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台海作戰的「新面貌」:衛星制導,飛彈上膛,解放軍遠端精準打擊

2024-04-19台海

文/北極鐵錘

「2027解放軍遠距離打擊,台灣準備好了嗎?美國準備好了嗎?」這是台灣軍事專家羅慶生發出的一個軍事疑問。羅慶生以美軍印太司令阿奎利諾所宣傳的「2027解放軍收台」為假設時間點,判斷當前美台在應對解放軍對台「武統」方面的準備工作。

解放軍遠距離精準打擊,這就是未來台海作戰的「新面貌」

羅慶生認為,對台灣而言,威脅最大的莫過於解放軍的飛彈和無人機,它們能夠對台灣島內的重要軍事目標發起精確打擊。羅慶生還表示:對於台灣而言,應對解放軍高精度打擊的最好方式就是學習美國海軍,進行「分布式部署」,尤其是那些具有高價值的目標。

值得註意的是,「分布式部署」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避免被「一鍋端」,但它意味著實力同時也被分散,尤其是對更弱的一方而言,情況可能會更加糟糕。下面就來分析一下羅慶生的「分散部署」理論。

(一)美國國內一直在炒作所謂的「戴維森時間視窗」,但羅慶生表示:能力和意願是兩個關鍵因素

3月下旬環球網曾披露:美國軍方又開始炒作所謂的「2027」。而就在日前台灣【中國時報】刊登了島內軍事專家羅慶生所發表了的一篇文章,他以美國人經常炒作的2027作為一個時間點,研判目前美國和台軍的備戰情況。

文章開頭是這麽說的:美軍印太司令阿奎利諾在國會作證時重申,解放軍正在為2027年收台做非常充分的準備,他們有能力在這個時間點完成對台統一。很多人認為這是阿奎利諾在刻意示警:大陸已經準備好要在2027年對台「動武」。但這種判斷其實是錯誤的,戰略行動往往是從兩個方面做研判的:能力和意願。阿奎利諾強調的則是能力,即在2027年解放軍將有能力完成對台「武統」,但至於說會不會,這就要看大陸的意願,即是否要放棄和平統一,轉而尋求「武統」。

美國國內一直在炒作解放軍可能要在2027年開啟對台「武統」,這就是所謂的「戴維森視窗」

事實上,所謂的「2027收台」在美國國內已經傳了很長時間了,它最早出現是在2021年,當時美軍印太司令戴維森在國會聽證時稱,他認為大陸會在未來6年時間內收台,做一個加法換算的話,也就是說,大陸很有可能會在2027年之間收台。

由此,2027年也被外界稱為是「戴維森時間視窗」。此後,美國國內似乎很篤信這一時間點,很多政客官員都言之鑿鑿地認定所謂的「2027年」。而在日前的國會聽證會上,阿奎利諾又再次炒作這一時間點。根據後來披露的資訊看:這次阿奎利諾之所以要再次在國會炒作這一時間點,主要是為了向美國國會爭取一筆軍備換裝費用。

從美國軍方歷來的表態看,當準備從國會要錢發展軍備時,炒作「中國威脅」以及台海局勢似乎成了一個屢試不爽的手段。

不過美國國內在炒作此事的表達也很有意思,為了避免自己的「預測」錯誤,他們總是說:2027年前解放軍有對台「武統」的能力。所以這才有了羅慶生所謂的「能力和願意」的說法。

根據美國戰略學界以及台灣島內的評估:研判解放軍收台能力是否成熟共有這麽幾個標準:至少3個成軍的航母戰鬥群、高效的後勤體系、海空聯合作戰的成熟。美國的觀察家們普遍認為,在2027年前解放軍有望完成這些標準,從而擁有更高效的「收台」能力。

按照美國方面的評估,解放軍對台作戰軍力的成熟至少需要3個航母戰鬥群

(二)台軍還停留在「二戰作戰思維」階段,台海沖突結果不言自明

羅慶生隨後繼續在文章中寫到:如果台灣相信美軍高層的戰略判斷,那麽對他而言,2027年將是他「備戰」的重要時間點,如果解放軍真的打過來的話,台軍將不得不應戰。近年來由於台海局勢的緊張,台軍雖然一直在強調「備戰」,從美國也采購了不少軍備,但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預示未來的戰爭樣貌將不同以往,如果台軍還打算用之前的思維去打台海沖突的話,結果將不言自明。

羅慶生還特別舉了一個例子:受俄烏沖突的啟示,現在大家都認可無人機在未來戰場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解放軍為此研發、生產了大量的無人機,未來如果解放軍決定要對台「武統」的話,會有大量的無人機組成一個「蜂群」直接從大陸穿越台灣海峽直撲台灣島。而台軍現在的表現則很有意思,當兵役延長到1年後,台軍每天的訓練任務是增加每人的打靶總發數,以及移動位置、故障排除等射擊技巧。這可是最傳統的訓練方式,是在用「二戰思維」來應對未來的高科技戰爭。台軍可能不知道的是:未來在戰場上,他們所需要面對的不是解放軍戰士,而是從空中來襲的無人機,他們打靶打得再精準,在無人機對地攻擊面前又有什麽用呢?他們能夠擊落快速移動的無人機嗎?

