輕人對於萌娃壓根就沒有什麽抵抗力。

想當初,【爸爸去哪兒】系列的諸多萌娃就讓很多「雲阿姨」喜歡不已,陳小春的兒子小小春jasper一度成為表情包大王——因為他實在太萌了。

【爸爸去哪兒】劇照

這一次的【爸爸當家】系列,「萌」依然是節目的第一生產力。【爸爸當家2】是三季裏面人氣最高也最火的一季,居功至偉的是人氣王馬楊、馬君妍和馬立奧一家。有了馬立奧,【爸爸當家2】的熱度比第一季高出一個等級;而【爸爸當家3】熱度表現平平,直到第13期肖傑一家、馬楊一家回歸後,網上才有了比較高的討論度。

「萌」最初源於日本的ACG文化,用來形容對虛構角色的強烈情感,特別是那些設計得非常吸引人、可愛或者激發保護欲的角色。 隨後,萌的含義擴充套件到現實世界中任何能引起類似情感反應的事物,包括但不限於動物、小孩、甚至成年人的某些特質或行為。

大多數人喜歡「萌萌噠」的事物,比如萌娃或者小動物,從生物學的「幼體滯留」理論解釋的話,人類天生就被具有幼體特征的物件吸引,如大眼睛、圓臉、小鼻子等,這些特征觸發我們的保護本能。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當我們看到「萌萌噠」的事物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這是一種與愉悅感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讓我們獲得快樂的體驗。

從社會文化角度審視,在高壓力、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萌」以其溫馨、平胡的特性,幫助人們緩解緊張情緒,減輕心理疲勞,達到心理的平衡和寧靜。

【爸爸當家2】的馬立奧成為人氣王,連帶讓節目大火,根源在於他的萌值爆表。當然,其他萌娃比如鎖鎖、允兒、八喜、小米等等,也都各有各的可愛。

馬立奧天真爛漫,不拘小節,毫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讓我們看到童真的模樣;他愛撒嬌,不論是想要什麽或不想做某件事情時,都用軟糯的語調和誇張的表情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讓人忍俊不禁;他對世界總有獨特的看法,喜歡「為撒」地問到底,各種困惑的小表情和小動作充滿幽默感,為節目增添許多笑點;他清澈而無拘無束,常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萌言萌語;他雖然很稚嫩不成熟,但已經表現出勇於擔當的精神,每當不慎犯錯,馬立奧從不逃避而是很真誠地道歉……

馬立奧不是節目中最聰明最懂事的孩子,但他的不那麽懂事也如此純真無邪。他與其他萌娃為「雲阿姨」帶來「雲養娃」的快樂,這一體驗如同「雲吸貓」,是忙碌生活中輕松愉快的消遣方式。一路看著他們健康成長,「雲阿姨」感受到生命的韌性和生活的美好。

馬立奧的家庭氛圍也讓很多網友心生羨慕。既因為馬楊很帥,馬楊與馬君妍十天見過五面就領證的愛情很「偶像劇」,也在於他們家庭氛圍的平等、積極、有愛。

馬楊、馬君妍與兒子馬立奧之間的互動非常頻繁且充滿愛意,他們不吝嗇表達對彼此的愛,透露出家庭成員間那份獨特而珍貴的連結;馬楊夫婦的教育態度並非傳統的刻板管教,而是開放包容,註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鼓勵馬立奧探索世界,尊重馬立奧的個性發展;他們像普通家庭一樣,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和日常瑣事,但他們相互支持、相互理解,以積極的心態和行動應對,讓觀眾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

一些成年觀眾、尤其是那些童年缺乏足夠關愛的人,在觀看節目時,不自覺地便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萌娃和家庭成員身上。 看到節目中的孩子被家人悉心照料和疼愛,既觸動內心深處對溫暖家庭的渴望,也彌補曾經的情感缺失——即使自己的童年並不完美,也能透過觀看節目獲得某種程度的心靈補償。

而對於那些正在考慮組建家庭或準備為人父母的成年人,【爸爸當家】系列中的一些家庭提供正面的範例,展示了如何營造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家庭環境。 它不僅僅是關於育兒技巧的科普,更多的是傳遞一種理念——愛與陪伴之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不過,【爸爸當家】系列節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傳統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但全職爸爸在社會整體結構中仍是較為邊緣的存在,甚至在節目中,本身也是如此。 高昂的生活成本、不穩定的職業前景、女性在生育中的付出、缺乏有效家庭支持系統等問題,仍然在不同層面持續影響年輕人的生育意願。

只有當社會環境真正支持生育時,年輕人才能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找到滿足與成就感,提升生育意願,而不是「雲養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