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綜藝

春晚節目編創金礦在群眾的吐槽裏

2024-02-29綜藝

龍年春晚播出後,央視一如既往立刻曬出播放量和收視率等沖高多少多少,總台專家也在第一時間發聲,盛贊這是一場創新的、具有時代感、科技感,同老百姓歡樂在一起的春晚,頗有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味道。

其實,春晚辦得好與不好,應該群眾說了算。如果只知孤芳自賞,不知從群眾「吐槽」裏挖金子,堅持問題導向,勢必難以止住春晚水平逐年下滑的頹勢,使春晚的生命力大打折扣。

事實是,老百姓並不買賬,吐槽聲一浪高過一浪,甚至認為春晚不能再這樣辦下去了,有些觀點還呈現出近年少有的編創與受眾的對立,直言春晚看不看無所謂,甚至認為應該取消。春晚距離老百姓的期待究竟有多遠?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而春晚伴隨民族傳統文化應運而生,走過了四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如果說中國春運是全世界最大的人口遷徙,那麽中國春晚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從收視率上,則可以說是能夠問鼎全球的大型綜藝晚會。無論你承認不承認,她已完全紮根於全中國老百姓的心中,並且正在走向世界。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國人民精神風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行程的展現平台和演繹視窗,春晚有充分理由,非但不能弱化和取消,還應該集中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想方設法把她辦得品質更好,更加成功。

平心而論,龍年春晚是一場凸顯諸多亮點的春晚,最明顯的成功之處是數位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運用有了新的突破,氣勢恢宏的【山河詩長安】,實作了千年穿越,達成動畫與實景的美好合成,再現了「李白鬥酒詩百篇」等藝術場景,大大提升了晚會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使觀眾的科技感和時代感大為增強。首次將電影導演和拍攝手段融入節目創作,將非遺的展演和表現藝術化,豐富了春晚的綜藝內容。除了數位與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套用外,尤其是一反常態,對恒久不變的壓軸金曲,春晚代表性曲目【難忘今宵】,大膽啟用年輕的實力唱將,改用通俗唱法和流行元素進行演繹,雖然沒有獲得成功,但改革創新的初衷和探索精神是值得發揚的。

龍年春晚成功之處有目共睹,但是近年來,春晚整體品質水平逐年下滑,人民群眾不滿意也是不爭的事實。為什麽說春晚節目編創金礦在群眾的吐槽裏,下面幾點建議是否能夠說明問題,我們把他整理出來,與網友們共同來討論,也希望與專家們共同來商榷。

一是龍年春晚缺少靈魂。「龍行龘龘,妍妍家園」的春晚主題過於寬泛和空靈,無法將整個晚會的節目串聯和凝聚起來。筆者註意到,在節目編創上,整個晚會的結構是「」橫」著走的,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魔術、街舞……遵循的是約定俗成的套路,難以打破內容形式的限制,導致上下缺乏內在聯系,缺少創意,思想+藝術+技術難以用主題來統領,各行其是,只能由節目各自內容來表達。尤其是主持詞的編創,功夫下在了選人用人上,而不是下在文案創作上,主持詞只能起到轉場效果,而不是主題思想的串聯、凝聚和充分表達。群眾一針見血的指出,春晚東拼西湊沒有魂,難以辦出高品質。其實一場有靈魂的春晚才能真正打動人心,引發共鳴。而春晚恰恰需要找回那份屬於中華民族文化的靈魂。這需要春晚的主創人員深入學習領會中華傳統文化,尋找那份深藏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核。只有這這樣,春晚才能重新成為億萬觀眾的期待,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二是春晚最大的焦點在音樂。音樂板塊的創作,決定整個晚會的主基調。然而,龍年春晚恰恰在主基調上有失偏頗,落入俗套。

首先是音樂渲染過度。一味追求高亢激越的旋律和律動爆棚的效果,忽視抒情,缺乏美感。有網友調侃到,嗨歌嗨到臉部肌肉變形,跳舞跳到腿部肌肉抽筋。難道優美抒情的音樂就不能營造歡樂喜慶的氣氛嗎?我們也大可不必用「眾口難調」來不屑觀眾的吐槽,想想冬奧和亞運開幕式大型文藝表演,為何專家和群眾都一致給予肯定,很少有觀眾吐槽呢?拼搏、奮鬥、勞累了一年的老百姓,多麽希望享受貼近百姓、貼近生活、既優美又抒情的精彩春晚啊!