羅慶生還特別援引了著名軍事戰略家蔣百裏的一句話:「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背者亡」。軍隊如果仍使用紙本地圖、無線電通訊與步槍射擊,在無人機面前,他們將毫無戰力可言。現在人們的生活已經進入5G時代,軍事技術正有日新月異的更新,未來士兵在戰場上的角色並不是承擔過去「殺手」的角色,而是戰鬥工程師。在戰場上,一名軍用無人機操作者遠遠要比一名普通的「步槍射手」更具戰場價值。

事實上,無人機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可要比傳統的步槍掃射強太多。士兵可以透過操縱無人機,不受時間、地理限制地對地面敵對目標發起攻擊,而且這還可以讓士兵避免遭遇大傷亡,從而塑造一種極高的「作戰價效比」。

俄烏沖突讓無人機火了一把,未來台海作戰,無人機將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不過從羅慶生的這番描述看,毋庸置疑,台軍的作戰思維與解放軍相差甚遠,這已經預示了未來台海沖突的最終結局。

(三)羅慶生認為,未來解放軍對台作戰的「新面貌」將是遠端精確打擊

羅慶生繼續在文章中寫道:除了地面作戰因無人機的大規模使用而改變傳統戰爭樣貌外,海、空作戰也因為軍事科技不斷創新而出現新的模式,以往大家耳熟能詳的戰術與戰法,將被新的戰場規則所取代。

他還特別從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中舉了幾個例子:3月26日,俄軍向烏克蘭境內發射了「鋯石」飛彈。對於一名軍事觀察者而言,這裏面最重要的點不是它打了哪裏,效果如何,而是俄軍能夠從1000公裏外直接對特定目標展開攻擊。

4月2日,烏克蘭的無人機飛越1100公裏直接襲擊了俄軍的煉油廠。對軍事觀察者而言,這裏面最重要的點是烏克蘭無人機的打擊範圍竟然能夠超過1000公裏。

日前以色列空軍向伊朗駐敘大使館旁邊的一所5層建築發起了對地攻擊,這所建築隨後被夷為平地。對軍事觀察者而言,最大的點就是以色列的遠端精確打擊。

所以現在化戰爭形式已經轉向了遠端打擊,攻擊距離大幅延伸已經沒有前、後方的區別。

如果套用在台海局勢的話,即使解放軍的航母沒有部署在台灣島東部,但大陸的飛彈已經讓台灣沒有了前、後方之分,因為解放軍的飛彈可以很輕易地越過台灣海峽乃至中央山脈,直接打到台灣島的東海岸。

飛彈在某種層面上突破了地理限制,它讓台軍沒有前後方之分

不過羅慶生還特別分析了以色列對伊朗駐敘大使館的精確打擊事件,他表示,以色列的對地打擊堪稱神乎其技,目標大樓倒塌,旁邊大樓卻近乎無失真,這種成功的外科手術式精準打擊主要取決於衛星導引技術的成熟。在攻擊之前,目標的經緯度會被輸入到飛彈的控制發射器中,飛彈在飛行過程中會隨時接受「衛星導航」訊號,如果有意外的話會修正位置資訊,隨後向目標飛去。

可以這麽說,衛星導引技術改變了戰場規則,不僅精度高,而且相較於其它導引技術價格遠為低廉,當確認目標的準確定位後,飛彈和無人機在進行攻擊時已不再需要傳統的人力導引方式,高空衛星會發揮及時、低廉的作用。羅慶生還表示:大陸在衛星定位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北鬥導航衛星」是最好的例證。

羅慶生還在文章中表示:現在大陸的飛彈、無人機、衛星導航已經非常齊全,而且飛彈、無人機技術更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大疆」已經成了全球知名的無人機生產公司;而在飛彈方面,解放軍更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其已經陸續服役了多款高超音速飛彈,而截止目前,美國還依舊停留在高超音速飛彈研發方面。

