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技不如人?外國衛星拍到福建艦轉彎半徑達3.4公裏,雷根號僅500公尺

2024-05-29台海

福建艦第二次海試,來得比網友們的預想要快得多。一般認為大型航母首次海試之後,會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試驗中遇到的問題要解決,再次出海怎麽也得等上幾個月。沒想到福建艦僅過了不到20天就又出發了,節奏之快令人咋舌,充分說明航母的狀態很好,沒出現太多問題。

這次福建艦出海之後比第一次跑得更遠,一口氣航行了近千公裏,到達了大連附近的黃海,有外國衛星在這裏再次拍到了福建艦的海試照片。考慮到殲15艦載機由沈飛制造,不少網友猜測福建艦來到東北附近,是來接艦載機的,海試歸來時甲板上多幾道輪胎印也不會讓人意外。

不過國外衛星展示的福建艦海試場景,卻引起來了不少人的質疑。在照片中,福建艦進行了至少兩次大角度的轉彎,有一次直接就掉了個180°的頭。根據對航行尾跡的分析,國外媒體指出福建艦的轉彎半徑在3.4公裏左右。由於衛星照片無法顯示福建艦在轉彎時的速度,所以外媒表示:不能判斷3.4公裏是不是福建艦的最小轉彎半徑。

這就有意思了:大角度轉彎是航母的必備技能,當航母遭遇魚雷或航空炸彈攻擊時,會采用這種劇烈的機動來躲避。二戰時的中途島大戰,美日航母就都用了轉彎機動來躲開炸彈。而對於老式的直航魚雷和現在流行的尾流制導魚雷,航母也可以用猛烈轉彎的方式來甩開它們。從機動性角度來講,航母的轉彎半徑當然是越小越好。那麽福建艦被拍到的3.4公裏轉彎,是大還是小呢?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美國的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母「雷根」號,去年6月也曾在中國南海被拍到進行大角度轉彎。當時雷根號正在直線航行,突然進行了一個接近90度的轉彎,不知是為了躲避什麽東西。衛星照片顯示:雷根號的轉彎半徑竟然只有500公尺!這可比福建艦的3.4公裏小多了,只有後者的約七分之一。

航母的轉彎半徑和尺寸、排水量、艦體設計以及舵機的效能有關。雷根號的排水量按說比福建艦更大,達到了10萬噸以上,難道這說明福建艦的機動性遠遠比不上美國的尼米茲級嗎?對此,有網友甚至提出了核子動力在轉彎方面比常規動力更有優勢的說法。

這當然是無稽之談,采用何種動力方式與轉彎沒有任何關系。那為什麽福建艦會搞出3.4公裏的半徑呢?有這麽幾個原因。其實外媒也說了,從照片判斷不出福建艦的航速,如果航速非常高的話,轉彎半徑自然就變大了。雷根號轉彎半徑小,很有可能是它當時的航速比較低,這才得以實作。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福建艦當時的測試計畫,是不是在進行大角度緊急轉彎?這是高度存疑的。很可能航母當時只是想改變航行的方向,或者是到達了某個預定海上地點後掉頭回去,是一次正常而平緩的轉向,而不是網友猜測的急轉彎,這時的轉彎半徑自然就會比較大。

實際上福建艦的最小轉彎半徑絕不至於大到3.4公裏。就在幾年前,中國第二艘航母「山東」艦海試的時候,就曾經展示過「海上攤大餅」的絕活。一張衛星照片顯示,正在高速轉彎的山東艦畫出了一個圓圈,半徑僅相當於航母長度的2.5倍,也就是約760公尺。那麽據此推算山東艦當時的轉彎半徑小於400公尺,比雷根號的500公尺更小。

山東艦是6萬噸級的常規動力航母,而且還是比較老式的滑躍起飛式甲板,我們有理由相信現在的福建艦要比山東艦先進得多,雖然排水量略大,達到了8萬余噸,但轉彎半徑絕不可能一下子增加好幾倍,達到3.4公裏之多。因此,福建艦在那幾張衛星圖中顯然並未亮出「攤大餅」的絕活,實際的最小轉彎半徑肯定要小得多,也就是幾百米的量級。

除了轉彎半徑之外,此次衛星照流出之後,也引發了其它一些擔憂。在福建艦第一次海試時,就有國外衛星在很短時間內捕捉到了它的蹤跡,並拍下了照片。這次海試也沒有例外,拍的照片還更多了。這是否說明福建艦的一舉一動,都在外國衛星的監控之下呢?如果到了戰時,航母的位置都被敵方掌握了,豈不是很容易被擊沈?