毫無疑問,春晚完全需要喜慶熱烈,但要渲染適度,才能真正達到喜慶熱烈的效果,過度了會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失去觀看興趣。

其次是春晚的民族文化特性,決定了民族音樂是主幹,以民族唱法為主,以流行和美聲唱法為輔,用優美抒情的作品詮釋生活,觸動情感,打破套路化的束縛,使主基調富有變化,整個春晚音樂舞台精彩紛呈,讓群眾有更多的驚喜,滿足不同口味受眾的需要。無法觸動情感的音樂可以說是無病呻吟,同理,缺少畫面感的音樂可以說是味同嚼蠟,觀看這樣的節目既浪費感情,又浪費寶貴時間。綜觀整個節目的編創,主幹不突出,缺美少情不精彩,民歌創作被邊緣化了,沒有產生一首堪稱精品,能夠觸動群眾情感,廣為流傳的音樂作品,堪稱較大的遺憾。

再次是在數位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引入上,雖然是晚會的一大亮點,其中也不乏成功之作,但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春晚新技術手段的套用,應該遵循技術為內容服務的原則,有助於表現時代的進步,給社會和人民精神面貌以及生活內涵,帶來的深刻變化,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遺憾的是,在大量的舞美設計上,出現了形式與內容脫節的現象,與內容不相幹的數位圖形背景和燈光秀,增添了觀眾的審美疲勞感。例如新疆分會場,大氣高貴的民族組舞,被植入一個狹小虛無的背景空間之中,如果利用數位技術將天山南北的大美風光有機融入節目的舞美設計當中,與節目內容和主題思想環環相扣,相互呼應,效果是否會更好些呢?

第三是在傳統與創新的關系上失於迷離。春晚首先是民族的春晚,需要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在守正的基礎上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元素,堅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信念,反對把民族文化同年輕受眾的審美觀對立起來,片面追求收視率。用具有深刻民族特色內涵的精彩節目,影響和吸引年輕受眾,該堅守的一定要堅守,努力在守正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龍年春晚創新【難忘今宵】壓軸金曲演繹風格與形式的嘗試,多多少少反映了民族文化自信心的迷離。再者,魔術作為西方文化的泊來品,在中國發展遠不夠普及和成熟,把小品級的魔術節目拿到其他晚會上表演無可厚非,像春晚這樣國家級舞台完全可以舍棄。

第四是主創人員的編創水平胡選才視角跟不上群眾的審美需求。由於新媒體和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大量的音樂、舞蹈和表演藝術人才湧入新媒體,原創精品層出不窮,受到群眾的歡迎和喜愛。但在一些失於偏頗的傳統媒體面前,許多德藝雙馨的網紅被排斥被惡俗,即使群眾千呼萬喚,也難以走近春晚一步。毫不奇怪,當每場改革創新大潮奔湧而至的時候,都難免會泥沙俱下,這就要求春晚節目主創人員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大浪淘沙,慧眼識珠,不被惡俗所誤導,應該不拘一格選人才,深受群眾歡迎的德藝雙馨的網紅,春晚的大舞台給他們一席之地,一定會順民心,漲人氣。

第五是群眾對春晚舞台「專業不對口」的問題很反感,也值得加以關註。一些影視演員唱歌充其量不過是卡拉OK水平,也要擔綱歌唱重任。群眾呼籲讓歌唱演員唱歌,讓影視演員演小品……,正確發揮明星效應,春晚應多多發揮藝術家和專業團體作用,提高節目編創的含金量。

另外,語言類節目存在的問題更應該引起高度關註。許多觀眾把龍年尊為「發掘笑點年」,對春晚的語言類節目寄予很大希望,呼籲相聲小品給予觀眾應有的「正能量的歡樂」,希望「讓我們笑出聲音來」,結果卻大失所望。想起六七十年代相聲大師馬季的代表作【友誼頌】,以詼諧幽默的相聲語言,講述了中國鐵路勘探隊員乘友誼號輪船奔赴坦桑,在原始森林中完成修建坦贊鐵路勘探任務的故事。相聲大師侯寶林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講述消防隊員與酒鬼的故事,當中充滿了精彩的笑料和「包袱」,贏得了全國人民的贊揚和肯定,成為相聲發展史上精品中的精品。反觀現在的一些相聲作品,只知相聲是語言藝術,不知要用相聲特有的詼諧幽默的語言講故事,針砭時弊諷刺幽默的功能嚴重退化,鮮有生動幽默的故事情節的相聲,也就沒有了生動幽默的笑料和包袱,有網友贈給相聲演員一句生動的比喻:沒有了藝術含量,有的只是演員間互相設定陷阱,插科打諢,大玩文字遊戲,靠相互攻擊,戲謔和貶損對方來討好觀眾。解決相聲小品節目品質不高的問題,主要靠主創人員深入群眾,深入生活,慧眼識珠,深入挖掘,特別是小品節目的編創,要弓下身來,虛心向地方台學習,會同有關專家識才用才,狠抓創作,反復提煉和打磨,鑄就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精品力作。

春晚節目編創金礦在群眾的吐槽裏!讓我們把她挖出來,精心提煉,細細打磨,把春晚真正辦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