總而言之,解放軍擁有遠距離精確打擊能力,未來台海沖突將以這一先面貌出現。

羅慶生還描繪了這麽一個場景:如果解放軍決定要對台「動武」的話,遠端高超音速飛彈將會迅速砸向台灣島,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台防務部門、衡山指揮所以及其它特別關鍵的軍事指揮設施,這些建築都會被解放軍的精確飛彈所摧毀,鑒於解放軍高超音速飛彈的「快」與「不規則」機動,台軍根本難以攔截。

對於解放軍的高超音速飛彈,外界最熟悉的就是東風-17,它能夠無規則機動

隨後羅慶生表示:對台軍而言,應對解放軍飛彈精確打擊似乎成了一個無解難題,現在台軍能做的恐怕就是學習美軍,做「分散部署」。

(四)羅慶生提出台軍應學習美軍做「分散部署」,不過這依舊難改戰事結局

過去為了應對美軍航母的介入,解放軍發展了以飛彈為核心的「區域拒止」,現在解放軍有了高超音速飛彈,這一戰術得到了更大的升級,而且這裏面甚至還形成了一種極不對稱的「成本消耗」。航母是全球最高的單一軍事資產,按照美國海軍的造價,一艘航母再加上其甲板上的艦載機機隊預計將超過160億美元。如果中美兩圍繞台海局勢爆發沖突的話,解放軍的飛彈首先會瞄準美軍的航母編隊,多枚高超音速飛彈會齊射,屆時美軍航母恐將在劫難逃。

這就意味著一旦美軍航母戰時進入西太平洋後,將處於一種險地,但美國海軍的戰力主要就來自於航母,如果航母不來的話,美軍又該如何作戰呢?

所以美國海軍提出了「分布式海上作戰」的理念,讓所有大小艦艇甚至運輸補給艦都具備反艦攻擊能力,彼此再透過數據鏈路聯結,整合資訊與戰力。美國海軍陸戰隊也根據這一作戰理念編組濱海戰鬥隊,戰時將在台灣島周邊打造多座分散式「遠征前進基地」,牢牢控制巴士海峽和宮古水道,打擊面覆蓋整個台海。

羅慶生表示:「分布式」或「分散式」的核心是「價值分散」,避免軍力過於集中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高價值目標,最終被解放軍的遠端精確打擊「一鍋端」。鑒於此,台軍是否也應該模仿美軍,把台軍的各個基地、指揮機構做分散部署,避免集中化,以防止解放軍在戰時的精準外科手術打擊。

為了應對解放軍的「區域拒止」,美國海軍提出了「分布式」作戰的理念

羅慶生的這一理論倒是很有意思,這是在建議台軍把自己的指揮機構分散化。事實上,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即使台軍做了分散化,這恐怕也將是一個無解難題。

這裏面主要有這麽幾個點:其一,羅慶生提出這一理論的依據是美國海軍的「分布式」作戰。不過美國海軍的「分布式」作戰有一個大缺陷,它的價值雖然分散了,但在這一過程中,它的戰力也在分散。對一個航母戰鬥群而言,它的核心就是航母,飛彈來襲時,主打目標依舊是主航母。原本美軍航母在應對解放軍的高超音速飛彈時就很脆弱,如果再搞分散部署,把航母戰鬥群做拆分的話,恐怕美軍航母會更加脆弱。

羅慶生也談到了這一點,他在文章中表示,美國海軍分散後的戰力顯然不如之前的航母打擊群,它們尤其缺乏中、遠端火力。

如果把這一場景復制到台海的話,台軍把大型目標從集中化變為分散化,這確實能夠讓目標價值縮小,但台軍的指揮系統可就分散了,即使他們能夠憑借通訊進行溝通,但別忘了解放軍有成熟的電子戰技術,這能夠在戰時迅速掌控台海上空的「制電磁權」,如此一來的話,台軍的通訊會被迅速切斷,此時台軍指揮系統將會被徹底癱瘓。

其二,羅慶生建議台軍把一些高價值目標做分散化,台灣島內的面積很有限,一旦開戰的話,解放軍的遠端打擊會迅速覆蓋整個台灣島,屆時還台軍再分散,也逃不出解放軍的打擊。

「分布式作戰」不適合台軍,因為最終的作戰結果已定,無論怎麽打,台灣都是輸

而且退一萬步講,像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台防務部門,台軍重要軍事基地等,他們如果要分散的話,無非是再多建幾個建築物,這可是要耗成本的,尤其是建軍事基地,更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但最終的結果依舊是難逃解放軍的精確打擊,說來說去,這與最終的結局並沒有區別。

所以「分散部署」雖然能夠避免讓高價值目標過於集中,但它無法改變最終的結局,相反如此一來的話,還會衍生出新的問題。