這種想法其實也是多慮了。在反航母作戰中,掌握航母的即時位置確實是一大前提。敵方的軍艦和飛機,的確可透過雷達或目視的方法獲得我方航母的準確位置,然後發射飛彈進行攻擊。但您可別忘了航母不是吃素的,它最強大的武器就是艦載機,能夠在幾百甚至上千公裏外向敵艦和敵機發起攻擊,因此敵人很難接近到航母防禦圈之內,想要知道航母的即時位置座標就太難了。

那麽靠衛星行不行呢?位於地面上方幾百公裏高處的衛星,當然可以無視艦載機的攔截,可以在高空自由拍照。但是衛星的遙感照片並不是即時的,一般會采用推掃式成像,即隨著衛星的移動,以一定的幅寬獲得一個長條形的影像。這時衛星並不知道航母在什麽地方,需要再對這些影像進行判讀,才能有一定機率發射某個角落裏的航母。

因此,等到衛星發現自己拍到了福建艦時,以航母高達30多節的航速,早已經移動了相當可觀的距離,再想引導飛彈來攻擊,黃花菜都涼了。況且衛星照片的定位精度並不是太高,未必能達到精確制導武器的需求,還會受到雲層等天氣條件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衛星並不能一直保持在航母上空,它要一刻不停地繞地球運動,一次飛臨之後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再次回到同一地點,這樣就使得航母的目標雖大,反航母作戰卻不是一般的難。

在這方面蘇聯曾經有過比較多的經驗,摸索出了一套辦法,現在仍然值得借鑒。對於美國的多支航母編隊,蘇聯是十分忌憚的,在反航母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蘇聯人最簡單粗暴的做法就是派出一艘軍艦,時刻跟蹤美國航母編隊,隨時報告航母的位置。如果真打起來,這艘軍艦顯然是去送死的,在第一時間就會被擊沈。

但如果它能在沈沒前把美國航母的準確座標傳回去,就算圓滿完成了這一悲壯的任務,挺符合戰鬥民族的精神。蘇聯海軍還曾將圖16和圖95轟炸機改裝成預警機,探測美軍航母,還能為飛彈提供制導。但這些飛機的雷達效能有限,也需要前進到美軍艦載機的攻擊範圍之內,與送死的軍艦頗為相似,就是奔著與航母同歸於盡去的,這只能算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除此之外,蘇聯還建立了一套MKRC Legenda「神話」天基海洋監控系統,該系統由十余顆US-A雷達監視衛星與US-P電子偵察衛星組成。US-A衛星裝有X波段側視雷達,能夠在任意氣象條件下測量美國航母戰鬥群的座標,透過多顆US-A雷達監視衛星組網,還可以獲得航母的航向和航速資訊,足以引導蘇聯反艦飛彈飛向航母。

而US-P衛星則透過搜集航母編隊發出的大量電磁訊號來定位目標,屬於被動探測。透過US-A雷達監視衛星與US-P電子偵察衛星的密切配合,蘇聯就可以掌握美軍航母的即時位置資訊,還是相當有效的。

不過,要維持這套系統的成本非常高昂。為了保持探測精度,US-A衛星執行在距地面260~280公裏高的低軌域上,這裏存在稀薄大氣層,阻力較大。為了降低空氣阻力,衛星采用了像飛彈一樣的細長外形,但在一定時間之後仍然會墜落。

另外由於X波段雷達的耗電量巨大,只用太陽能電池不能滿足需求,US-A衛星需要使用核電池。即使如此,早期型也只有工作40天左右,後來的改進型能工作6到12個月,然後就得報廢。

這就需要不斷的發射來補充損失掉的衛星,對蘇聯來說是極大的負擔。在巔峰時期,MKRC Legenda曾經擁有7顆US-A和4顆US-P衛星。但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再也無力維持如此龐大的開支,再加上多顆衛星因故障失效,「神話」系統也就停擺了。

由此看來,在茫茫大海上追蹤福建艦的即時位置,並不是一顆簡單的光學成像衛星就能做到的。國外頻頻放出福建艦海試的衛星照片,並不能說明他們有隨時擊沈福建艦的能力,完全沒有必要為此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